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奧斯曼帝國非常強大,爲什麼最後會衰亡了呢?

奧斯曼帝國非常強大,爲什麼最後會衰亡了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奧斯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線達6個世紀之久。奧斯曼帝國是15-19世紀唯一能挑戰歐洲國家的伊斯蘭勢力,以《卡洛維茨條約》爲主要標誌而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並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敗於協約國之手,奧斯曼帝國因而分裂。1922年,凱末爾領導起義,擊退歐洲勢力,建立土耳其共和國,奧斯曼帝國滅亡。

公元1300年左右羅姆蘇丹國於滅亡後,位於黑海和地中海間的安那託利亞大陸上,分裂出多個獨立國家,統稱爲安那託利亞侯國。奧斯曼土耳其人原本居住中亞阿姆河流域,實際上就是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花剌子模地區,屬於西突厥烏古斯人卡伊部落,在當時爲花剌子模沙王朝的臣屬。自古從事遊牧,逐水草而居。13世紀時,蒙古人開始向西擴張,迫使他們遷移。最初他們依附於塞爾柱土克曼人建立的羅姆蘇丹國,在和拜占庭帝國相鄰的薩卡利亞河畔得到一塊封地。部落酋長埃爾託格魯爾死後,他的兒子奧斯曼繼位。繼其父擔任部落首領,1299年,奧斯曼趁塞爾柱羅姆蘇丹國分裂,正式宣佈獨立,稱號“加齊”,奠定了奧斯曼國家的雛形。

1326年,奧斯曼之子奧爾汗繼位後,改稱總督,建立了常備軍,吞併了羅姆蘇丹國之大部分地區。於1331年,在戰鬥中擊傷了拜占庭帝國國王,並攻佔了尼西亞城,並遷都於此。1354年,奧爾汗率軍渡過達達尼爾海峽,佔領了加利波利半島,並把這裏作爲進攻巴爾幹半島的橋頭堡。奧爾汗對內確立國家行政組織,中央設立迪萬,任命維齊爾,向各地派行政軍事長官和卡迪鑄造統一錢幣,成爲奧斯曼國家的真正締造者。

蘇丹巴耶塞特一世在1396年的尼科堡戰役中,一舉打敗了匈牙利、法蘭西、德意志等國的聯軍,將近一萬名十字軍被俘,除了用鉅款贖回300名貴族騎士外,其餘的幾乎全部被殺。從此,歐洲人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奧斯曼帝國擴張。拜占庭帝國危在旦夕。但就在此時,中亞的突厥化蒙古人帖木兒突然強大起來,並開始向小亞細亞擴張。1402年,在安卡拉戰役中,帖木兒軍大敗奧斯曼軍,奧斯曼蘇丹巴耶塞特被俘。這一事件暫時挽救了拜占庭帝國,使之又勉強存在了一段時間。因爲巴耶塞特蘇丹的四個兒子之間開始了爭奪王位的戰爭,新徵服地區的人民也趁機掀起反抗運動,奧斯曼帝國處於嚴重的危機之中,不得不推遲了向歐洲的擴張。

1453年,21歲的穆罕默德二世繼位不到兩年,親率八萬大軍進攻君士坦丁堡,鏖戰53天,終於5月29日攻克,並遷都於此,拜占庭帝國滅亡。穆罕默德二世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爲伊斯坦布爾,土耳其語意爲“上城去”。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同時亦穩固了帝國作爲亞洲西部、歐洲東南部及地中海東部地區霸主的地位,接下來帝國進入了漫長的征服擴張期,將疆域擴至歐洲及北非。

奧斯曼帝國的陸上擴張主要倚靠其強大的中央集權體制、軍事革新及鐵一般的軍紀,而奧斯曼帝國的海軍亦對其征服活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意大利城邦及葡萄牙人手裏爭奪及保障了黑海、愛琴海、地中海、紅海及印度洋的遠航路線。由於奧斯曼帝國握有歐亞之間主要的陸路貿易路線,帝國的經濟因而蓬勃發展。奧斯曼帝國對西歐及亞洲間貿易的壟斷經常被引證爲西班牙女王支持克里斯托弗·哥倫布西航尋找亞洲海路的主要原因。1492年前已有人推測地球是圓的,然而哥倫布卻是第一位發現了可縮短需經奧斯曼帝國往亞洲貿易的危險路線的方法。

奧斯曼帝國在一些賢能蘇丹的統治下繁榮興盛。塞利姆一世在位時,對內致力於國內經濟的建設,對外致力於向東及向南擴張,於1514年查爾迪蘭戰役擊敗了塔赫瑪斯普一世治下的波斯薩法維帝國,取得了阿塞拜疆的部分地區。1517年,奧斯曼帝國消滅埃及馬穆魯克王朝,其海軍勢力亦擴至紅海。此後,奧斯曼帝國及葡萄牙帝國成爲了地區最具支配地位的勢力。

繼後的蘇萊曼一世並沒有停止征服步伐。1521年,奧斯曼帝國攻陷貝爾格萊德,其後征服了匈牙利王國,並在現今匈牙利及中歐的所在地建立奧斯曼帝國屬匈牙利。1526年,土耳其人在第一次摩哈赤戰役得勝,並於1529年發動維也納之圍,但由於冬季的來臨而被迫撤退。1532年,奧斯曼帝國舉兵逾二十五萬再次進攻維也納,但在維也納以南的克塞格被擊退。

1543年,奧斯曼帝國繼續進逼,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者斐迪南一世在1547年正式承認奧斯曼帝國對匈牙利的宗主權。在蘇萊曼一世治下,特蘭西瓦尼亞、瓦拉幾亞及反覆無常的摩爾多瓦都成爲帝國的附屬國,須向帝國納貢。在東面,奧斯曼帝國在波斯人手裏奪取巴格達,得以掌控美索不達米亞及波斯灣。在蘇萊曼一世統治時期的末段,帝國的總人口多達1500萬人。

在塞利姆一世及蘇萊曼一世時期,帝國擁有強大的海軍力量,能控制地中海東部的大部分地區。帝國海軍司令巴巴羅薩·海雷丁在蘇萊曼一世時期帶領奧斯曼帝國海軍多次擊敗基督教國家的海軍,包括征服了西班牙的突尼斯及阿爾及利亞。奧斯曼海軍協助穆斯林及猶太人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時期逃離西班牙,並護送他們抵達奧斯曼帝國。

1543年,奧斯曼海軍佔領神聖羅馬帝國的尼斯,這是由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促成的。法國及奧斯曼帝國因與哈布斯堡王朝於中歐及南歐的敵對而聯合起來,成爲當時的強大聯盟,這是一個軍事及經濟聯盟,奧斯曼帝國允許法國可在帝國內貿易而免收徵稅。事實上,當時的奧斯曼帝國是歐洲相當重要及受接納的政體,帝國與法國、英格蘭王國及荷蘭共和國締結軍事同盟,對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意大利及奧地利公國。

隨著16世紀的發展,奧斯曼帝國的海軍力量受到冒起的西歐勢力挑戰,特別是在波斯灣、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及摩鹿加羣島一帶受到葡萄牙威脅,雙方勢力此消彼長,並且奧斯曼帝國在這一時間段佔據上風,東南亞地區的亞齊國、馬六甲蘇丹國皆成爲奧斯曼帝國勢力範圍。由於奧斯曼帝國封鎖了向南及向東的海路,歐洲各國只得另覓路徑。在陸上,奧斯曼帝國被奧地利的戰爭及波斯這兩條戰線困擾,維持戰爭所需的資源、後勤補給及通訊因距離過遠而變得困難,使海軍無法維持。

另外,奧斯曼帝國對阿拉伯國家的征戰,一直繼續到塞利姆一世的繼承者蘇里曼大帝時期,1520年,奧斯曼帝國海盜海雷丁,綽號爲巴巴羅薩,宣稱自己是奧斯曼帝國蘇丹的時候,征服了阿爾及利亞。從1533年起,奧斯曼帝國中央政府向阿爾及利亞派遣地方官僚——貝勒貝伊。1534年,土耳其人第一次試圖征服與阿爾及利亞毗鄰的突尼斯,甚至佔領了突尼斯,但是次年這個地方又被西班牙人所據有,不過很快土耳其人擊敗了西班牙人,完全佔領了這個國家。土耳其侵佔的黎波里約在1551年左右。

奧斯曼帝國的擴張也波及到了阿拉伯半島,1547年,奧斯曼帝國佔領也門,1550年佔領巴林,1557年在阿曼馬斯喀特擊敗葡萄牙人,並控制阿曼。不久,土耳其人征服了紅海沿岸的厄立特里亞與索馬里。接着,摩蘇爾成了奧斯曼帝國向伊拉克推進的新的出發點。奧斯曼帝國與波斯爭奪伊拉克的百年之爭,以奧斯曼帝國的勝利而告終。繼伊拉克之後,土耳其人又征服了波斯灣沿岸的哈薩。

這樣,僅百餘年的時間,幾乎所有的阿拉伯國家都被奧斯曼帝國所征服,只有摩洛哥和阿曼仍獨立於土耳其之外,並以藩屬國形式存在。在以後300~400年的時間裏,這些阿拉伯國家飽受奧斯曼帝國的封建軍事壓迫。直到19世紀~20世紀則爲歐洲資本主義列強更爲沉重的壓迫所代替。

阿拉伯各國依附奧斯曼帝國的程度有所不同。北非馬格里布地區的阿爾及利亞、突尼斯、的黎波里形式上是奧斯曼帝國的邊遠省份,實際上在17~18世紀期間就已經脫離奧斯曼帝國政府而獨立。也門在17世紀中葉前就已經獨立。在波斯灣南岸,葡萄牙人在軍事對抗中幾乎喪失所有殖民地之後,16世紀末期又以商人的身份捲土重來,並以貿易優勢將土耳其人不斷排擠,並重新建立了一些據點,直至17世紀初被波斯人的薩法維帝國驅逐。甚至在土耳其統治者——帕夏們坐鎮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伊拉克,土耳其中央政府的權威也常常受到地方官僚的挑戰。時而帕夏們策劃反蘇丹的陰謀,時而當地阿拉伯封建主起來反抗土耳其帕夏,強大的人民起義更是彼伏此起,震撼着整個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帝國非常強大,爲什麼最後會衰亡了呢?

蘇萊曼一世逝世後,奧斯曼帝國的領土擴張逐漸放緩。西歐海事力量的增長、發展由歐洲前往亞洲的海路及新大陸破壞了奧斯曼帝國的經濟發展。以往有效的軍事及官僚體制因蘇丹的管治失當而變異。雖然帝國面對着這些困難,它仍然是歐洲的主要擴張勢力,直至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維也納之戰標誌着奧斯曼帝國終止向歐洲繼續擴張。

歐洲各國開始着手應付奧斯曼帝國對陸路貿易通道的控制。西歐國家繞過奧斯曼帝國的貿易壟斷,建立她們的海路通往亞洲。從新大陸大量涌入的白銀導致奧斯曼貨幣的貶值及通脹,這對奧斯曼社會的各階層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塞利姆二世時期的大維齊爾索科魯·穆罕默德·帕夏開始進行蘇伊士及伏爾加航道的開發,以挽救經濟,但這些計劃在後來被取消。

1571年焚燒位於東歐平原上的莫斯科後,奧斯曼帝國支持的克里米亞可汗道拉特.格萊一世,計劃征服沙皇俄國。翌年,克里米亞軍在摩洛迪戰役被擊敗。當時的克里米亞汗國無疑是東歐的一個強大勢力,直至17世紀末。

在南歐,腓力二世領導的天主教聯盟在地中海挑戰奧斯曼的海軍,他們在勒班陀戰役擊敗奧斯曼艦隊,對於奧斯曼海軍不敗的姿態造成打擊。現今的史學家認爲,勒班陀戰役的象徵意義重於軍事。在奧斯曼海軍戰敗後的六個月內,一支約250艘戰船、其中八艘配備現代三桅帆裝軍備的新艦隊建成。在君士坦丁堡的碼頭,造船高峯時每天都有船艦落成。奧斯曼帝國大維齊爾在與威尼斯的部長討論時說:“在我們奪取塞浦路斯時,我們除去了你們的一支軍隊,而你們擊敗了我們的艦隊也只不過是刨掉了麪包的一層皮。”奧斯曼海軍驚人的恢復能力使威尼斯於1573年簽訂和約,奧斯曼帝國得以在北非擴張及鞏固其地位。

哈布斯堡王朝的邊界則沒有太大的變動,只有多次爭奪個別要塞的小型戰役。這是由於歐洲發展了星形要塞,這是奧地利在邊界建造的一種低堡要塞,這種要塞須經長期圍攻方可攻破。奧斯曼帝國對這種堡壘毫無辦法,帝國以往所使用的大炮都變得無效。這亦反映出其地理限制,在初春至晚秋的戰爭季節裏,奧斯曼帝國軍從君土坦丁堡進軍,維也納是帝國軍的最遠點。除此之外,奧斯曼帝國亦須在前線部署軍力,一方面須防範奧地利人,另一方面又要對抗波斯什葉派穆斯林的薩法維帝國。

在戰場上,奧斯曼帝國逐漸被歐洲大陸的軍事技術趕過,宗教及知識份子保守派的壯大扼殺了帝國的軍事革新。歐洲軍事革命對戰略及軍備的改變使以往令人聞風喪膽的西帕希騎兵的威脅減弱。在對抗哈布斯堡王朝的冗長戰爭裏,帝國需要大量配備火器的步兵,於是放寬募兵政策,使土耳其新軍的數量大爲提高,但卻引起了軍紀、兵士素質等問題,政府甚至需要應付軍士譁變。歐洲提倡火槍而發展的長矛與火槍及線性戰術對奧斯曼帝國軍造成致命打擊。帝國軍招募了一些非正規的狙擊手應付戰爭,在復員後一些狙擊手在傑拉裏叛亂裏淪爲土匪,傑拉裏叛亂讓安那託利亞在16世紀末及17世紀初陷入無政府狀態。至1600年,奧斯曼帝國的人口達到三千萬,對土地短缺的訴求亦對政府構成壓力。

1683年5月,剛得到重振的軍事力量再遭到毀滅,卡拉·穆斯塔法·帕夏再次舉兵進攻維也納,奧斯曼帝國軍被波蘭國王約翰三世領導的哈布斯堡王朝、德國及波蘭聯軍擊敗。《卡爾洛夫奇條約》的簽訂終止了大土耳其戰爭,使奧斯曼帝國軍須首次割讓其控制的歐洲領土,包括奧斯曼帝國的匈牙利。自此,奧斯曼帝國無力再對歐洲奉行擴張政策,在歐洲戰線上只得採取防守。

在這時期,只有兩位蘇丹可對帝國實施有效的政治及軍事管治。穆拉德四世重奪埃裏溫及巴格達,中央權力再次得到重視。穆斯塔法二世在1695年至1696年反攻哈布斯堡王朝的匈牙利,但在桑達被歐根親王擊敗。帝國的許多巴爾幹屬地落入奧地利帝國手中,而名義上歸奧斯曼帝國的管治的埃及、的黎波里塔尼亞、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實際上已經獲得獨立,後來淪爲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的殖民地。在18世紀,中央政府給予地方統治者及領導不同程度的地區自治。在17世紀至19世紀間,興起於歐洲東部地區沙皇俄國與昔日興起於亞洲西部、後向歐洲東南部和非洲北部擴張的奧斯曼帝國爆發了一系列爭奪領土、屬地和霸權的戰爭。

歷史學家認爲奧斯曼帝國長期的滯止是改革失敗的時代。奧斯曼帝國在這時期進行過科學及教育改革,包括建立高等教育機構,如伊斯坦布爾科技大學。奧斯曼帝國的科學及技術處於中世紀時代,這是奧斯曼學者將伊斯蘭的哲學及數學、中國的火藥及磁鐵羅盤知識綜合得來。在這時期,科學的影響力大不如前,一些作家的同業工會抨擊印刷機爲“魔鬼的發明”。西方的活字印刷術在1450年由約翰內斯·古騰堡發明,1493年由西班牙的塞法迪猶太人引入奧斯曼,塞法迪猶太人從西班牙宗教裁判所逃出後移居到奧斯曼帝國。

鬱金香時期是以蘇丹艾哈邁德三世喜愛的花卉而命名,鬱金香亦可象徵其任內的和平統治。帝國對歐洲的政策在這時改變,在1712年奧斯曼帝國在第三次俄土戰爭裏取得勝利及簽訂《帕薩羅維茨條約》後,在1718至1730年間,地區都處於和平狀態。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的邊疆城鎮加強防禦工事,以防範歐洲的擴張。一些初步的改革開始實施,如降低稅率,以嘗試改善帝國的形象,國內開始出現私人投資及企業家。

奧斯曼帝國軍事改革在塞利姆三世在任時開始,他是第一位嘗試沿用歐洲路線將軍事現代化的蘇丹,然而這些改革卻被反動分子妨礙,阻力來自宗教領袖及土耳其新軍,當時的土耳其新軍耶尼塞裏已失去控制及效用,他們對貧窮的不滿及反對變動觸發了叛變。塞利姆三世的改革終招致殺身之禍,其繼承者馬哈茂德二世在1826年對土耳其新軍進行了驚人而血腥的屠殺,壓制了叛變。不過,18世紀的土耳其帝國,並不是單純地處於擴張及發展的滯止期,也是處於一個適應新事物和新體制的時期,它作爲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從軍事擴張向近代改革過渡的階段。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被歷史學家認爲是帝國現代化的時期。帝國在前線失去不少領土,中央政府的衰弱導致管治不穩,帝國在坦志麥特時期試圖對帝國進行改革及重組。在坦志麥特時期,帝國須應對外國的入侵,帝國獨力難支,於是開始與歐洲國家結盟,如法國、荷蘭、英國等。在克里米亞戰爭時期,奧斯曼帝國聯合英國、法國等國抵抗俄國。

坦志麥特時期一系列的憲政改革包括建立現代化軍隊、改革銀行系統,以現代工廠取代同業公會。1856年,哈特-艾·於馬雲法令保證所有奧斯曼帝國的公民,不論種族及信仰,都享有平等的地位,把1839年哈特-艾·沙里夫法令的內容進一步擴充。基督教米利特享有特權,如1863年的亞美尼亞國民憲法是底萬批准的法規,包括150條條文,由亞美尼亞知識份子及新成立的亞美尼亞國民議會草擬。一部稱爲坎寧-厄·埃沙西的憲法使改革時期達到頂峯,該憲法由新奧斯曼人的成員編寫,於1876年11月23日發佈,爲國民建立了自由及平等的概念。這是奧斯曼帝國的“一次立憲”。

一次立憲時期維期甚短,但其意念對改革派新奧斯曼人具有影響,新奧斯曼人在西方大學接受過教育,他們相信君主立憲制能解決帝國社會不穩的問題。1876年的一次軍事政變廢黜了蘇丹阿布杜勒阿齊茲,穆拉德五世繼位,因精神問題,穆拉德五世在上任短短數個月內再遭廢黜。1876年12月23日,一如人們所期待,繼位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宣佈實行君主立憲制,然而,憲政下的議會運行了僅僅兩年就被蘇丹封禁,但沒有被廢除,其後迫於壓力,議會再度召開,然而坎寧-厄·埃沙西的有效性被降至最低。

在19世紀,民族主義的興起橫掃許多國家,奧斯曼帝國亦不能倖免。民族意識與公民民族主義意識的增長令西方的國家主義思想引入奧斯曼帝國,使帝國須應付國內外的民族主義。國內滋生了不少革命政黨。民族主義興起對19世紀的帝國影響深遠,還影響着二十世紀初帝國的國策。許多奧斯曼土耳其人質疑當時的國家政策,一些人認爲種族衝突源自外部,與行政無關。帝國在那時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就,應付民族主義的能力也備受質疑。

1829年,在英、法、俄三國的干涉下,希臘在19世紀30年代的希臘獨立戰爭後宣佈獨立。改革未能抑制多瑙河大公國及大塞爾維亞主義興起,兩地已處於半獨立狀態。1875年,塞爾維亞、黑山、瓦拉幾亞及摩爾多瓦宣佈脫離帝國獨立。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戰爭正式確立了塞爾維亞、羅馬尼亞、黑山及保加利亞的獨立。波斯尼亞被奧匈帝國佔據,巴爾幹其他地區仍舊置於奧斯曼帝國的控制。在這反殖民化的浪潮裏,塞爾維亞裔猶太人居達·阿勒卡萊鼓吹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的國度。土耳其人在俄土戰爭失敗,奧斯曼帝國以塞浦路斯換取英國在柏林會議上的支持。

在1798年被拿破崙一世佔領的埃及在1801年由奧斯曼及英國聯軍奪還,1882年,英軍以整頓治安爲藉口佔據埃及,在法律上,埃及和蘇丹仍是奧斯曼帝國在北非地區的省份,直到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加入同盟國,英國隨即吞併埃及和蘇丹。在1830年至1912年間,奧斯曼帝國在北非的省份盡失,即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及利比亞。

帝國因未能向歐洲銀行償還國債,導致奧斯曼國債機構---奧斯曼公共債務管理的成立。19世紀末,帝國沒有被西方勢力完全佔領是由於權力平衡的概念,奧地利及俄羅斯都希望藉奧斯曼帝國的衰落提高影響力及擴張領土,但英國竭力抑制他們,擔憂俄國會支配地中海東部。就是這樣一個衰敗、腐朽、落後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即將要面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現代戰爭洗禮,最終走向滅亡。

奧斯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加入同盟國陣營,在戰爭初期,帝國取得了加里波利之戰和卡塔之圍的勝利。但很快中東地區的頻繁起義和對俄戰爭的失利讓奧斯曼帝國顯出頹勢,最終因國力不支而戰敗。《色佛爾條約》的簽訂確立了奧斯曼帝國的分裂。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過度動員而損失慘重,不僅丟失了中東地區,除伊斯坦布爾的東色雷斯也被劃入協約國共管範圍。

此時的奧斯曼帝國已是內憂外患,動亂和衝突此起彼伏,在數百年間征服的土地喪失殆盡。大廈將傾,樹倒猢猻散,隨着凱末爾革命的槍響,1923年《洛桑條約》的簽訂,曾經橫跨亞歐非三大洲,人口達3000萬的大帝國成爲了歷史書上的名詞。

奧斯曼帝國非常強大,爲什麼最後會衰亡了呢? 第2張

那麼,這個帝國究竟是如何病入膏肓並最終倒下的呢?

政治:奧斯曼帝國實行的是軍政合一政體,雖然蘇丹是至高無上的君王,但蘇丹的政治及行政權力會被分割。始自1320年,蘇丹任命的大維齊爾代表蘇丹行使權力。大維齊爾在很大程度上獨立行事,掌有幾乎沒有限制的任命、開除及監督權力。十六世紀末,蘇丹不再參與政務,大維齊爾實際上成爲國家元首。

奧斯曼帝國國土遼闊,然而通訊系統不足以及時聯繫邊遠地區,地方官僚主義,結黨營私和腐敗導致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降低,隨着國內矛盾的嚴重,中央的的影響力大減,直接降低了奧斯曼帝國的行政效率。在奧斯曼帝國的歷史裏,地區首長在許多時候都能獨立行事,甚至違逆統治者的意願。

經濟:自從新航路開闢以後,歐洲貿易中心由地中海轉移至大西洋,歐洲各國對亞歐貿易的陸上路線依賴逐漸降低,導致了奧斯曼帝國在亞歐非經濟體系中地位降低,在貿易競爭中逐漸被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商人擊敗,逐漸丟失了了中東,北非等地區的勢力範圍。

社會:奧斯曼帝國社會結構以米利特統合多樣性人口。米利特是宗教組織,可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建立各自的社區,在蘇丹的保護下能保留宗教法律、傳統及語言。帝國對民族差異有着相對較高的寬容,然而這種寬容導致了對其他民族缺少同化能力,以至於在帝國遭遇危機時各地民族起義此起彼伏,對帝國內部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科技和思想:奧斯曼帝國的軍隊雖然換裝了火槍和火炮,但軍事思想依舊停留在中世紀時期,禁衛軍抑制了歐式新軍的發展,導致了帝國軍隊戰鬥力的大幅降低。國內的文化,政治,法制思想在18世紀後嚴重落後於歐洲,國內種種舊勢力和利益共同體成爲了改革的阻礙,改革的失敗使奧斯曼帝國的發展處於停滯,對外擴張的腳步減慢。

軍事:奧斯曼帝國初期過於依賴帝國禁衛軍,使奧斯曼禁衛軍在軍事和政治中有了巨大的影響力。然而隨着禁衛軍的擴編,紀律逐漸鬆弛,喪失了戰鬥力,成爲了國家嚴重的財政負擔,甚至成爲了宮廷陰謀的工具。1622年禁衛軍殺死蘇丹奧斯曼二世,擁立患有瘋病的穆斯塔法一世;1807年又勾結宮中的保守分子,推翻實施新政改革的蘇丹謝利姆三世。帝國後期禁衛軍實際上已成爲國家進步的嚴重障礙。

戰爭:奧斯曼帝國窮兵黷武,連年征戰,四面樹敵,多線作戰,拖垮了國內本就脆弱的經濟。帝國扼守亞歐咽喉,是地緣政治中兵家必爭之地,成爲衆列強垂涎的獵物,最終在奧土戰爭,巴爾幹戰爭,俄土戰爭,希土戰爭,意土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等戰爭中逐漸喪失了數百年間征服的土地,連年不斷的戰爭,嚴重消耗了帝國的國力和人口,直接導致了帝國的解體。

縱觀世界歷史,近東的奧斯曼帝國和遠東的清帝國,從傲視羣雄到人見人欺,因而分別被西方稱爲歐洲病夫和亞洲病夫。奧斯曼帝國和近代中國的歷史及其相似。統治者在國家一時的興盛中忽視了進步與隱藏的危機,致使國內科學,文化,和思想停滯不前。表面看是幾場對外戰爭的失敗,實則是國家長期發展停滯甚至倒退,總體國力已被西方各國遠遠超過,國內各種潛藏的矛盾爆發,自上而下的改革受到重重的舊勢力阻礙,導致國家內憂外患,積重難返,最終不得不通過自下而上的革命推翻原有政權,在傾倒的大廈的廢墟中用血與火重新建立國家。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