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主教敘任權之爭的結果如何?大大增強了教廷的威信

主教敘任權之爭的結果如何?大大增強了教廷的威信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主教敘任權之爭(Investiture Controversy)中世紀西歐各級封建領主皆爲其上級宗主的附庸。受封者須向宗主行效忠禮,並接受其所行敘任禮。德意志各地主教則爲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附庸,並由皇帝敘任。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主教敘任權之爭的結果如何?大大增強了教廷的威信

主教的教區即其封地,在區內享有的教會權力和世俗權力皆爲皇帝所授。皇帝和世俗政權藉此對教會實行控制,教會領主有時以自己的地方實力對抗教皇,有時則借重教皇勢力而同世俗領主抗衡。

目前關於主教敘任權的程序上的爭論,鬥爭的結果是一次妥協。國王放棄他們能夠作爲上帝的代表直接授予神職的神學主張,但是實際上他們繼續任命主教。然而對他們來說,要把品行醜惡、不勝任的候選人強加於教會也已是很困難的了。

即使他們強迫選舉者選舉這樣一個人,但上訴到教皇那裏常常可以阻止他取得主教職位。當然任命主教的標準,12世紀也得到了明顯的改進。

這場鬥爭的所有參與者都受到了不同的影響其後果至少在英格蘭和法蘭西是重要的,因爲在這項鬥爭的關鍵時刻,英格蘭的國王相當強大,足以令其貴族支持他;而法蘭西的國王又相當衰弱,其貴族認爲根本沒有起來反叛他的理由。

日耳曼的情況顯然不同,諸侯正崛起並急於抵制強大而有野心的君主權威,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正是在這個時間點提出挑戰。

如果沒有主教敘任權的問題,毫無疑問日耳曼也會發生叛亂,但是如果亨利四世不捲入與教廷的鬥爭,他一定能成功地鎮壓叛亂,鞏固強大的君主政體,而不是讓諸侯利用其統治的大混亂,擴大自己的權力。

當亨利五世在1125年絕嗣而死時,當時諸侯們忽略了公爵中最強大的霍亨斯陶芬(Hohenstaufen)家族的排特烈(Frederick),而選擇了比隆家族的後代、薩克森公爵薩普林堡(Su pplinburg)的洛泰爾爲國王。

洛泰爾(Lothair,1125一1137年在位)靠諸侯而不是任何世襲的權力取得王位,因而他在諸侯面前是無權的。諸侯們在王國的各地加強了自己的權力,他們佔有官職和采邑,並且代代相傳。

他們在其領地上到處建立由忠誠的封臣駐守的堡壘,這種篡權思想自然擴展到政治結構之中,小領主和騎士迫使一小批自由人變成農奴,莊園制度在日耳曼的絕大多數地區己穩定加強。到昆亂時代的最後階段,大法官和他們擁有的裁決權都被諸侯們侵吞了。

最後封建制度遍及各地,較小的領主成爲諸侯的附庸,諸侯們維持他們采邑中世襲繼承的官職與地位。亨利四世在建立一個強大中央集權的全國性的君主政權方面曾有令人滿意的表現,然而薩普林堡的洛泰爾至多隻能算是休·卡佩(Hugh Capet)的一個愧倔人物。

主教敘任權之爭的結果如何?大大增強了教廷的威信 第2張

在這場衝突中,教廷脫穎而出,大大增強了威信。雖然格列高利七世的改革主張沒有被完全接受,但是在教會事務中作爲基督教世界最高統治者,其地位再次得到有力的維護並被普遍承認。教皇下一世紀的主要問題是建立一個法律和行政組織,使他們能以自己設想的角色更有效地活動。

12世紀初還沒有適用於整個歐洲的統一的教會法。再之對教皇來說,得到意大利以外各地情況的資料非常困難,他採取的任何行動都可能既是盲目的,又是遲緩的。改革者試圖靠運用教皇使節(papal legates)來克服這一困難。一些使節通常具有革除他們所發現的任何弊端的特別權力,而另一些則被派去解決特殊問題。

改革者也歡迎主教和其他高級教士到羅馬來訪問,特別重要的訪問,傳統上是安排在大主教被選舉出來的時候。從很早時候起,教皇常給非常傑出的大主教授予禮幀(palliur川的榮譽一一一條白色的、繡四個紫紅色十字的羊毛帶子。

按照這一習慣,改革者發現了一個給教皇爲大主教選舉投反對票的機會,一個親自下令重新選舉高級教士的機會。他們宣佈一個大主教只有得到禮收才能履行其職能,並宣佈只有極有力的理由,才能允許他不來訪問羅馬。這些教廷改革後第一批加強集權的措施被證明是有用的,但還不夠,在下一世紀可以看到教皇法律和教皇統治機器的進一步大發展。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