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有機化學之父 瑞典著名化學家貝採裏烏斯簡介

有機化學之父 瑞典著名化學家貝採裏烏斯簡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瓊斯·雅可比·貝採裏烏斯(Jons Jakob Berzelius ,1779年8月20日—1848年8月7日),又譯貝採尼烏斯。瑞典化學家、伯爵,現代化學命名體系的建立者、硅、硒、釷和鈰元素的發現者,提出了催化等概念,被稱爲“有機化學之父”。

有機化學之父 瑞典著名化學家貝採裏烏斯簡介

人物簡介

1779年8月20日出生在瑞典南部的一個名爲威菲鬆達的小鄉村裏。他在發展化學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接受並發展了道爾頓原子論,他以氧作標準測定了40多種元素的原子量,他第一次採用現代元素符號並公佈了當時已知元素的原子量表,他發現和首次製取了硅、銑、硒等好幾種元素,他首先使用“有機化學”概念;他是“電化二元論”的提出者。他發現了“同分異構”現象並首先提出了“催化”概念。他的卓著成果,使他成爲19世紀的一位赫赫有名的化學權威。

有機化學之父 瑞典著名化學家貝採裏烏斯簡介 第2張

人物生平

逆境成長

貝採裏烏斯出身貧寒,自幼在逆境中生活與成長。其父是一位小學校長,在他出世不久,父親就故去了。孤兒寡母生活艱難,母親帶着他改嫁了。後來,母親與繼父又生了一個小弟弟,取名斯文,時隔不久,一生坎坷的母親又與世長辭。母親死後,繼父對這兩個年幼的兒子毫不關心。因此,這一對異父同母的小兄弟實際上成了流浪兒。俗話說:寒門生貴子。貝採裏烏斯從小就聰明過人,他沒有上學的優越條件,卻能堅持刻苦自學。

勤儉刻苦

成年以後,他和弟弟一起來到了烏普薩拉,他們一邊幹活謀生,一一邊堅持自學。他曾到醫院裏去給醫生當助手,還給人補過課。節衣縮食、勤儉生活使他積蓄下了點錢。利用這點錢他進入烏普薩拉大學讀書。在大學裏他學的是醫學專業,但在學習中對化學產生了特別的興趣。他有意地結識了該大學的著名化學家約翰·阿夫採利烏斯教授。貝採裏烏斯強烈的求知慾和刻苦奮進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這位名教授。他破例允許這名寒門弟子在實驗室裏自由地做各種化學實驗。貝採裏烏斯充分地利用老師提供的這一優越條件,不僅做了電流對動物的作用的奇妙實驗,還重點地分析了礦泉水。他的工作受到教授的細心指導和熱情幫助。在此幾年前,他在醫院裏擔任醫生助手時,曾對礦泉水做過一些研究。如今,在教授的指點下,貝採裏烏斯首先想把過去的那些分析結果重新通過實驗檢驗一次,並儘量地加以完善。再從理論上加以概括,提出自己的見解,寫成論文,用以攻取博士學位。1802年,他如願以償,以他對礦泉水的出色研究榮獲了醫學博士學位。

有機化學之父 瑞典著名化學家貝採裏烏斯簡介 第3張

專心工作

時隔不久,他到首都斯德哥爾摩當了外科醫學學校的一名普通助教,但這是一個沒有工資報酬的職務。因爲按照當時瑞典流行的制度,助教需要工作上幾年以後,校方認爲能夠一心一意地工作時,方能得到一個有報酬的空缺職務。爲了維持生活和繼續從事科學研究,貝採裏烏斯被介紹到一個大礦場主希津格爾家。他住在這裏,同具有旺盛求知慾的希津格爾先生一起從事研究工作。他們對礦物進行化學分析,還研究一些感興趣的化學理論問題。在希津格爾先生住宅的底層,設有專用的實驗室,它的規模不大,但設備俱全,應有盡有。這期間,貝採裏烏斯在研究中首次發現了金屬鈰。直到1806年5月,他被任命爲化學講師,生活費用纔算有了保障,在27歲的時候給束了那段漂泊不定的生活。減輕了生活壓力和精神負擔,貝採裏烏斯精力更加充沛。每天除了在實驗室緊張地工作外,他還抽空編寫了《生理化學》教科書。

深入測定

爲了研究和著書立說,貝採裏烏斯查閱了大量的化學資料。在查看文獻時,他閱讀了英國化學家道爾頓的一些論文,其內容主要是關於原子論和爲確定原子量而做的一些初步實驗等。他擁護原子論,認爲道爾頓的思想有着巨大的發展前途。他成了道爾頓的忠實信徒,但又覺得包括道爾頓在內的許多人,在文章中所引用的材料是不充分的。他認爲應該進行更深入的測定工作,以求得各種元素原子量的真實值。

1807年,貝採裏烏斯被任命爲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一年後又當選爲瑞典科學院院士。1810年,他還擔任了卡羅林外科醫學院的化學與製藥學教研室主任。從此,他連續進行了20年的原子量研究工作。在1810~1830年間,貝採裏烏斯首先把許多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做了比較,確認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測得氧的原子量是16。隨後他又以氧作標準來測定其它元素的原子量,從而使原子量的測定工作大大地簡化了。他對當時已知40多種元素的2千多種單質或化合物進行了分析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取得了驚人的成果。1814年,他發表了第一個原子量表。1818年:貝採裏烏斯所分析的數據更加豐富,更加精確, 第二個原子量表內已列入47種元素。只是由於計算原則未變,使 某些元素的原子量較實際值高了一倍到幾倍。1826年,他發表的第三個原子量表、已全部完成了元素原子量的測定工作。除個別元素(如銀、鉀和鈉)的原子量以外,幾乎與現代值一樣。到1830時,貝採裏烏斯已重新列出一張原子量表,表上的原子量與2000年所用的就完全相同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