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德國坦克的發展根源:兩位納粹德國名將的爭論

德國坦克的發展根源:兩位納粹德國名將的爭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隆美爾和古德里安,皆爲一代名將。坦克雖然已經出現很久,但30年代之初,能夠敏銳意識到裝甲力量(而非僅僅指坦克)的價值、並且能在赤手空拳情況下在德意志訓練出一支最有戰鬥力的裝甲部隊,從理論到實際,其眼光、手段也非一般將材所限。古氏以釘上木板的汽車開創了機械化戰爭的時代,雖曾有富勒等人鼓譟於前,但論其行,實爲裝甲戰爭的開山鼻祖。後來統御裝甲軍奔襲法國、率領坦克集團軍羣縱橫於俄羅斯,42年之前的戰功也頗爲顯赫。

隆氏雖然以步兵起家,以希特勒的侍衛長而發跡,第一次率領裝甲部隊前(魔鬼之師——國防軍第7裝甲師),對裝甲部隊指揮要領的掌握,來源於閱兵勢上嗡聲嗡氣施密特將軍的對其問題的回答“通常在你的面前有兩個方案,一個比較冒險、另一個不太冒險,選擇冒險的那個”。後來能以非洲軍(21和15裝甲師)及來自意大利的烏合之衆,卻能將整個大英帝國(包括南非、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等等)搞得狼狽不堪,也足見其爲裝甲戰爭的另類天才(呵呵,如我們常說的,在戰爭中學習戰爭)。

關於東線的戰略轉折,一說是斯大林格勒、一說是庫爾斯克,爭論頗多。但無疑,1943年是德軍由戰略進攻轉爲戰略撤退的一年,而之後的1944年,儘管由英美的戰略轟炸,德國的武器生產迎來了產量最高的一個年頭(通常說法是年產裝甲車輛19000輛)。因此,偶從戰略的角度,想在這裏探討一下,1943年以後的時候(包括1944年軍火生產高峯)包括武器生產,德國的武裝力量,最應該重視的是什麼。而這裏,最恰當的是歐文.斯通在起大名鼎鼎的《隆美爾》一書中的說法:古德里安要的是更多的坦克(當然,偶以爲他指的還包括自行火炮),而隆美爾則是要更多的反坦克炮........這裏,有興趣的大家都來爭一爭吧。

德國坦克的發展根源:兩位納粹德國名將的爭論

問題的提出:德國陸軍1943年以後,在東線面對的是越來越多的斯拉夫人的坦克和人海,德軍的主要作戰任務是防禦。當時紅軍的進攻,相對於戰爭初期德國人的“大縱深”突擊,實際上仍多是一種淺近縱深間歇式突擊(紅軍的家底也不厚,並且運輸能力等也制約)。多數情況下,德軍在紅軍的每次“打擊”後,都有時間建立一條防線來應付下一次“打擊”。東線陸軍多是採取(或者期望採取)首先在前沿防線逐步後撤、堅守突破口兩翼、裝甲部隊反擊的模式。面對越來越龐大的紅色海洋,古德里安認爲陸軍武器生產的核心是更多的坦克,而隆美爾對此的評價則是,防禦需要更多的反坦克炮,並且威力更強、數量更多的反坦克炮

從戰略運用上看,在防禦作戰中,尤其是東線1943以後,坦克的核心價值是有掩護的反坦克火力,其次是快速機動能力(用快速機動來抵消數量的缺陷)。而反坦克炮同樣可以發揮有價值的反坦克火力,如果具備足夠數量的反坦克炮並且預先部署,自然可以大大提高各個地域的火力密度(不需要大量機動),並且通過隱蔽、構築工事提高防禦能力。

從戰術角度上看,我們先看看紅軍的坦克手們更害怕什麼,按德米特里.菲得羅維奇.羅薩的回憶(其它人的回憶中也有類似說法),坦克最危險的敵人是反坦克炮:“直到第一發炮彈開始射擊的時候它們(敵坦克和反坦克炮)都是一樣危險的。不過通常來說,反坦克炮是最危險的…….”。敵人最害怕的就是我們最應該做的——這裏蘇聯紅軍首先爲隆氏頭了一票。

事實上,從防禦的角度上看,反坦克炮低矮的造型,正是爲僞裝和加裝掩護工事最大的方便(當然,高大威猛的FLAK36之流不算,到是兩輪的更確切一點)。而坦克,在防禦作戰中隱蔽很成問題(因爲少,德軍也很少象紅軍一樣把坦克當固定碉堡用)——這是紅軍的說法。按馮.梅林津的看法,在44年初,前線最需要的也是由反坦克炮組成的預備隊,甚至反坦克炮師(此人在隆美爾手下征戰兩年,又來到東線一路幹到集團軍羣參謀長),可是德軍只是在日托米爾組成了一個“炮兵師”,由於既不能抗擊紅軍的裝甲長矛又不能快速機動,所以“除了堵塞帶路和丟掉大炮外沒什麼用”。只有東線經歷的軍官因爲對隆氏戰術未有接觸,自然是畈依古氏觀點(事實上也多是採用這種戰法——堅守兩翼),因此需要更多的坦克。而按隆氏的戰術,首先前沿部隊應該有足夠密度的反坦克火力去阻滯、殺傷敵人的裝甲力量,而後應在後方快速部署反坦克炮兵,穩定戰局,最後階段纔去投入坦克部隊,(隆氏並不是不要坦克,而是希望軍工生產中適當控制裝甲車輛生產,大量增產反坦克炮)。

進一步考察生產能力,要想提高坦克的產量,對於德國來說,是一件非常困難,或者說需要在其它武器生產中上犧牲很大代價才能實現的。按照某些說法,且不比消耗多少,老虎的生產工時爲25萬工時,而斯大林式似乎只要5萬工時,要想在裝甲力量對比中把差距縮的更小,似乎是很困難的。生產一門FLAK那?偶沒有具體差到其生產工時,但按現代坦克生產成本的比例,在考慮德國坦克在行走部分的複雜性,估計88炮最多需要2.5萬工時。在純防禦作戰中,縱然坦克機動性帶來了火力運用的靈活性,但是否在反坦克作戰中,1輛老虎能抵的過10門反坦克炮麼?比起魏特曼或者卡歐納斯,曾經也有一門反坦克炮一次戰鬥摧毀20~30輛蘇軍坦克的戰例(似乎梅林津的回憶錄中有一門炮半個小時摧毀20輛蘇聯坦克的記載)。

在老虎和反坦克炮進入部隊以後,除了殺傷敵人,帶來的還有物資、零配件消耗以及維修、保養工作對人員的佔用等。別的不用更多考慮,儘管反坦克炮的機動也需一般也要車輛牽引(當然牲口拉75MM炮也不希奇),但是從燃油消耗的角度,使用反坦克炮無疑將大大減少德軍本不寬裕的燃油貯備——這也將進一步提高其他裝甲部隊的戰鬥效能,因爲1944年後,燃油供給不足已經成爲制約德軍裝甲部隊的一個重要因素。從兩者的使用來看,一輛成功的坦克車組如果充分發揮它的價值,至少需要訓練有素的車長、炮手和駕駛員3人;而一門反坦克炮,2~3人也能將就,只要有一名精良的瞄準者,它就是可怕的(當然,裝填的體力勞動者偶可沒考慮),這對有經驗士兵大量消耗的德軍來說,應該訓練出部對的戰鬥力,也容易的多。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