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普法戰爭的過程簡介:普法戰爭的具體戰鬥經過

普法戰爭的過程簡介:普法戰爭的具體戰鬥經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普法戰爭是1870~1871年普魯士王國同法蘭西第二帝國之間的戰爭。因長期爭奪歐洲大陸霸權和德意志統一問題,普魯士和法國之間關係長期緊張。1870年7月14日,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就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表了挑釁性的“埃姆斯電報”,觸怒了法國政府。7月19日,法國對普魯士宣戰,但戰爭開始後,法軍接連敗北。9月2日,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親率近十萬名法軍在色當投降。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法國大資產階級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滅亡。但普軍仍長驅直入。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爲皇帝,成立了德意志帝國。法國資產階級政府請求停戰。2月26日,雙方在法國凡爾賽簽訂初步和約。5月10日在法蘭克福簽署了正式和約。這次戰爭使普魯士完成德國的統一,結束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

  第一階段

1870年7月19日法國向普魯士宣戰。但在此之前的數天法國已經開始動員,很多熱衷的法國人支持這場戰爭,而包含極高比例之職業軍人與經驗豐富之退役軍人的法軍一致被認爲無人能敵。但由於法軍介入太多的殖民戰爭,使他忽略對付這個歐陸大敵時,應該在動員前先行計劃,到7月底才集結於邊境8個軍約22萬人,由拿破崙三世任總司令,勒布夫爲總參謀長。拿破崙三世將自己的軍隊作了3線部署:第1線爲主力萊茵軍團,轄3個軍,配置在法德邊境的提翁維爾和比奇之間,開始由法皇親自指揮,後由巴贊元帥指揮;第2線爲2個軍,配置在斯特拉斯堡和麥茨,由麥克馬洪元帥指揮;第3線爲預備隊2個軍,配置在南錫和夏龍。這本來是一個先發制人的進攻部署,計劃集中兵力迅速越過國界,向法蘭克福突進,切斷南北德意志的聯繫,迫使南德意志各邦保持中立,全力擊敗普魯士。

但與此同時,普軍由威廉一世爲總司令,毛奇爲總參謀長。計劃集中優勢兵力,進攻阿爾薩斯和洛林,力圖將法軍主力殲滅於普法邊境或將其趕到法國北方,繼而進攻巴黎。普軍動員計劃周密,由鐵路運輸部隊,至7月底,已於邊境集結3個軍團約47萬人,火炮1584門。

1870年8月2日,法軍以3個師在薩爾布呂肯地區首先向普軍發動進攻,但並無有力的作戰行動,僅同敵人前衛部隊進行一些小規模接觸。普軍旋於1870年8月4日轉入進攻,越過國境。法軍在邊境地區不利的陣地上迎擊普軍的進攻,普魯士王儲弗里德里希·威廉的第三軍團以10倍之衆在維桑堡會戰擊敗法軍杜埃將軍的師(1870年8月4日),法軍死傷23%、1870年8月6日兩軍在沃爾特再戰,法軍重騎兵發動勇猛的衝鋒,但普軍卡爾·腓特烈親王的第二軍團有13萬,重創麥克馬洪元帥的第1軍4萬人。同日屬於巴贊軍團的法國弗羅薩爾將軍的第2軍也在福爾巴克被普軍第一軍團以壓倒的人數優勢擊退,敞開了進入洛林的大門。

普法戰爭的過程簡介:普法戰爭的具體戰鬥經過

戰後有一個戰役間歇期,由於普軍主力也未能充分展開,不能連續進攻,乘勝追擊。而法軍雖由於戰前準備不足,在邊境地區會戰中打了敗仗,但主力並未受到普軍的重大打擊,損失有限;同時邊境的陣地是爲進攻而設的,根本不適於防禦。在這種態勢下,法軍主力理應有計劃地撤向戰區縱深,補充兵員,調整部署,待機與普軍決戰。但是,初戰失敗後立即產生政治影響,埃米勒·奧利維耶垮臺,8月10日夏爾·庫贊·蒙託邦組閣,此人已經74歲,屬於皇后爲首的主戰派。由皇后攝政的巴黎政府出於維護本身統治的政治需要,一再幹預前線指揮員的作戰部署,阻止一線部隊向戰區縱深後撤;而身在前線指揮的法皇竟然也附命巴黎,從而鑄成了自吃苦果的大錯。本來由法皇指揮的主力萊茵軍團,最初已下令向戰略腹地夏龍兵營退卻,但巴黎政府卻認爲,如果軍隊一撤退,首都就要造反,堅持不應後撤。

於是,在1870年8月9日,法皇改變了原計劃,停止部隊撤退,決定不惜一切代價死守梅斯。1870年8月12日,疾病纏身的拿破崙三世把萊茵軍團的指揮權交給了巴贊元帥。然而巴贊只有匹夫之勇,並無良好的指揮與戰略能力,他猶豫不決,時而決心退向夏龍與麥克馬洪會合,時而決心在梅斯防禦。當最後決定向夏龍撤退時,已喪失時機,普軍已逼近。經8月16日的馬斯拉圖爾之戰和8月18日的格拉沃洛特-聖普里瓦戰役,兩軍都表現了難以置信的勇猛,法軍炮火十分猛烈,康羅貝爾和格本捉對廝殺,雖然法軍成功的擊退了普軍的攻擊,並使得普軍第一軍團和王軍禁衛軍損失慘重,但未能打開通往凡爾登的道路,巴贊軍團再次退回梅斯要塞,陷入了普軍第1、第2軍團7個軍和3個騎兵師(16萬人)合圍中。

麥克馬洪率軍(12萬餘人、393門火炮,76門“米特拉約茲”(Mitrailleuse)機槍)退往夏龍。他原準備誘敵深入,在巴黎城下與普軍決戰。攝政的歐仁妮皇后和帝國首相八里橋伯爵夏爾·庫贊·蒙託邦擔心繼續退卻會在國內引起動盪或革命,皇后認爲:“只有皇帝的敵人才會同意他返回巴黎”。1870年8月22日,由議長勞爾率領一個代表團來到法皇大本營,勸皇帝不要返回巴黎,命令麥克馬洪向梅斯進發。接着,巴黎的攝政會議又給皇帝發來電報:“若不支援巴贊,則對於巴黎將發生極惡劣的後果。面臨着這個局勢,首都能否防禦實頗有疑問。”於是皇帝又附命於巴黎。就這樣,夏龍軍團走上了在色當被殲的絕路。麥克馬洪於1870年8月22日率軍從蘭斯出發前往梅斯。此時,從柏林傳來一則假消息,說除圍攻梅斯的部隊外,普軍決心全部向巴黎挺進。實際上普軍第3軍團仍在繼續追擊麥克-馬洪軍團,並向右實施大膽迂迴,協同新編成的第4軍團將麥克馬洪率領的法軍連同拿破崙三世一起圍困於色當。

在1870年9月1日至2日,巴贊率領被圍在梅斯的法軍突圍失敗,成爲代價最高的一次戰役,此後法軍紀律大壞,於此同時普法兩軍於色當進行決定性的大戰,即色當會戰。9月1日上午,普軍佔領了符裏濟、棟舍裏等地,成功切斷了法軍西撤的道路,並從後堵截法軍。而在當天中午,普軍亦完成了對法軍的合圍,並以強大的火炮作出攻擊。當時下午,在法軍數次試圖突圍失敗後,拿破崙三世被逼於下午4時半派人呈信威廉一世,表示願“將他的佩劍交到陛下的手中”。1870年9月2日,拿破崙三世正式率8.3萬官兵向普軍投降。在這場戰役中,法軍損失10.4萬人,普軍只損失了9000多人。法國舉國譁然。

普法戰爭期間,恩格斯在他發表的一系列戰爭短評中就指出,有三個基本錯誤導致色當慘敗:“第一,法軍在迎擊敵人的進攻時所處的陣地,使獲勝的普軍能夠楔入法軍分散的各軍之間,結果把法軍割裂爲兩支獨立的部隊,並使它們彼此不能會合,甚至不能配合作戰;第二,巴贊軍團在麥茨行動遲疑,結果被緊緊地圍困在那裏;第三,援救巴贊所用的兵力和所沿的路線-,簡直是唆使敵人俘虜全部援軍。”恩格斯在這裏講的法軍所犯的三個基本錯誤,究其原因,除巴黎政府的錯誤戰略指導外,也和前線的最高指揮官的錯誤有關。

首先,當法軍在邊境初戰失敗決定後撤,而巴黎政府不讓主力萊茵河軍團後撤時,作爲法軍右翼部隊統帥的麥克馬洪理應審時度勢,從戰爭的全局出發,率部向萊茵軍團靠攏,以便協同作戰。這樣,萊茵軍團就有可能避免被普軍合圍。但他卻機械地單獨退向夏龍,從而給普軍提供了一個趁勢把整個法軍分割成兩部分,進而予以各個擊破的條件。

其次,退到梅斯的十幾萬法軍,如果不是巴贊和拿破崙三世的因循貽誤,也是完全有可能克服巴黎政府的阻撓,在陷入重圍之前安全地後撤到夏龍地區的。但他們猶豫不決,仍想在麥茨要塞作毫無希望的固守,結果被普軍堵住了退路;被圍後,巴贊又消極等待援軍,不積極組織突圍。對此,恩格斯在他的《戰爭的危機》的短評中就敏銳地指出:如果巴贊不想把整個法國奉獻給入侵者,不想使自己困在一個飢餓很快會迫使他投降的地方作戰,他就應立即從麥茨退卻。然而他仍在原地未動。

普法戰爭的過程簡介:普法戰爭的具體戰鬥經過 第2張

再次,更爲直接的是麥克馬洪違背作戰的基本原則,選擇了繞道邊境城市色當去解救麥茨的錯誤行動路線。從當時戰場的實際情況看,對麥克馬洪來說,去麥茨的路線,最短、最快、最可靠的是直接穿過普軍第3軍團。當然,這樣做既需要有敏銳的戰略眼光,又需要有戰勝強敵的勇氣和魄力,但他在這兩個方面都缺乏應有的素質,因而也就不得不走上色當被殲的道路。色當這塊彈丸之地,北面距離比利時邊境只有8公里,西面和西南面又是一條大河——麥士河。會戰過程中,10餘萬法軍在普軍四面夾擊下,最後被擠壓到縱深和正面僅三四公里的弧形地帶內,既無法實施機動,又難以進行適當的疏開配置。這樣,僅普軍集中幾百門火炮進行炮擊所造成的損失,就足以使法軍無法支持下去。

  第二階段

色當的慘敗立即引發連鎖反應,1870年9月4日,法國掌握金融經濟的大資產階級趁機於法國國內發動政變,推翻法蘭西第二帝國,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組成以路易·朱爾·特羅胥將軍爲首的“國防政府”。至此,德意志民族統一的障礙已消除,但普魯士當局決心將戰爭繼續下去,派兵向巴黎進軍。從此,普魯士的自衛戰爭已轉變爲侵略戰爭。

對法國來說,普法戰爭到第二階段已轉變爲進步的民族解放戰爭。人民要求實行普遍武裝。“國防政府”企圖與敵人勾結,阻止革命運動繼續發展,並已着手同俾斯麥舉行祕密談判,此時懾於人民的壓力,雖然拖了很久但被迫採取措施以加強巴黎的防務。德軍向法國首都推進時如入無人之境,1870年9月19日即將巴黎團團圍困。1870年9月23日,普軍佔領圖勒,1870年9月27日,斯特拉斯堡守軍投降。全靠人民的愛國熱情,法國才得以建立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包括國民自衛軍、自由射手和巴黎及其它要塞守軍在內共約一百萬人,其中巴黎有40萬軍隊),這給普軍指揮部帶來了極大困難。所有普軍被牽制在各要塞,繼續圍攻梅斯和巴黎。集結於圖勒和布爾歇兩地的法盧瓦爾集團軍準備前去爲巴黎解圍。此時,法軍萊茵集團軍司令巴贊元帥卻同敵人進行祕密談判,這一叛變行爲對共和制法國是個打擊。結果,法國最精銳的一個集團軍(17萬人)在被圍梅斯72天后,於1870年10月27日不戰而降。恩格斯指出:“……這是戰史上前所未聞的事件”(《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66頁)。普軍將由此而騰出的兩個集團軍壓向法國盧瓦爾集團軍和北方集團軍,兩個集團軍均被普軍主力部隊所擊敗。 由於巴贊投降,法國政府又無意組織防禦和同敵人進行祕密停戰談判,人民飢困交加,巴黎勞動羣衆遂於10月31日舉行起義,但遭到鎮壓,1870年11月7日,盧瓦爾集團軍發起進攻,1870年11月9日,在庫爾姆附近擊潰敵巴伐利亞第2軍,佔領奧爾良,但12月4日遭到普軍反擊,被迫退出奧爾良。

1871年1月,法北方集團軍在聖康坦附近失利,東方集團軍又在貝爾福附近遭到失敗。法國戰事每況愈下,處境艱危。1870年12月27日起,普軍使用502門重炮對巴黎實施轟擊。 巴黎守軍被困4個月之久。在此期間,他們利用氣球(先後有65個氣球載164人飛出巴黎,包括堅決主抗抗戰的甘必大)和信鴿與各野戰集團軍保持聯繫。 1871年1月22日,巴黎居民再次舉行起義。法國政府鎮壓起義後,同普軍指揮部進行了最後的談判,於1月26日簽訂關於巴黎投降的條約,1月28日又簽訂了停戰協定。巴黎要塞大部分炮臺連同火炮和彈藥移交給了德軍,賠款2億法郎。2月26日,草簽凡爾賽和約。在國民議會批准和約草案之前,德國人獲得了將軍隊開進巴黎的權利,這些軍隊到3月3日和約批准後才撤出巴黎。3月18日,巴黎人民起義成功,巴黎公社(1871)宣告成立(參見巴黎公社起義),這個公社一直存在到5月28日。5月10日,德法兩國簽訂法蘭克福和約(1871),確認凡爾賽和約草案的基本條款 ,但條件更爲苛刻,賠款從2億法郎增加到50億法郎,還要割讓阿爾薩斯-洛林的大部分地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