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一戰中的布魯西洛夫攻勢:啓發了二戰的閃電戰

一戰中的布魯西洛夫攻勢:啓發了二戰的閃電戰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戰期間,俄國軍隊在東線戰場上的表現往往不盡人意,令西線的英法協約國盟友大失所望。但1916年夏的“布魯西洛夫攻勢”卻是整個大戰中俄軍最精彩的“演出”,此役幾乎打垮了同盟國陣營“最薄弱的一環”奧匈帝國,俄軍以極小代價獲得巨大的戰果。僅憑這一戰,戰役指揮者、俄國陸軍上將布魯西洛夫就足以躋身世界名將行列。

  戰前態勢

當一戰進行到1916年時,作爲協約國東線主力的俄國已經筋疲力盡,在同盟國的輪番打擊下,俄國損失大量兵力和大片國土,只是仗着人口衆多、土地遼闊勉力維持。鑑於無法在短期內擊敗俄國,同盟國盟主德國決定把兵力集中到西線,企圖先打敗法國,再來收拾孤零零的俄國。於是在同年2月,德軍發動著名的凡爾登戰役,令法軍損失慘重。

命懸一線的法國請求俄國在東線發動進攻,迫使德國分兵。由於法國是俄國最大的資金和軍火提供者,沙皇尼古拉二世同意了對方的請求,但俄國將軍們卻極力反對,因爲俄軍戰鬥力低下,主動進攻總是“損失很大,收穫很小”,俄德兩軍的傷亡比基本處在5:1的水平。

一戰中的布魯西洛夫攻勢:啓發了二戰的閃電戰

爲了鎮住持反對意見的將領,尼古拉二世把總參謀長布魯西洛夫派到前線,兼任實力最強的俄國西南方面軍的司令。經過一番分析,布魯西洛夫決定不向德軍進攻,而是集中兵力打擊德國盟友奧匈帝國。布魯西洛夫改變老套的“側翼迂迴,一個主攻方向進攻”的打法,推出“多點進攻,一點主打”戰術,即在寬廣戰線上用一個集團軍實施主要突擊,再讓其他幾批部隊在各自選好的地段同時進攻,從而迷惑敵軍,分散其兵力,達成進攻目的。

當時,俄國西南方面軍下轄第8、11、7、9集團軍,布魯西洛夫將主要突擊任務交給第8集團軍,同時命令其他集團軍自行選定多個突破地段,立即着手在這些地段上展開土工作業。這樣,整個方面軍同時在20至30處開始進攻準備,使奧軍無法判斷出其主要突擊方向。當時,布魯西洛夫的四個集團軍擁有40個步兵師和15個騎兵師,共有步兵57萬人,騎兵6萬人,火炮1938門;對面的奧軍則擁有39個步兵師及10個騎兵師,共有步兵45萬人,騎兵3萬人,火炮1846門。雖然俄軍兵力佔優,但優勢並不大,按照當時的主流觀點,俄軍根本無力突破奧匈軍隊的大縱深防線。

  戰役經過

6月4日,俄軍沿着322千米的戰線展開全面進攻,他們取消了長時間的炮火準備,僅在一輪炮火急襲後就發起衝鋒。令奧軍意想不到的是,俄軍幾乎在所有方向上都發起進攻,俄軍步兵率先撕開奧軍第2、4集團軍之間的防線結合部,當奧軍司令斐迪南大公慌忙投入預備隊封堵缺口時,負責主攻的俄國第8集團軍卻打垮了奧軍第7集團軍,繼而由北向南迂迴包抄了奧軍第4集團軍的後方。僅僅兩天的功夫,俄軍便全面突破了奧軍第一道防禦工事,奧匈帝國3個集團軍被完全擊潰,奧軍士兵拋下武器,成羣結隊地向西潰逃。

6月8日,俄軍奪取了奧軍後勤物資中心盧茨克,可笑的是,直到這時,奧軍司令斐迪南大公仍未搞清俄軍的主攻方向在哪裏,只好混在潰兵中間倉皇西逃。在俄軍一反常態的進攻下,奧軍全線崩潰,約20萬人淪爲戰俘,一名被俘的奧國軍官無奈地坦陳:“我奉勸所有的人,無論是誰,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同他們(俄軍)作戰。”當俄軍進攻勢頭在6月底暫告間歇時,俄軍已佔領了從烏克蘭到羅馬尼亞的大片土地,其前鋒部隊已經可以望見喀爾巴阡山口,一旦突破那裏,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將唾手可得。

但到了這個時候,俄軍後勤薄弱的“老毛病”又發作了。佔領盧茨克後,俄國西南方面軍已經消耗了大部分彈藥和糧秣,僅在進攻發起日(6月4日)一天,俄軍炮兵便將原本計劃使用兩週的炮彈耗盡,此後俄軍大炮始終處於缺少炮彈的“半飢餓”狀態。更悲慘的是,由於步槍數量不夠,竟出現赤手空拳的俄軍士兵手撕奧軍陣地鐵絲網的慘狀。而在戰略層面,由於布魯西洛夫的進攻計劃沒有獲得俄軍其他高級將領的認同,友鄰的俄國西、北兩大方面軍處於觀望狀態,令西南方面軍呈現孤軍深入的態勢。

同盟國方面抓住時機,迅速調整部署。就在盧茨克失守的同一天,德軍總參謀長法爾肯豪森與奧軍總參謀長赫岑多夫達成協議,奧軍通過國內緊急動員,拼湊出18個師,而德軍從西線凡爾登戰場抽出15個師,經鐵路送往東線。到7月中旬,德奧聯軍已把戰線穩定下來。德奧聯軍在法爾肯豪森指揮下,利用俄國三大方面軍之間不能協同作戰的弱點,將主力擺在西南戰線,專心應對布魯西洛夫新一輪攻勢。

面對此消彼長的實力變化,布魯西洛夫改變策略,他要求部隊在新一輪的進攻中不要“像原先那樣無節制地戰鬥”,而要保存有生力量。但是當7月28日第二輪攻勢發起後,充滿勝利慾望的俄軍士兵向德奧聯軍陣地發起一次次“人海衝鋒”。由於缺乏炮火支援,俄軍士兵遭到德奧聯軍機槍和速射炮的猛烈射擊,他們就像待收割的莊稼那樣被成片打倒。許多沒有步槍的俄軍士兵在徒手攀爬鐵絲網時被劃得渾身鮮血淋淋,隨後又被德奧聯軍的機槍打死,戰鬥演變成一場單方面的“屠殺”。戰至9月20日,俄軍所有參戰部隊都喪失進攻能力,整個攻勢最終於9月底宣告結束。

一戰中的布魯西洛夫攻勢:啓發了二戰的閃電戰 第2張

  戰役評價

在規模宏大的“布魯西洛夫攻勢”中,俄軍傷亡約50萬人,奧軍前後損失150萬人(其中40萬人被俘),德軍損失35萬人,此戰也被稱爲世界上死傷最重的戰役之一。

從作戰目的上來看,俄國成功地迫使德國從西線抽調大量部隊,有力地支援了法軍在凡爾登方向的防禦作戰,達成了最初的行動意圖。同時,俄軍還佔領了奧匈帝國的大片領土,也算是額外的收穫。

與輝煌的戰果相比,“布魯西洛夫攻勢”在戰場之外的影響卻更爲深遠。從戰略上說,布魯西洛夫的巨大勝利令奧匈帝國元氣大傷,此後奧軍連自己的陣地都需要德國軍隊協助才能守住,這場慘敗還徹底動搖了奧匈帝國的腐朽統治,帝國治下的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克羅地亞等少數民族聚居區紛紛出現獨立傾向,可以說這一仗敲響了奧匈帝國的喪鐘。另一方面,這場戰役牽制了大量德軍,使其在凡爾登的攻勢功敗垂成。

而俄軍雖然獲勝,卻也付出了不小的人員代價和大量物資損失,加上此前兩年的傷亡,俄軍已損失了500萬官兵,國家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由於帝國主義戰爭對國家經濟和民衆生活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俄國內部矛盾進一步激化,爲後來的革命提供了土壤。

從更長的歷史維度來看,布魯西洛夫卻給國際軍界帶來了許多新鮮的東西。他所發明的突擊戰術雖未引起俄軍重視,卻打動了德國人。1918年,德軍在研究和改進了布魯西洛夫的突擊戰術後,提出“突擊羣”概念,並在西線成功應用。再往後,布魯西洛夫提出的“集中兵力、寬正面多點突擊、快速突破、縱深推進”思想影響了二戰中的德國軍隊,德軍著名的“閃電戰”理論中,就不難發現布魯西洛夫思想的閃光點。從這個意義上說,“布魯西洛夫攻勢”堪稱跨越時代的勝利。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