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諸葛亮頻繁北伐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呢?

諸葛亮頻繁北伐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3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一代梟雄劉備在白帝城託孤之後,便因病去世了。在其死後不久,南中地區發動叛變,諸葛亮本想親自率軍,以平定叛亂。時任丞相長史的王連,卻勸說諸葛亮不可妄動,只派一大將前往平判即可。諸葛亮便觀羣臣,一時之間竟然沒發現可用之人,只好暫時放棄了這個打算。

諸葛亮頻繁北伐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呢?

直到兩年後,王連因病去世。諸葛亮還是親率大軍,並採用了馬謖之計,順利收服了孟獲,並得到了民心。不久之後,蜀國國力日漸恢復,糧草兵馬也逐漸充足起來。在這種條件下,諸葛亮認爲伐魏時機已到,便奏明後主劉禪,向其陳述利弊,從而掀起了北伐的篇章。

令人惋惜的是,自建興六年(公元228年)開始,到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結束,諸葛亮在這期間發動了五次北伐,可收效卻是甚微。有人認爲,諸葛亮此舉,只是白白損耗了蜀國國力,甚至加速了蜀國的滅亡過程。

諸葛亮能作爲一代賢相,又被稱作是“智聖”,雖然其中有些誇大的成分在內,但是卻不能因此而否認掉諸葛亮高超的本領。所以,諸葛亮是明白一點的,那就是伐魏極其困難,甚至希望渺茫。可既然如此,諸葛亮爲何還要繼續堅持繼續北伐呢?

結合當時局勢來看,不乏有以下幾點原因:

諸葛亮頻繁北伐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呢? 第2張

首先,有一最直接的目的,便是爲蜀漢的正統性而正名。且看諸葛亮在《出師表》中這樣寫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在這裏,諸葛亮的表面用意已經很明顯了,那就是“興復漢室”。不少人也都知道,劉備在其創業前期,漢室後裔這個名頭,可以說是給了他很大的便利。在曹丕篡漢稱帝的同一年,劉備也自立爲帝,並起國號爲“漢”。在頗有影響的《三國演義》中,劉備集團也因此被作者當做了正統代表而書寫。而“漢賊不兩力”,正是劉備喊出的口號。

不過,在劉備稱帝前後,他卻因錯殺主薄雍茂,從而寒了一批漢臣之心。對此,《零陵先賢傳》記載道:“與主簿雍茂諫備,備以他事殺茂,由是遠人不復至矣。”可見,劉備在其野心暴露之後,已經受到了一批漢臣的腹誹了。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諸葛亮興兵北伐,也未嘗不是在向世人證明一點,只有蜀漢纔是正統勢力。而他北伐,也是代表了蜀漢集團的合法性,是爲了“攘除奸兇”。反過來考慮,如果在劉備死後,蜀漢一直沒有動靜,反而偏安一隅,此舉會不會讓世人覺得,劉備只是貪圖權勢而空有漢室後裔之名呢?

其次,諸葛亮此舉,也是在緩和蜀漢集團內部存在的派系矛盾。從當時情況來看,蜀漢集團內部,大概有這麼兩類矛盾。一個是文人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最爲典型的例子便是楊儀和魏延兩人常年交惡;另一個是派系之間的矛盾,主要分爲荊州派和益州派的內鬥。但是蜀國先後經歷了荊州、夷陵的慘敗,許多荊州集團的精銳骨幹,也都損失殆盡了,如關羽、張飛、馬良、黃忠等人。而此時的朝堂,益州派卻佔據了絕大多數。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諸葛亮興兵北伐,其實也存在着兩個目的。其一便是通過征伐曹魏,來讓蜀國內部齊心,共同重視到魏國這個大敵,從而間接緩和一些內部矛盾。其二,通過北伐戰爭,爲荊州派系繼續培養一批精銳力量,好在諸葛亮死後,不讓益州派一家獨大。正因如此,諸葛亮北伐期間帶的將領來看,也都是馬謖、魏延等荊州派將領。不但如此,諸葛亮重用馬謖,還提拔了降將姜維、王平等人,也未必沒有將他們培養起來,好繼續抗衡益州派系的念頭。

可惜的是,諸葛亮死後,姜維因爲降將出身,所以不被後主重視,以至於益州派系再次擡頭。後來鄧艾二千人馬,便能逼得劉禪獻城投降,這其中便有益州派的意願。

最後,諸葛亮北伐,還想要引起曹魏集團的內部動盪。不少讀者也都知道,曹操最大的功績,便是在於他統一北方地區,從而使得中原百姓的經濟得以逐漸恢復。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如果讓曹魏集團這麼安穩發展下去,不出十年,其國力之強盛,恐怕連孫劉兩家聯手,都難以匹敵。

基於這個目的,諸葛亮出其不意,趁着魏國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便派兵襲取了隴右地區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之地,並將其人口錢糧都悉數遷到了蜀國境內,從而補充了蜀國國力。消息傳回許都,魏國震盪,一些受到壓迫的士族難免會生出一些別的心思。在曹魏歷史上,便曾出現過數起士族反叛的例子。因此,諸葛亮發動北伐戰爭,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想要引發曹魏集團內部的矛盾,從而延緩其恢復速度,最後幫助蜀國爭取到一些時日。

綜上所述,諸葛亮發動北伐戰爭,是有着他深刻用意在內的。而且他也沒有打算在短時間內,便能滅亡曹魏集團。正因如此,諸葛亮在整個北伐過程中,這才只求穩健,而不貪戀一城一鎮之地。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