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秦開卻胡”一戰是如何發生的?對歷史有哪些影響?

“秦開卻胡”一戰是如何發生的?對歷史有哪些影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開是戰國時期燕國將領,早年在東胡做人質,很受東胡的信任,通曉民情風俗。後於公元前300年大破東胡,迫使東胡北退千餘里,還曾渡過遼水進攻箕氏朝鮮,直達滿番汗爲界,取地兩千餘里。燕國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修築燕長城。

“秦開卻胡”一戰是如何發生的?對歷史有哪些影響?

爆發於兩千年前的“秦開卻胡”之戰,是飽受東胡襲擾的燕國的一次強勢反擊。對現實的燕國而言,此戰拓地千餘里,基本消除了燕國的北疆威脅。對後世之人而言,秦開爲鞏固戰果所修築的千里長城、設置的五大邊郡,使漢文化迅速佔據、影響了以遼寧爲圓點的東北版圖,可視作中原文明的華麗北進,其歷史影響不容低估。

東胡之名最早見於《逸周書》卷七《王會篇》,曰:“東胡黃羆”;《山海經》亦載:“東胡在大澤東,夷人在東胡東。”這是一個以黃熊或棕熊爲“圖騰”的遊牧民族,他們活動於“大澤”以東的地域。東是漢語,而“胡”則是指匈奴人,《後漢書》說此族因居匈奴之東而得“東胡”之名,所以稱爲東胡。東胡是鮮卑和烏桓的先族,是“與匈奴並盛”的強大遊牧部族。

“秦開卻胡”一戰發生在戰國後期,當時東胡已逐漸強大,並與邢、燕、趙等國頻頻發生接觸和交往。這時“東胡”統治中心,一般認爲在饒樂水和狼河之間,即在開魯北部、扎旗西南部和阿魯科爾沁旗東部的廣大草原之上,當時東胡人以遊牧爲主,不建固定城郭,以車仗、駝、馬、圍之爲城。現開魯以北、阿魯科爾沁旗北部的山脈中,都存有大量東胡人的巖畫,這足以證明早期東胡人的遊牧生活。

燕國與東胡相鄰,東胡經常南下騷擾燕國,搶奪財物,來去無蹤。公元前315年,東胡人打敗燕國,迫使燕國臣服,這說明此時的東胡已南進入塞,控制了燕山以北的整個東北地區,勢力非常強大了。

“秦開卻胡”一戰是如何發生的?對歷史有哪些影響? 第2張

直面東胡族的強勢壓迫,尚且弱小的燕國被迫低頭。燕王將一批貴族作爲“人質”交予東胡,這其中就包括後來成爲東胡人心腹大患的燕將秦開。也有一種說法稱,秦開是在一次邊境衝突中,淪爲東胡人的俘虜被掠入胡地的。

秦開“爲質於胡”的歲月鮮見文字記載,後人只能做如下猜想:東胡人沒有多少糧食可以果腹,更沒有中原精細的衣飾可以遮風禦寒,他們有的只是藍天上一望無際的白雲和草地上奔走無常的牛羊。環境的惡劣與文化的落後,使身強體壯、尚未開化的東胡族人習慣以劫掠維繫本族的生存、熱衷於暴力證明自己的存在。流落東胡的秦開雖萬般無奈,卻迫於殘酷的現實,只能以近於低賤奴隸的人質身份,在塞外胡地的悽風苦雨中忍辱偷生。對寄人籬下的秦開而言,日後的建功立業尚遙不可及,能否苟全性命於亂世,纔是他每日處心積慮思考的頭等大事。

在混跡東胡的日子裏,能力出衆的秦開可能交了一些朋友,東胡人雖野蠻粗暴,但骨子裏也敬慕英雄,據說,胡人十分信任他,可能還給他一些差事做。如此一來,秦開就可以名正言順地蒐集有關東胡領地的山川地貌、民俗風情乃至戰術打法等一系列珍貴情報。秦開的“東胡歲月”,成了他一戰成名前對敵國底細的一次摸底調查,他是個抱負滿懷的有心人,即便在最艱難的日子裏,也未隨波逐流泯滅自己的意志,浪費寶貴的光陰。

一次販馬途中,密謀已久的秦開終於擺脫了東胡人的監視,逃歸燕國。在進入邊境線時,恰巧燕國的隊伍巡防經過,便跟隨回國。這時,他幸運地遇上了自己生命中的一位“貴人”——雄才大略的燕昭王。

燕昭王叫姬職,是其父燕王姬噲的庶子,非嫡子,人稱“公子職”。在古代社會,嫡庶之別是繼承王位的首要條件,因爲是庶子,他被父王送到韓國當人質,按正常狀態,燕國的王位是傳不到姬職手中的,但一次突如其來的燕國內亂給了他機會。

公元前318年,燕王噲不知受了什麼刺激,竟想效法上古堯舜,王位不傳兒子傳賢者,他認定的賢者是相邦子之,但這個人卻不是賢者,而是個野心家。這次莫名其妙的權位更迭,引發了一場燕國大動亂,太子姬平聯合將軍市被攻打子之,隨後姬平與市被又內訌自相殘殺……這場內亂達數月之久,令燕國元氣大傷,《史記·燕召公世家》 記載:“因搆難數月,死者數萬,衆人恫恐,百姓離志。”

趁燕國內亂,齊國、中山國趁火打劫。齊宣王發兵攻破燕國,燕王噲被殺,子之逃亡,被齊人抓住砍成肉醬。殺燕王、破燕國,燕齊兩國由此結下樑子,成了不同戴天的世仇。

眼見燕國被滅在即,不願齊國坐大的趙武靈王立即派兵將姬職從韓國護送回燕國即位,這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燕昭王。燕昭王即位後,勵精圖治,招攬人才,意圖振興傷痕累累的燕國。公元前311年,燕昭王聽從謀士郭隗(wěi)的建議,於易水旁修築黃金臺,廣招天下人才,各國才士聞風來投,如武將劇辛從趙國來,謀士鄒衍從齊國來,屈庸從衛國來,樂毅從魏國來……燕國一時人才濟濟。

在燕昭王的用人名單中,從東胡逃歸的秦開也是其中一位。當時,秦開向燕昭王彙報了他在東胡期間所瞭解到的遼東地區的地理形勢,東胡軍的戰鬥力等情況,建議燕昭王出兵收復遼東,他願揮金戈,冒矢石,率衆進擊。燕昭王採納他的意見,授其兵權,委以重任。

不過,“秦開卻胡”卻不是在燕昭王當政時發生的,而是在燕昭王的孫子燕武成王掌權時實現的。因爲燕昭王當時的關注重點在南不在北,他處心積慮地要打敗齊國,在他看來,齊國纔是心腹大患,而不時騷擾邊境的東胡人不過是癬疥之疾。爲避免兩線作戰的尷尬,他採取了“攘南必先安北”的戰略方案,秦開駐守北疆取守勢,樂毅在南方秣馬厲兵謀攻勢。因此,燕昭王雖支持秦開,卻爲現實計,命他對東胡要以靜制動,暫且忍耐。

樂毅後率五國聯軍大破齊國,就在勝利在望之際,燕昭王去世,上臺的燕惠王中了齊國反間計,對樂毅有所猜忌,任用騎劫代任其職,樂毅逃亡趙國。齊將田單以火牛陣大敗燕軍,騎劫戰死,齊國收復全部失地。這時的秦開還駐守在燕國北疆,聲名不顯。很快,燕武成王即位,秦開終於等到了機會,他受燕王之命,派大軍卻胡千里,大大拓展了燕國疆土。燕國在齊國蒙受的損失,被秦開從北方連本帶利的補償回來。

秣馬厲兵、準備充分的秦開率軍突然出擊,進攻麻痹大意的東胡。燕軍自西向東,由嬀水流域向密雲地區的漁水、鮑丘水流域迅速推進,一路斬關奪隘,馬踏平川。猝不及防的東胡軍雖奮力抵抗,卻無法阻擋燕軍的凌厲攻勢,只得一路退卻,燕軍乘勝追擊,接連收復失地。

身負國仇家恨的燕軍連戰連捷,士氣旺盛,一鼓作氣追殲殘敵。東胡人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只得向北退卻逃遁,一直退卻到千餘里外的今西遼河上游,方纔穩住陣腳。秦開大獲全勝,見戰略目的達到,而自身補給線過長,便恰到好處地撤兵收手。緊接着,燕軍又將兵鋒指向東北的貊國,並迅速將其滅掉。滅貊以後,又乘勝將遼河以東的大片土地收入囊中,“直至滿番汗爲界”。經此一戰,燕國北境疆域大展,號稱拓地“千餘里”。秦開之功,堪與另一位燕國名將樂毅媲美。

秦開擊敗東胡外,爲確保勝利成果,開始在攻取之地修長城、築城池,掀起了燕國北境大工程建設的高潮,《史記·匈奴列傳》 記載:“燕北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上谷郡郡治在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小南辛堡鎮大古城村北沮陽遺址,因建在大山谷上邊而得名,上谷郡乃燕國北疆西部第一郡;漁陽郡故城在今北京密雲縣西南,因其位於漁水之陽,故稱之爲漁陽;右北平郡的郡治在平剛縣平剛城,今內蒙古寧城縣西南的甸子鎮黑城村;遼西郡治所在陽樂,今遼寧義縣西;遼東郡治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

千年以來,燕國北疆五郡目擊了無數的梟雄浮沉、改朝換代;親歷了數不清的刀光劍影、血雨腥風。燕太子丹派荊軻入咸陽刺殺秦王嬴政失敗後,在秦國大軍的追擊下,敗逃遼東郡襄平城,躲在今太子河邊的沙砣子村,後被扛不住秦國壓力的父親燕王喜出賣,慘死於此,身首異處。

到了漢代,“飛將軍”李廣先後出任過上谷郡與右北平郡的太守,領兵對抗匈奴。“李廣射虎”的故事就發生在右北平郡今內蒙古寧城縣甸子鎮黑城村附近。寧城縣打虎石,位於黑裏河中下游,距黑城不到十公里,因李廣射石傳說而得名,現在附近建有打虎石水庫。唐朝詩人盧綸在其傳世的《塞下曲》中贊曰: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秦開仿效趙國,統率萬千燕國軍民所修的長城長達兩千多公里,橫亙於今河北、內蒙古、遼寧境內。秦開所修的長城是中國最早的長城之一,是我國萬里長城的母體之一,其中遼寧境內保存較好的一段在建平縣北部,雖經千年風雨侵蝕,傾頹破敗,卻仍依稀可辨,散發着一股穿越時空的威武傲然!

燕將秦開擊破東胡,使燕國拓地千餘里,國土幅員超過韓、趙、魏、齊四國,從此前一個無足輕重的邊陲小國,一躍成爲足可與秦、楚比肩的戰國第三大國!秦開建長城、設郡縣,將先進的生產方式和進步的社會制度擴展到東北地區,將文明延伸到蠻荒之地。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的設置,是東北地區進入中華文明體系的轉折點,是東北新歷史時期開端的標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