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三國曆史關於廖化的記載爲何那麼少?有什麼內情嗎?

三國曆史關於廖化的記載爲何那麼少?有什麼內情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7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中廖化的人物簡介

廖化是誰?表示印象不深,是不是那個在蜀中當先鋒的武將?一提起他,有人如是說道。

“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這一句俗語,看過《三國演義》的人絕對不會陌生,那句俗語的意喻在很多人的慣性思維中,是用來指代“因爲沒有傑出人才,只能任用平庸者擔當重任”,也因爲這句帶有貶義的俗語,廖化自然而然地就變成了能力平庸的代名詞。其實這種偏見對於歷史上真實的廖化來說是極其不公平的。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古與今,而是,讀懂了歷史,卻讀錯了文字,這個不經意的錯誤,往往讓我們對歷史的理解南轅北轍。而那些讓人最無法理解的地方,便是正史野史最喜歡捕風抓影的地方。

其實那句俗語造成了很多的誤解,在寫這個歷史人物查閱相關資料前,我也無可避免陷入了誤區。在蜀漢晚期,蜀漢能征善戰的大將都已亡故,無人可用,不得不讓已經身居高齡的廖化出來擔當重任作爲伐魏先鋒。這句俗語的真正意喻,是在諷刺蜀漢後期人才的青黃不接,並不是代指廖化無能!

三國曆史關於廖化的記載爲何那麼少?有什麼內情嗎?

誒,廖化既然有能爲啥不見他打出一場流傳千古的大戰役?就算不能贏得默默無聞好歹也輸得轟轟烈烈,廖化兩者都沒有,如果那句話不是意喻廖化無能,難道還意喻廖化有能?有多少人願意相信?

先別急着開槽噴我,淡定點,談歷史本是雅事,何必搞得硝煙四起兵戈廝殺那般緊繃呢。關於那句話的意喻,又有誰能證明自己的慣有思維沒有將歷史誤解?由於慣性思維,人們往往傾向於最直觀的望文生義,結果對很多歷史常識產生了不可避免的誤解。即使飽讀史書,也會誤讀歷史。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有誰能明白其中的恩怨曲折,紛紛擾擾?那就從此刻開始讓真相大白吧!

廖化(生年不詳-264年),字元儉,本名廖淳(chun),又名廖惇。漢族,襄陽中盧(今湖北襄樊)人(《襄陽記》載)。

三國曆史關於廖化的記載爲何那麼少?有什麼內情嗎? 第2張

他最初擔任前將軍關羽的主簿,關羽敗亡後被孫吳俘虜,選擇詐死欺瞞旁邊的人,旁人都信以爲真,廖化成功帶着老母晝夜西行逃歸蜀漢,和當時出兵東征吳國的劉備在秭歸相遇,被授任爲宜都太守。劉備去世後,任丞相參軍,之後又任廣武都督(後兼任陰平太守),逐漸升任至右車騎將軍,假以符節,兼任幷州刺史,封爵中鄉侯。多次參與蜀漢的北伐,以果敢剛烈著稱,是蜀漢後期的重要將領。鹹熙元年春,蜀漢滅亡後,廖化和宗語都被徙往洛陽,在行途中病逝。(《三國志•宗預傳附廖化傳》)

說句實在話,在寫廖化這個歷史人物前,我一直以爲廖化在《三國志》裏有着獨傳史載,再不濟好歹也能是楊儀黃權一類的歷史地位。然而我發現我想多了,在《三國演義》也算是有頭有臉上得了檯面的廖化,將一生貢獻給蜀漢直至老死的宿將,怎麼到了正史裏連個獨傳都沒有呢,甚至特別寒酸地附託在別人的傳記後面,甚至所載入史中的文段都是草草一筆帶過然後戛然而止,他的卒年還是我們這些後人根據三國年曆表推斷出來的。一般來說,《三國志》對於傳主的生卒年都會盡量記載下來,還要寫明子嗣繼統,子孫後代再怎麼簡略都會寫上一個“卒”字,廖化是蜀漢後期活躍前線的將領,爲蜀漢盡忠到最後,完全有資格單獨立傳記上詳細的資料……可這樣一個人,爲何連個獨傳都沒有?甚至連生卒年都沒記上,更別說子嗣信息了。對此我不免有些惆悵,以及無奈,感覺太不公平了。

也正是這樣不盡人意的結果,我對這個歷史人物反而越發感興趣了。究竟是陳壽實在找不到廖化的史料信息,寫不進《三國志》,還是當時蜀漢亡國時由司馬氏握持的曹魏官方諱莫如深不敢公開詳細資料?如果是前者,我覺得可能性並不大,這個可以拿和廖化同在後期活躍的蜀漢人物作比較,廖化在當時無論是軍中地位還是蜀中名聲僅次於姜維,怎麼可能找不着廖化的相關資料,哪怕只是一個小故事都好。那麼會不會是被後者所說那樣,一些重要的相關資料被官方所隱藏呢?那些被隱藏的資料到底是什麼?爲什麼要被隱藏?

這其中的奧妙,都同時指向一個目標——廖化他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