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明朝有多少藩王?藩王多到最後活活拖垮了大明

明朝有多少藩王?藩王多到最後活活拖垮了大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我是小編,說起明朝藩王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晚清時有八大鐵帽子王,號稱鐵桿莊稼,衣食無憂。其實與清朝相比,明朝的皇室子嗣們所得的優待,一點不差。朱元璋打下天下後,對待自己的後輩兒孫非常夠意思,給他們封王又分地,整個是一個護犢子的表率。不過,明朝皇室人丁興旺,越往後藩王越多,國家要養活的貴族就越多,負擔變得越來越重,活活拖垮了大明。

雖說朱棣造反成功後,首先吸取自己成功的經驗,奪去了藩王手中的兵權,但是對自家兄弟的錢財照顧倒是並沒有減少。以他老爹的想法,原本是要以皇帝爲主腦,以皇家的宗室貴族爲擁躉,整個天下掌權的都是姓朱的。但是朱棣從一上任就有防人之心,他限制皇族子嗣不許他們插手政事,也不許掌握重兵,畢竟他自己就是這麼奪到皇位的,自然是擔心有人效仿自己。

這些被皇帝分發封地的王爺,要長年住在自己的封地,因此也被習慣性稱爲“藩王”。從明朝制定的爵位承襲辦法來看,古時確實非常講究長幼次序之分。

比如皇帝的兒子,全部是與皇帝最親近的人,他們全被封爲“親王”。親王之下就是皇帝的孫子輩兒了,所有親王的嫡長子都被封爲“世子”(可世襲親王);親王的孫子輩兒中,第一個大孫子被封爲“世孫”(可世襲親王);其餘的親王孫子則是“郡王”。

郡王這一輪中,又以嫡長子最尊貴,可以世襲郡王的封號,其餘的兒子則被封爲“鎮國將軍”;如果是庶出的兒子,則被封爲“輔國將軍”。

看看這從上至下的頭銜,不僅名號各有千秋,還有嚴格的長幼貴賤之分。這也表明了封建社會時,人們都以出身論貴賤的眼光,連皇帝家的子孫都看出身,普通百姓更是無法與權貴相比了。

明朝有多少藩王?藩王多到最後活活拖垮了大明

雖然這些頭銜中還有一些大將軍的名號,但是都是有名無實的職位,皇帝並不需要這些皇室將軍去鎮守邊關,也不需要他們帶兵打仗。說到頭來,不管是親王還是各個頭銜的將軍,皇帝的子孫都是真實的養尊處優,他們從很小就有工資能領,長大後還有自己的封地。對這些貴胄來說,除了無兵權無政治地位,他們的生活實在是太完美了。

這些人的生活,與皇帝相比甚至更加幸福。皇帝還要操心國家政事,而這些親王家眷們卻只用操心怎麼吃喝享樂,可以不思進取,因爲他們本就衣食無憂,而且都是高質量的錦衣玉食,這些財物當然都是從民間擠壓來的。

明朝有多少藩王?藩王多到最後活活拖垮了大明 第2張

皇室的子嗣不用發愁掌握算術、書法、作詩都技能,他們成長到10歲就能無條件領取“津貼”了。成爲親王的人,一年到頭能領上萬石糧食,比朝廷中官位最高的大臣還多出數倍。這樣的對比,真是“贏在起跑線”。雖然這樣的優厚待遇會惹來百姓們的怨言,但是並不阻礙皇室繼續發展。

200多年的發展史中,明朝的皇室誕生了100多萬子孫。這些貴族佔據的都是全國最優質的土地資源,他們還能隨時向皇帝申請新的土地和礦產。靠着朱元璋打下的江山,後輩兒孫們坐享其成,讓別人眼紅得不行。

正是由於皇家對宗室成員的大方,導致明後期國家都要養不起朱姓子孫。很多省份內,有一半的土地都是皇室子孫的,百姓人口再多也只能共同耕種剩餘那些貧瘠又有限的土地。

要百姓餵養那些養尊處優的貴族,這不僅拖累了國家經濟,也激化了人民與統治階層的矛盾。不知道朱元璋如果能預料到200年後的情景,還會對兒子們那麼大方嗎?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