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古代的禪讓制是怎麼樣的?爲什麼禪讓制沒有被流傳下來?

古代的禪讓制是怎麼樣的?爲什麼禪讓制沒有被流傳下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古代的禪讓制是怎麼樣的?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古代有出現過皇帝禪讓的情況,不過大部分都不是出自真心,一般是受到威脅或者另有目的纔會選擇禪位。在上古時期,部落首領堯在臨死前主動禪位給舜,是看重舜的能力,但這樣一種繼承的方式並沒有被後世朝代給採納,後來皇帝更加青睞世襲制,這究竟是爲什麼呢?其實禪讓的本質沒有我們表面看上去那麼簡單,有時候不是皇帝想讓就能讓的。下面就來了解下禪讓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古代的禪讓制是怎麼樣的?爲什麼禪讓制沒有被流傳下來?

《史記》之《伯夷列傳》首段,藏有一段極有意義的記載:

堯將遜位,讓於虞舜,舜禹之間,嶽牧鹹薦,乃試之於位,典職數十年,功用既興,然後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統,傳天下若斯之難也。

這段話表達的意思是:遠古時代傳承帝位、天下重任,是一件多麼難的事情啊,以至於像舜、禹被九州部落頭領們推選爲帝位候選人後,苦苦幹了數十年,功業建立,諸侯朝服,才得以代行帝事,後來踐帝位。這纔是遠古時代“禪讓制”真正的意思,沒那麼簡單說讓帝位就讓帝位的。

而且如太史公所說,這段描述是有史料可查的,“《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不是虛構。這就值得後人認真思考了。至於詳細記載“帝堯問可用者,四嶽鹹薦虞舜,曰可”“舜乃豫薦禹於天”等等內容,可見於《史記》首篇《五帝本紀》。

古代的禪讓制是怎麼樣的?爲什麼禪讓制沒有被流傳下來? 第2張

(一)功興授政

這次若不是細心閱讀,我又是一翻即過,還真不知道原來舜、禹當個部落總首領的過程,是如此漫長。數十年,在古人就是大半生啊,若掐幼頭去老尾的,幾乎就是要用一生的大好時光去苦幹,才能爭取到從“代理首領”過渡到“正式總首領”的。

這期間,長壽的帝堯、舜可一直是在老“總首領”的位置上瞧着呢,更有諸小部落首領們的年年拭目以待,暗中考察,能幹到數十年滿了,大家還能擁戴他們,看不出他們有什麼做人的弊病,舜、禹是真的不容易啊!舜、禹老來接受帝位,名至實歸。資料上可沒記載他們那時接受天子位可以靠武力恫嚇,也沒有私人團隊宣傳喉舌的欺矇,他們完全是靠實幹苦持贏得了部落人心。

自夏禹以後,我還真想不起有哪一個朝代真正實行過這樣純粹的“禪讓制”制度,最高統治者只有在很長的試用期內幹合格了,纔會被授予正式帝王之位。

太子儲君算嗎?太子儲君可不是來自民間,需民選民決,也不能獨立擔當國事。堯、舜可沒徇私看上他們那些不肖的兒子。

古代的禪讓制是怎麼樣的?爲什麼禪讓制沒有被流傳下來? 第3張

說明白點,這個試用帝王最終能不能成爲真正的帝王,不全是由禪讓的老帝王說了算,也要由各地方部落首領推薦說了算,“嶽牧鹹薦”;要用試用期的政績說了算,“功用既興”。試用期若不合格,各地就不願衷心歸附,都用腳去投票,那最後還是不能授予正式帝位。

等到禪讓的老帝王要自己一個人說了算的時候,中國就開始進入了“家天下”的封建制國家,夏朝。

回過頭來一想,原來這樣“一手交房,一手交錢”的硬核政權交接方式,不搞政權“預售制度”,在樸素的遠古時代就已經有了,只是後來才失去幾千年的。後來的封建政權,都是先把政權搞到手再說,然後邊享受富貴邊乾乾政事,幹得好不好百姓基本上沒法管了——除非直接發起衝突把帝王家族推翻,經過一番生死博鬥。

堯、舜那樣的禪讓授權,似乎就可以防止那些沽名釣譽沒有真才實學的人登上大位,幹不好可以隨時換人考察,堯就換過很多人;也可以堵絕深藏惡劣之心的人,在一旦掌控政權之後,就濫用權力爲所欲爲,禍害百姓,百姓悔之已晚。

古代的禪讓制是怎麼樣的?爲什麼禪讓制沒有被流傳下來? 第4張

(二)人心惟危

但禪讓後的實際情況是怎樣呢?

實際上再看看,舜,在“代理首領”的位置上苦幹了數十年獲得了帝堯的認可禪讓帝位後,他就將堯——也是他的“雙妃岳父”,囚禁放逐。他還放逐堯的兒子,使他們父子從此兩隔,這難道不是公報私怨?等舜死了,二妃都不願與他同葬,“舜葬蒼梧,二妃不從”。

而大禹呢?

他登上大位後也逞露內心陰暗,幹了壞事。舜曾進言堯“殛鯀(流放禹的父親鯀)於羽山”,“天下皆以舜之誅爲是(天下人都認爲是舜殺了禹的父親)”。禹於是又流放舜於蒼梧,“崩於蒼梧之野”,死前情狀很慘。他們登位後表現出的德行都不仁道,變了面目。這就是一個人一旦手中掌握了至高權力,失去監攝,就大概率會爲所欲爲幹出壞事,權力有多大壞事就可能幹多大。

古代的禪讓制是怎麼樣的?爲什麼禪讓制沒有被流傳下來? 第5張

如果這些傳說都是真的,人心真是不可測啊!所以後人由“禪讓制”的歷史講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性本惡”這樣拔動心絃的話。連那麼慎密的“禪讓制”都不能保證那些遠古帝王的篤誠始終,後來人心的複雜詭譎更是想起來就可怕啊!

這種“功興授政”的制度,在夏朝之後漫長的封建社會裏,除了一些特殊情況外,是很少可能發生的。世上沒有人不內心垂涎帝王之權位,只要有機會都會傾軋相爭,這是人性在歷代社會競爭中愈趨於更惡的結果,文化的不斷積累一點也沒有讓人優先選擇從善,而是把惡藏得更深更隱蔽更智慧。

比如漢昌邑王劉賀就象是個代理帝王,剛試用期就不合格,一進宮就大行淫亂,馬上被霍光等人共廢之,死了也不得諡稱爲帝。

又比如王莾、曹丕、司馬昭、拿破崙等很多中外帝王,在上臺之前爲收穫人心,極盡謙虛惺惺惺作態,一旦加冕就急不可耐醜態畢露了。

還有袁術、袁世凱這二袁急欲稱帝醜態百出,而淪爲歷史的笑料。

古代的禪讓制是怎麼樣的?爲什麼禪讓制沒有被流傳下來? 第6張

(三)以古爲鑑

代理職位制度,在現代社會倒比較常見,且有很完善的法律備用,特別是在經濟領域。在政治領域,一般用於短期應急,或者直接依法由副領導人暫代了。但像禪讓制那樣,讓某人先把政事幹好了,最後才獲得正式領導人稱號的,還沒見到,那樣“名不正,則事不成”,不利於放開手腳幹事。而正式領導人也不能長期空缺或不幹政事吧。

這種“禪讓”制度,仍然值得現代人重新審視其意義,至少可以激勵代理職位人在獲得正式職位之前勤勉於政事,可以減少有些人一旦領導權力到手,就私心膨脹得意忘形。他必須得兢兢業業腳踏實地幹出成績,方可等到真正上位的日子。否則,他就只是個試用領導,暫代權力而已,隨時準備好走路的,旁邊拍馬溜鬚的也沒有那麼多人吧。

遠古的時候客觀條件實在太差,房無片瓦,蓬茅爲覆,當帝王其實也是個苦力活,所以許由、務光等人才會逃避當帝,伯夷、叔齊纔會聽說西周贍養老人就往姬昌那兒跑吧,而不一定是他們的道德真的有多麼高尚——當然,以高尚作爲燈塔照引後人行進的方向是應該的。

太史公說的“伯夷叔齊雖賢”我實在是感受不深,他們“得夫子(與太史公)而名益彰”倒是真的。凡有坎坷人與不平事,太史公總是會給予特殊關切,他每次想傾吐的其實是他自己的坎坷不平。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