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唐太宗的“縱囚”事件是真是假?歐陽修是怎麼說的?

唐太宗的“縱囚”事件是真是假?歐陽修是怎麼說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唐太宗的“縱囚”事件是真是假?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叫唐太宗縱囚。

唐太宗的“縱囚”事件是真是假?歐陽修是怎麼說的?

《資治通鑑》記載:

【辛末,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之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

【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

簡單來說,就是有一年唐太宗心血來潮,突然把監獄裏的死囚全部放走了,然後約定回家一年,第二年秋天,還是回來受刑。

囚犯大爲感動,第二年全部迴歸,沒有一個逃跑的。

最終,李世民大筆一揮,竟然免除了他們的罪罰。

初看這個事情,往往被李世民的胸懷所感動,他的大度竟然感化了死囚。

唐太宗的“縱囚”事件是真是假?歐陽修是怎麼說的? 第2張

但事實的真相是不是真的如此呢?

不用等到我們來懷疑,在宋朝時就有一個人開始懷疑了,懷疑者正是《新唐書》的編寫者歐陽修。

歐陽修專門寫了一個《縱囚論》,懷疑這個事情的真實性。原因如下:

君子才能實於信義,小人不可能施以信義的,這些死囚犯下大罪,是小人中的小人。君子都不一定會按約定去受死,何況小人?

這些死囚犯竟然全部做到,這實在太可疑了。

所以,歐陽修揣測這是李世民的一場秀,而這場秀裏牽扯到了一個博弈,或者相互的猜測。

首先,李世民要能判定這些人一定會回來,然後纔會放他們走,不然,到時候一個也不回來,李世民不是淪爲一個大笑話?

唐太宗的“縱囚”事件是真是假?歐陽修是怎麼說的? 第3張

那他怎麼判定這些人會回來呢?他就得讓這些囚犯猜到如果他們能夠如約回來,就能得到赦免的獎勵。

所以,李世民賭的不是這些人被自己感化,賭的是這些人能夠猜到自己將會赦免那些如約回來的人。

歐陽修表示,如果真要測試,就先放一批,等這一批迴來後之,照殺不誤,明天再放一批,如果這批人也能回來,那說明死囚真的被感化了。

但歐陽修說,這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能這樣幹,因爲年年這樣幹,那以後都沒有死刑了。

唐太宗的“縱囚”事件是真是假?歐陽修是怎麼說的? 第4張

這是歐陽修的說法,顯然,歐陽修還說得比較含蓄。王夫之說得更直接:

“(太宗之世),法令密而廬井定,民什伍以相保,宗族親戚比閭而處,北不可以走胡,南不可以走粵,囚之縱者雖欲逋逸,抑誰爲之淵藪者?“

什麼意思呢?就是唐朝的刑偵系統太厲害了,而且是連坐的,一個人被掛了號,就是北上胡地,南下粵地,都要被抓回來。

死囚之所以不逃,原因之一是逃不走。

而王夫之更是直接判定更隱祕的原因:……太宗陰授其來歸則赦之旨於有司,使密諭所縱之囚,交相隱以相飾,傳之天下與來世,或驚爲盛治,或詫爲非常,皆其君民上下密用之機械所籠致而如拾者也。”

王夫之表示,一定有人偷偷告訴了這些犯,如果明年老老實實回來,就能得到赦免。在這樣的承諾下,死囚當然一一歸隊。

所以,這就是李世民的一場盛世大秀,簡直是瞞天過海。

那李世民爲什麼要搞這一場秀呢?有人,比如王夫之就說李世民是欺世盜名,那問題是,如果李世民真的是欺世盜名之徒,當然,他確實是改過史書,爲自己粉飾過,但如果他真的只有欺世盜名的話,大唐盛世是怎麼出來的呢?

所以,李世民搞這一場秀,應該還有別的原因。

唐太宗的“縱囚”事件是真是假?歐陽修是怎麼說的? 第5張

原因我們往上找。在史書中,我們找到了另外一筆記錄:是歲,斷死刑二十九人,幾致刑措。

這個是歲是貞觀四年,也就是李世民搞死囚秀的兩年前。我們再看看李世民一場秀放了多少人回家。

《資治通鑑》裏記載,李世民一共放了三百九十多名。

這就奇怪了,兩年間,大唐全年只有死囚二十九名,爲什麼兩年後,暴漲了十倍呢?

在史書中我們找到了答案:太宗既誅張蘊古之後,法官以出罪爲誡,時有失入者,又不加罪焉,由是刑網頗密。帝嘗問大理卿劉德威曰:‘近來刑網稍密,何也?’德威對曰:‘律文失入減三等,失出減五等。今失入則無辜,失出則便獲大罪,所由吏皆深文。’

什麼意思呢?就是李世民在殺了張蘊古之後,法官引以爲誡,所以判案就嚴了很多。李世民還專門問過大理卿劉德威。

大理卿劉德威告訴他:現在審案,如果把一個人錯誤的關進了監獄沒事,如果該關的沒關,那事情就大了,法官要判重罪。這樣一來,法官當然從嚴審判。

那法官爲什麼這樣幹呢?答案在第一句:太宗既誅張蘊古之後。

也就是跟張蘊古有關係。

唐太宗的“縱囚”事件是真是假?歐陽修是怎麼說的? 第6張

史書是這樣記載的:“貞觀五年,張蘊古爲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風疾,言涉妖妄,詔令鞫其獄。蘊古言:‘好德癲病有徵,法不當坐。’太宗許將寬宥。蘊古密報其旨,仍引與博戲。治書侍御史權萬紀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斬於東市。”

有個叫李好德的人,嘴上不把門,經常胡說八道,被有關部門舉報後是要坐大牢了。這時候,負責審理的大理丞張蘊古彙報,說這個人是有精神病,所以胡說八道,按律不應該治他的罪。

李世民一聽就赦免了李好德。張蘊古聽了之後,馬上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李好德,兩個人還一起愉快玩起了圍棋或其其它什麼玩意。

這時候,有人把這個情報彙報給李世民,李世民大怒之下,把張蘊古斬殺了。

這麼處理,當然是有點過份了。而且隨着這個案件的處理,後遺症出來了,法官們寧願從嚴處罰罪犯。因爲萬一輕叛了,自己要負責任的。

這樣一來,唐朝的死刑犯大幅上升。李世民一看不對勁,連忙發文,要求對死刑 犯的判罰要慎重:

【既而悔之,因詔:‘自今有死罪,雖令即決,仍三覆奏乃行刑。

——《資治通鑑·唐紀九》】

唐太宗的“縱囚”事件是真是假?歐陽修是怎麼說的? 第7張

可是,風氣已經形成,一個文件是改變不了的,所以就算李世民反覆強調,到了放囚那一年,依然有三百九十人,是張蘊古事件之前的十倍之多。

那怎麼辦,李世民總不能站出來說,張蘊古的事情我辦錯了,我太嚴了,大家該放還是放吧。這樣一來,可能會形成另一個極端。大家一窩蜂都開始不判死刑了。

於是,李世民就策劃了這一起釋囚事件,故意放出死囚,然後等他們回來之後,再赦免他們。

這樣的處理一是重申了寬大的方針,又以道德爲前提。自然就能對法官從嚴審判起到糾正作用。

這應該纔是李世民釋囚事件背後的真正原因。細思極恐啊,法官放一個人是死罪,皇帝放一堆人,卻是龍恩浩蕩。只是史書不能直接寫出來,寫出來就穿幫了,只能隱藏其中,拐着彎說,能不能看出來,就看大家的眼力了。

讀罷史書,總是讓人掩卷長嘆。

看歷史遠比看小說更爲有趣,歷史就是一個有着無盡謎題的長卷,還可以從中學到許多的知識。

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像我們中國一樣有這樣完事豐富的歷史記錄,人類社會活動的所有變數都寫在了中國的歷史書裏,你想看問題更通透,可以去讀歷史,想少踩坑,可以去讀歷史,想搞清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去讀歷史。甚至當心情不好時,也可以去讀歷史。

成千上萬人的生死榮枯,被你一頁翻過,多少王侯將相在你的指間滑過,與你對話的都是帝王將相,你還會被眼前的小問題困惑住嗎?

一部《資治通鑑》,寫透了人生百態,寫盡了帝王將相,權術謀略。

很多人都喜歡看《資治通鑑》,最多的看了十七遍。

”一共一十七遍。每讀都獲益匪淺。一部難得的好書噢。恐怕現在是最後一遍了,不是不想讀而是沒那個時間囉。”

“中國有兩大書,一曰《史記》,一曰《資治通鑑》,都是有才氣,又不得意的境遇中編的。看來,人受點打擊,遇點困難,未嘗不是好事。當然,這是指那些有才氣,又有志向的人說的。沒有這兩條,打擊一來,不是消沉,便是胡來,甚至去自殺。那便是另當別論。"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