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日本“二·二六事件”是怎麼發生的 關於“二·二六事件”你應當瞭解的十五件事

日本“二·二六事件”是怎麼發生的 關於“二·二六事件”你應當瞭解的十五件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36年2月26日清晨,超過1400名全副武裝、高喊“天誅”口號的日本陸軍官兵出現在東京街頭,他們拉開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二·二六事件”的序幕。

關於這場兵變的過程,已有許多中文書籍或者文章均不厭其煩重述過。這些士兵——他們大多來自第1師團——以“尊皇討奸”爲旗號,主張通過武裝政變建立由天皇直接行使統治權的“昭和維新”。

在持續四天的叛亂中,日本的首都東京市區一度被叛軍佔領,陸軍教育總監、大藏大臣以及首相的住宅遭到血洗。除了首相岡田啓介和鈴木貫太郎死裏逃生外,其他刺殺目標均歿於這次武裝叛亂。

這一事件以天皇堅持下令平亂、叛亂組織者遭到處決爲結局。這些激進的青年愛國者,感於日本的貧富分化、國際上遭受的孤立地位以及官僚主義者的強勢,同時受到皇道派高層人物的挑撥與無政府主義者的引導,掀起了一場準備不足的暴力政變,最終歸於泡影。

叛亂平息後,作爲叛軍討伐對象的昭和軍閥更加直接的掌握了全日本的大權,而對叛亂行爲拍手稱快的皇道派將領被清理出陸軍決策層。這場事件後,以東條英機爲首的陸軍統制派藉機鞏固地位,可以說從根本上確立了日本未來的國運。

日本“二·二六事件”是怎麼發生的  關於“二·二六事件”你應當瞭解的十五件事

在“二·二六事變”前後數日,日本關東地區下起了百年一遇的鵝毛大雪。這讓不少參與兵變的軍官想起來“赤穗四十七浪人”和“櫻田十八士”的歷史故事,加重了他們爲日本前途而犧牲的信念。

早在1931年,俳句詩人中村草田男就寫下了名句“降?雪や明治は遠くなりにけり(雪落而明治漸遠)”。後世無數人因它感慨,在中村草田男、司馬遼太郎這些作家看來,1930年代的日本,早已失去了明治時代的昂揚進取、勃勃生氣,也喪失了大正時代的民主政黨氛圍,進入了財閥與軍閥聯合、侵略和專制並用的黑暗時代。1936年2月的大雪與鮮血,正是爲青年日本遞上的最後輓歌。

但歷史果真是如此嗎?我們梳理了關於二·二六事件15個不爲人知的細節。也許會爲讀者增加一些看待這次事件的角度。

  1.事變前,日本興起大量恐怖刺殺活動

根據愛德華·德瑞《日本陸軍興亡史》記載,從1930年到1936年2月,日本國內發生了20起重大恐怖襲擊案件、4次政治暗殺、5次有計劃的暗殺、還有4次未遂政變。此外,日本軍方在中國東北和華北持續開展的陰謀活動破壞了當地穩定。

  2.叛亂髮生的原因極爲複雜

通常人們願意渲染這場叛亂的理想主義情節,或者北一輝的思想宣傳作用,尤以五社英雄1989年導演的電影《二二六》最爲聞名,影片中的青年軍官均以一腔熱血的面貌出現。但事實上,叛亂的直接導火索在於駐守東京的第1師團將被調往中國東北,遠離政治中心,這是皇道派人物無法接受的;同時,與統制派的鬥爭到了最激烈的時候,其時,第1師團軍法處正在審理相澤三郎刺殺統制派領袖永田鐵山事件。

  3.事件爆發在永田鐵山遇刺案審判期內

永田鐵山不僅是統制派的靈魂人物,還被稱作日本軍中“第一大腦”,石原莞爾、東條英機均是其追隨者。永田致力於改革日本陸軍,並打算在未來的大戰中實施長期總體戰。這些主張受到皇道派仇視,被視爲“官僚法西斯”的化身。

1935年,皇道派實權人物真崎甚三郎受政治打擊下臺,低級軍官普遍視永田鐵山爲幕後黑手。一個月後,真崎的密友相澤三郎中佐闖入陸軍省,拔刀殺死永田鐵山。

有關相澤的審判在1936年進行,隨着“二·二六事件”的爆發,審理一度中斷,4月22日恢復審理。最終相澤三郎被處以死刑。

  4.叛亂軍人並非完全忠於天皇

參與叛變的皇道派官兵並非像歷史上人們以爲的那樣完全忠於天皇。普林斯頓的歷史學家Ben-Ami Shillony在他的著作Revolt in Japan: The Young Officers and the February 26, 1936 Incident.中證實,他們曾計劃若有必要,將會扶持裕仁天皇的弟弟秩父宮雍仁親王即位。

  5.士兵聲稱沒有拒絕加入叛亂的餘地

據信夫清三郎寫作的《日本政治史·第四卷》描述,參與判斷的士兵基本都是新兵,他們中70%的人接受軍事訓練不到一個月,並且大部分士官在事後都辯解稱自己根本沒有拒絕加入的餘地。他們在事變爆發前幾個小時才被上級告知真實的計劃。

事實上,在叛變發生後,這些士兵既沒有去動員市民階層或郊區農民,也對激進軍官的種種口號感到漠然。

日本“二·二六事件”是怎麼發生的  關於“二·二六事件”你應當瞭解的十五件事 第2張

  6.《朝日新聞》社在事件中受到打砸破壞

在2月26日上午,慄原安秀中尉率領近衛步兵第3連隊士兵來到朝日新聞社總部,命令職員離開,慄原還吆喝道:“國賊朝日新聞多年來標榜自由主義,擁護重臣集團,此次行動乃天誅。”接着他們破壞了印刷用的活字板以阻止了報紙的發行。叛軍隨後散發了檄文《蹶起趣意書》。

  7.叛亂者得罪了海軍勢力

在“二·二六事件”中遭遇刺殺的元老重臣裏,岡田啓介、齋藤實、鈴木貫太郎都是海軍將領出身,這使得海軍省對於陸軍的行爲感到憤怒。於是,米內光政海軍大將迅速下令海軍陸戰隊嚴守海軍省大樓,並在東京灣集結軍艦,協助平亂。

  8.陸軍中仍存在第三大派系

在一般讀者所接觸到的關於“二·二六事件”的文章中,陸軍內部的鬥爭普遍被簡化成統制派與皇道派的二元對立。根據川田稔所著《日本陸軍的軌跡:永田鐵山的構想及其支脈》記載,在1935年至1936年,陸軍內部最有勢力的政治團體分爲3派:以永田鐵山爲首的統制派、以真崎甚三郎爲首的皇道派、以南次郎爲首的宇垣派。

當永田遇刺後,皇道派被痛失核心的統制派趕出陸軍中樞,但宇垣派並未趁勢崛起。而當“二·二六事件”被平息後,宇垣派和皇道派一道被統制派徹底清除,其主要人物如南次郎、阿部信行等都被編入預備役。

  9.皇道派與統制派領袖原爲志同道合好友

1921年,在德國南部的溫泉療養地巴登巴登,永田鐵山、小畑敏四郎、岡村寧次、東條英機四位青年軍官暗中結盟,提出了以改造日本陸軍、建立現代化“總體戰”體制爲目標的“巴登巴登密約”。隨後他們先後成立了二葉會、一夕會等少壯派軍官團體。

1932年,已經成爲皇道派核心人物的小畑敏四郎在陸軍領導權上與永田鐵山、東條英機決裂。而此時思想日漸成熟的永田則被後起的少壯派軍人視爲“官僚法西斯”代表。

 10.叛亂徹底葬送大正民主

大正時代被視爲日本政黨政治的黃金時代,那一時期日本推行對外不干涉的政策,與中國、蘇俄修好。1920年代以後,由於經濟泡沫、股市大跌、關東大地震影響,產生了“昭和金融恐慌”。同時,少壯派軍人開始不定期在中國東北大暴走,議會內閣制在日本變得岌岌可危。

從1931年開始,三月事件、十月事件、血盟團事件、五一五事件,濱口雄幸、犬養毅等政治家們相繼遇刺身亡。“二二·六事件”後,政黨政治家人材耗盡,貴族出身的軍國主義者近衛文麿上臺,大正時代的民主氣氛徹底消亡。

  11.恢復佩戴日本刀、使用“皇軍”一詞均出自皇道派領袖

明治政府在1876年下令禁止佩戴日本刀,此後自1889年起陸軍軍官使用的都是法式軍刀。這直接削弱了日本傳統刀具工匠的技藝。

皇道派領袖、陸軍大將荒木貞夫在1931年就任陸軍大臣後,大力鼓勵恢復日本傳統。1933年,一家鑄刀坊在靖國神社開業,次年,荒木修改了行業規定,要求所有刀具都要回歸鎌倉時代的樣式標準。同一年,荒木下令中隊級軍官恢復佩戴日本刀。

除此以外,荒木還在全軍中推廣“皇軍”、“皇國”這些詞彙。

日本“二·二六事件”是怎麼發生的  關於“二·二六事件”你應當瞭解的十五件事 第3張

  12.受叛亂牽連的失敗者開啓了臺灣“皇民化”運動

“二·二六事件”後,海軍大將小林躋造被認爲在事件中負有責任,被編入預備役,後來被派往臺灣,成爲第十七任臺灣總督。小林躋造在臺灣實施開啓了“皇民化運動”,開始強烈要求臺灣人說國語(日語)、穿和服、住日式房子、放棄臺灣民間信仰、改信日本神道教並參拜神社、同時也要每日向日本天皇的居所膜拜。1940年,更是頒佈更改姓名法,推動臺灣人廢除漢姓改日本姓名的運動。

  13.裕仁天皇表示從不後悔

昭和天皇在二戰後曾對此事做出迴應:“我只有兩次積極地執行自己的注意,一次試這件事(指“二·二六事件”),一次是終止戰爭。”

  14.二·二六事件在戰後諱莫如深

在二戰戰敗前,日本政府禁止被處刑者父母、遺孀、子女以各種形式紀念被處死的叛軍成員。二戰後,描述這一事件的文學作品開始涌現,例如1950年代出版的《叛亂》、《貴族的樓梯》,三島由紀夫對於這個話題尤其感興趣,先後創作了《憂國》和《英靈之聲》。

從1950年代中期開始,電影導演試圖還原這一事件,小林恆夫、森谷司郎、五社英雄均有作品問世。但由於涉及昭和軍閥時代,以及有嚴重的軍國主義內容,有關“二·二六事件”的文藝創作遠不及《忠臣藏》。

  15.阿部定與《感官世界》的故事在同一時期發生

在“二·二六事件”被鎮壓後的1936年5月18日,東京仍然處於戒嚴中。日本爆發了中野地區“吉田屋”女侍者阿部定殺死情夫石田吉藏事件,阿部定在殺死石田後還割下其生殖器。這一案件轟動日本,阿部定在被逮捕後露出的燦爛笑容讓日本國民深受震動。後世許多電影導演對這一命題進行挖掘探討,最有名的則是大島渚的《感官世界》。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