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朱高煦兩次造反,朱瞻基爲什麼都沒殺他?

朱高煦兩次造反,朱瞻基爲什麼都沒殺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高煦兩次造反,朱瞻基都沒殺他,這是爲什麼?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朱棣只有四個兒子,分別是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和朱高燨(早夭),這一點還是挺讓人意外的。朱棣稱帝之後,冊立長子朱高熾爲太子,次子朱高煦爲漢王,三子朱高燧爲趙王。

朱高熾作爲嫡長子,繼承皇位原本是理所應當,然而漢王朱高煦一直對此很是不滿。首先是朱高熾身材肥胖,往往走路都需要人攙扶,就連朱棣都有些看不下去,曾經勒令朱高熾減肥。在朱高煦眼中,哥哥這樣的形象,根本不配當皇帝。

其次,朱高煦擅長軍事,曾經在靖難之役中立下戰功,還在危急時刻救過朱棣。在他心中,自己就是最大功臣,可是最後哥哥卻坐享其成,變成了皇太子,僅僅就是因爲他是嫡長子,而自己是次子。

最後,當初在靖難之役時,朱棣曾暗示過朱高煦,說將來會冊立他爲太子,這給朱高煦帶來了希望。所以在後面的戰爭中,朱高煦總是盡力表現自己,希望給朱棣留下好印象。可是最後朱棣稱帝,卻並沒有立自己爲太子,這讓朱高煦心生怨恨。

朱棣在世時,朱高煦不敢表現得太明顯,但他堅持不肯就藩,引起朱棣的懷疑。最後在朱棣的逼迫下,朱高煦不得不到樂安州就藩。但他並不服氣,始終想着如何造反,朱高熾多次寫信勸他,朱高煦不爲所動。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病逝,朱高熾繼承了皇位,是爲明仁宗。朱高熾是個仁善的皇帝,他不願手足相殘,於是將朱高煦召回京城,並賞賜了很多珠寶。同時,將朱高煦長子封爲世子,其餘兒子封爲郡王。朱高熾想借此感化朱高煦,希望他今後能安分一點。

可是朱高煦哪裏會滿足於此,他心中所想,只有那一把龍椅。結果還沒等到下一個計劃出爐,朱高熾就突然病逝了,臨終前,朱高熾命太子朱瞻基繼位。當時朱瞻基在南京,聽到消息後,他急忙趕往北京,而朱高煦打算趁機截殺他。

朱高煦兩次造反,朱瞻基爲什麼都沒殺他?

朱瞻基不像父親那樣仁慈,他一早就知道叔叔有異心,時時都提防着他。朱高煦想截殺他的事,早就被朱瞻基得知了,所以這次並沒有得逞,朱瞻基順利回京,繼承了皇位,是爲明宣宗。

這次朱瞻基並沒有處置叔叔,反而對他大加封賞,史書記載:

“及帝即位,賜高煦及趙王視他府特厚。”

不僅如此,初期朱高煦提出的請求,朱瞻基總是一一應允,朱高煦只當侄兒是個膿包,漸漸放下警惕,開始籌劃謀反。

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正式起兵,他自以爲謀劃得很詳密,但還是被人出賣了。朱瞻基知道後,沒有直接以兵力鎮壓,反而派人送了一封信給叔叔,想要勸說他放棄。朱高煦見信後,將自己多年積壓的怨恨,全部吐露出來,可送信之人不敢如實稟告給朱瞻基。

朱瞻基知道無法說服叔叔,只好採取最後一步措施,就是御駕親征。朱高煦知道侄兒親征,心中還很高興,想着自己可以親自除掉他,看誰還敢反對自己登基。結果在朱瞻基的指揮下,朱高煦的黨羽悉數被抓獲,他自己也不得不投降。

此時羣臣紛紛上奏,希望將朱高煦重重懲治,朱瞻基思量再三,始終沒有同意。最後朱瞻基下令,將朱高煦父子貶爲庶人,並囚禁起來。

這次起兵謀反,加上之前截殺朱瞻基一事,朱高煦一共兩次造反。按理來說,謀反是滔天大罪,不管是什麼皇親國戚,都免不了一死。可是朱瞻基兩次都沒殺他,只是將其囚禁罷了,這一點很讓人不解。

衆所周知,歷史上的朱高煦,確實是被朱瞻基殺死的,並且還是活活烤死的。但是他兩次造反都沒被殺,此時又被囚禁起來,最後又是因何將他活活烤死的呢?

朱高煦兩次造反,朱瞻基爲什麼都沒殺他? 第2張

原來,有一天朱瞻基去探視叔叔,朱高煦卻故意將其絆倒。這件事讓朱瞻基瞬間暴怒,隨即下令讓人搬來一個銅缸,將朱高煦扔到裏面,再讓人點燃炭火,就這樣將朱高煦活活烤死了。

按理說,造反謀逆纔是大罪,將人絆倒只是小事,爲何朱瞻基之前不處死朱高煦,反而爲了一件小事,就將其活活烤死呢?

其實之前朱高煦造反時,朱瞻基又何嘗不想處死他,但當時他剛即位,如果就這樣殺死叔叔,難免會落人口實,說他是個不念親情的殘暴皇帝。所以當朱高煦截殺他失敗後,朱瞻基非但沒有處置他,反而賞賜了很多財物。

後來朱高煦再次謀反,朱瞻基也沒有第一時間征討他,反而先送信去勸說。無果之後,才選擇御駕親征,將其囚禁起來。朱瞻基之所以這樣做,就是想讓天下人都知道,不是他不念及親情,而是朱高煦逼人太甚。

朱高煦屢次圖謀不軌,朱瞻基都在容忍他,這樣在世人的心中,朱高煦就是個萬惡不赦的奸人,而朱瞻基則是個重情重義的好皇帝。

不過在朱瞻基的心中,早就想將這個叔叔碎屍萬段了,這時朱高煦將他絆倒,正好給他找到一個很好的藉口,此時將其正法,衆人只會支持,甚至也不會認爲,將朱高煦烤死的手段過於殘忍。這就是一個帝王的謀權之術。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