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高煦造反後,楊士奇爲何要反對朱瞻基捉拿朱高燧?

朱高煦造反後,楊士奇爲何要反對朱瞻基捉拿朱高燧?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高煦造反後,楊士奇爲何要反對朱瞻基捉拿朱高燧?接下來小編帶你詳細瞭解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來,他想了很多辦法來穩固朱姓政權,例如設立藩王制度、廢除宰相制度等等。但讓人想不到的是,在朱元璋去世之後的30年內,明朝就發生了兩次宗室內亂,分別是“靖難之役”和“朱高煦之亂”。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場內亂極其相似,都是侄子登基後,叔叔造反。

公元1398年,大明朝的締造者朱元璋駕崩,他的孫子朱允炆繼承皇位,是爲建文帝。建文帝登基後,在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建議下開始削藩,僅僅半年時間,五位藩王被削藩奪爵,其中有三位被貶爲庶人,一位被軟禁,一位自殺。一時間,衆位藩王人心惶惶,遠在北京(時稱北平)的燕王朱棣更是坐立不安。

朱高煦造反後,楊士奇爲何要反對朱瞻基捉拿朱高燧?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也是當時朱元璋在世的兒子中年齡最長的。朱棣佔據北京要地,勢力很大,遲早要成爲建文帝刀俎上的魚肉。爲了自保,朱棣被迫以“清君側”爲由,起兵南下,靖難之役就此爆發。建文四年,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失蹤,從此明朝進入永樂時代。

朱棣有三個兒子,長子朱高熾,早在朱元璋時期就被立爲燕王世子,只是朱高熾身體肥胖,又有略微殘疾。次子朱高煦生得一表人才,和朱棣很像。另外,還有三子朱高燧。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熾奉命駐守朱棣的大本營北京,而朱高煦則隨朱棣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據《明通鑑》記載:

六月,癸丑朔,燕師將渡江……王仗鉞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於是煦率衆殊死戰,庸兵失利,退屯高資港。

即:在建文四年六月,戰爭的最後關頭,大將盛庸堅守浦子口,朱棣筋疲力盡時,朱高煦率軍趕到。爲了激勵朱高煦,朱棣摸着他的後背說:“你要努力!你哥身體不好。”朱棣這句話非常高明,他在向次子朱高煦暗示:你大哥身體不好,你要多立功,以後我登基稱帝了,太子之位是你的。所以,朱高煦拼力死戰,把盛庸等人擊退。

朱棣登基後,曾爲立太子的事情十分猶豫,但大臣們普遍認爲應該立長,特別是長子朱高熾還有一個好兒子朱瞻基,所以,永樂二年,朱棣決定,立長子朱高熾爲太子。朱高煦的太子夢破碎,他僅僅被朱棣封爲漢王。雖然此後,朱高煦聯合三弟朱高燧(封趙王)想了很陰謀試圖扳倒朱高熾,但都沒成功。公元1424年,朱棣駕崩,朱高熾繼位,是爲明仁宗。這時候朱高煦就有叛變之心,只是不巧,明仁宗登基僅僅10個月就駕崩了,明宣宗朱瞻基繼位。

朱高煦造反後,楊士奇爲何要反對朱瞻基捉拿朱高燧? 第2張

朱瞻基剛登基沒多久,漢王朱高煦就起兵謀反。這像極了27年前的靖難之役。但朱高煦不是他的父親朱棣,明宣宗也不是建文帝,朱高煦謀反不到3個月,就被明宣宗平定,朱高煦最終被侄子明宣宗用銅缸烤死。

朱高煦死後,朱棣的三個兒子就僅剩一個朱高燧了。在朱高煦發動叛亂時,曾派人祕密聯絡他這個三弟,但朱高燧還持觀望態度,並沒有立即起兵。朱高煦死後,戶部尚書陳山建議立即發兵捉拿趙王朱高燧,大臣們紛紛應和,朱高燧眼看性命不保。這時,有一位大臣的出場非常關鍵,此人就是“三楊”之一的楊士奇。

《明史·朱高燧傳》記載:

宣宗擒高煦歸,至單橋,尚書陳山迎駕,言曰:“趙王與高煦共謀逆久矣,宜移兵彰德,擒趙王。”帝未決。時惟楊士奇以爲不可。

按理說,朱高煦造反,朱高燧身爲藩王,只要按兵不動,就已經是不站在朝廷的立場上了,可以視爲“謀反”。朱高燧此時命懸一線,他知道自己的處境不妙,每天把全家人的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隨時準備被侄子明宣宗砍頭問罪。衆位大臣都順勢而爲,紛紛上書建議捉拿朱高燧,將朱高燧問罪處斬。就連老謀深算的楊榮(也是“三楊”之一),也支持捉拿朱高燧。爲何楊士奇卻反對呢?

楊士奇的理由是:“太宗僅三子!”

朱高煦造反後,楊士奇爲何要反對朱瞻基捉拿朱高燧? 第3張

楊士奇對明宣宗表達的意思是:你爺爺朱棣(太宗皇帝)只有三個兒子,如今先帝(朱高熾)已經駕崩,朱高煦已經伏法,只剩一個朱高燧了。朱高燧反形未顯,你將他治罪,會傷了先帝和太宗的心。如果你饒了朱高燧,他必定感恩戴德,從此再也不反。

明宣宗朱瞻基讀懂了楊士奇的意思,他不僅沒有將皇叔朱高燧治罪,反而將大臣的奏摺給朱高燧看,並好言安慰朱高燧。朱高燧非常感動,他是聰明人,立即把自己的護衛獻給朝廷,手裏不再擁有任何兵權。從此之後,明朝歷史上,趙王朱高燧一脈,都非常安分。

楊士奇身爲“三楊”之首,學識淵博,深諳人心。他在關鍵時刻點撥明宣宗,直接救了皇叔朱高煦一脈,這樣的結局,是雙贏。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