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棣和朱高煦都是叔侄造反 朱高煦爲什麼會失敗

朱棣和朱高煦都是叔侄造反 朱高煦爲什麼會失敗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朱棣和朱高煦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同樣是叔侄大戰,爲何朱棣成功了,而朱高煦卻失敗了?

公元1399年,明王朝戰亂再起,燕王朱棣率八百勇士起兵靖難。燕軍一路勢如破竹,直逼南京,建文帝只得在倉惶中玩了把“人間蒸發”,拱手將江山送與燕王。

靖難之役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朱棣從此登上皇帝寶座,開創永樂盛世,而他的第二子朱高煦也在這場戰役中立下了不世戰功,一度成爲太子儲位的有力競爭者。

惋惜,作爲熱門候選人的朱高煦最終與儲君之位失之交臂,不甘心失敗的朱高煦,毅然在父兄死後起兵造反,卻被侄兒明宣宗打得一敗塗地。

那麼,同樣都是叔侄大戰,爲何朱棣發起的靖難之役成功了,而朱高煦造反卻失敗了呢?

朱棣和朱高煦都是叔侄造反 朱高煦爲什麼會失敗

01靖難功臣

朱高煦花了一輩子的時間,卻始終忘不了靖難之役。

想當年,少年朱高煦奉命進京給朱元璋弔孝,結果一進京城就在無形中成了“人質”,意識到情況不對的朱高煦,偷了舅舅徐輝祖的馬便一路北上,沿途“輒殺民吏,至涿州,又擊殺驛丞”,上演了一出“過五關斬六將”的好戲。

那時朱棣已經正被建文帝的一系列“削藩”動作弄得手足無措,倘若奉命遵旨,齊、湘、代、周幾位王爺的殷鑑不遠,但若是抗旨造反,又怕連累京中的兒子。

正當朱棣左右爲難的時候,朱高煦竟然自己跑回來了。沒過多久,朱棣在京城的其他兩個兒子,也先後回到北京,朱棣欣喜之下,忍不住感慨道:“吾父子復得相聚,天讚我也!”

從某個角度來看,靖難之役的導火索,正是朱高煦偷渡出京回北平。朱棣沒有了顧慮,才能放手發動靖難之役。

朱棣和朱高煦都是叔侄造反 朱高煦爲什麼會失敗 第2張

戰爭爆發後,朱高煦又追隨父親起兵,他親歷了靖難之役的全程,無數次將朱棣從死神手中救下。比如白溝河之戰中,瞿能父子合擊朱棣,燕軍損失慘重,幸虧朱高煦及時趕到救援,親自帶着精騎衝陣,斬殺瞿能父子,才讓朱棣化險爲夷。

這之後,朱棣在東昌之戰中再度遇險,朱高煦又一次在生死存亡之際率軍趕到,將朱棣從敵軍陣裏救出,帶回軍營。

到了建文四年,朱棣與南軍大戰於長江浦子口,彼時燕軍長途遠征,已是強弩之末,再加上時值六月,天氣炎熱,燕軍久戰不克,朱棣已經打算與建文帝和談,就連《明通鑑》也說朱棣想要:“且議和北還”。

哪知就在此時,朱高煦卻帶着他新訓練的胡騎出現在戰場上,燕軍瞬間實力大增。朱棣高興地不知該怎麼賞朱高煦纔好,一時興起便說了句:“勉之!世子多疾。”

這話的意思分明是說:高煦你好好努力,你哥哥他身體不好,常常生病。

朱高煦心想,這不是暗示我將來有可能當太子嗎?一想到這裏,朱高煦頓時渾身是勁,他當即奮勇作戰,殺退南軍,勝利的天平至此完全倒向了燕軍。

02起兵謀逆

然而,靖難之役勝利後,朱棣卻完全忘記了他在戰場上的承諾。燕世子朱高熾被立爲皇太子,朱高煦忙活了半天,卻只得到一個漢王的爵位,這讓朱高煦非常不服氣,卻也只能無可奈何的前往樂安(今山東濱州)就藩。

有趣的是,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在北征回軍途中病逝,僅僅十個月之後,朱高熾也龍馭上賓。朱高熾之子朱瞻基繼承大統,史稱明宣宗。

消息傳到朱高煦那裏,朱高煦不禁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父親朱棣發起靖難之役奪走侄兒建文帝皇位的舊事。他素來渴望皇位,不禁動了效法父親武裝奪權的心思。

朱棣和朱高煦都是叔侄造反 朱高煦爲什麼會失敗 第3張

爲此,朱高煦一邊公開發表檄文,表示新君身邊的夏原吉是奸臣,並以此爲由起兵靖難,一邊暗中派人聯繫軍中大佬張輔,希望張輔能爲他充當內應。

惋惜,明宣宗不是建文帝,朱高煦也不是朱棣。張輔與朱高煦雖有軍中情誼,但他也是朱高熾的老丈人。聽聞朱高煦要造反後,張輔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站在明宣宗一邊。

更讓朱高煦鬱悶的,他的父兄都沒有在晚年大殺功臣,此時朝廷能征善戰的武將不少。當年朱棣靖難時,朝中幾乎沒有可用之將,建文帝不得不啓用李景隆這樣的官二代,或是耿炳文這樣的老邁之人。

饒是如此,朱棣還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纔取得勝利。而如今朝廷兵多將廣,地方上藩王的實力與朝廷根本就不是一個數量級,這無疑更是加大了朱高煦造反成功的難度。

更何況,造反起家的朱棣,剛一上位就以“宗藩不得參政統兵,坐食歲祿即可”爲由,解除了一衆王弟們的兵權,這就註定朱高煦很難從叔王們手中借兵,唯有以樂安一城之力對抗朝廷。

偏偏樂安離京師很近,朝廷軍隊朝發夕至,留給朱高煦的時間並不多。而當初朱棣在北京起兵靖難,南京得知消息再到耿炳文抵達前線征討,距朱棣宣佈靖難已過了整整一個月。那時朱棣已經乾脆利落的控制住了北京九門、通州、密雲、薊州、遵化、懷來、永平府(今河北盧龍縣)等諸多北方重要地區,足以從容面對朝廷問罪之師。

沒有充足的準備時間再加上實力懸殊,本就讓朱高煦的“靖難”險象環生。偏偏宣宗想起當年李景隆開金川門投降的往事,打定主意不能把兵權交出去,毅然決定御駕親征。

這完全出乎了朱高煦的預料。他原本盤算着自己在軍中多年,宣宗不管派誰領軍,都是自己曾經並肩作戰的戰友,不足爲慮。若是宣宗認真學習建文帝,下一道“不可使朕有殺叔之名”的聖旨,那就再好不過了。

朱棣和朱高煦都是叔侄造反 朱高煦爲什麼會失敗 第4張

豈料宣宗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居然親自提把刀殺過來了。如此一來,朱高煦頓時師出無名,追隨他的下屬也紛紛反水,一些人甚至有了抓住朱高煦獻給宣宗的想法。

衆叛親離之下,朱高煦的“靖難”徹底宣告失敗。其實,朱高煦未嘗一開始就有造反的心思,只是燕王靖難之役留給他的記憶如刀刻斧鑿般深刻,他目睹了父親爲了皇位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慘烈,懷揣着父親改換太子的希冀,更見證了登上權力巔峯後一呼百應的無限輝煌。

不得不說,權力的滋味讓朱高煦迷戀,最終釀成又一場叔侄之戰。只是,朱高煦或許忘了,燕王的成功是萬中無一,終明一代,也只有燕王一人靖難成功。可朱高煦卻將非同尋常當作了尋常。

參考資料:《明通鑑》、《明史》、餘顯斌《朱高煦:一生走不出的靖難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