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花木蘭爲什麼不得不替父從徵?花木蘭其實不姓花

花木蘭爲什麼不得不替父從徵?花木蘭其實不姓花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想不到繼“杜甫很忙”之後,“花木蘭”也突然在網絡上成了“紅人”。起因是演員賈玲在一出小品節目中,身穿古裝,嘴啃燒雞,形象滑稽,硬是將巾幗英雄花木蘭惡搞成“貪吃、不孝、胸無大志、貪生怕死的傻大妞形象”。

許多網友不幹了,紛紛抗議賈玲“侮辱民族英雄”。還有一個叫“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的機構,發出公開信要賈玲及劇組道歉。趕明兒我也成立一個“中國茶葉蛋文化研究中心”,誰要是再拿茶葉蛋開涮,我就發函要求他道歉。

我這麼說,並不表示我支持惡搞花木蘭,實際上我對這類輕薄的改編很瞧不上眼。但如果有人非要惡搞,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花木蘭不姓花

至於稱花木蘭爲民族英雄云云,我想首先得先搞清楚一個問題:花木蘭究竟是一位傳奇人物,還是一個傳說人物。傳說人物顯然不可以拿來當民族英雄,否則孫悟空也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你看他殺了多少外國的妖啊。還好,許多研究者都相信歷史上確有花木蘭其人,並考證出花木蘭爲北朝女性,很可能是北魏的鮮卑族人,因爲“木蘭”就是一個鮮卑姓氏(花木蘭並不姓花,花字明顯是後人加上的);而《木蘭辭》中有“可汗大點兵”句,“可汗”即爲北魏皇帝的稱呼。

花木蘭爲什麼不得不替父從徵?花木蘭其實不姓花

賈玲在某節目惡搞花木蘭。 (東方衛視視頻截圖/圖)

那接下來的問題是,花木蘭到底有哪些可歌可泣的歷史功績,讓她成了民族英雄?好像也沒有。她只是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而已。說她有孝心、勇敢,都沒問題,但離“民族英雄”還是有一段距離吧?

木蘭家是軍戶

不過我並不準備跟你爭辯花木蘭是不是民族英雄。這裏探討知識性的問題--比如爲什麼花木蘭非得要代父從軍?如果你讀過北朝民歌《木蘭辭》,就會知道那是因爲“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北魏皇帝(可汗)發下徵兵令,花木蘭父親名列其中,必須應徵。

但花木蘭父親年歲已大,又是“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如何是好?顯然,可汗的這次大點兵,已經給木蘭一家子帶來了愁苦,所以《木蘭辭》開篇寫道:“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花木蘭想必輾轉難眠,思量了一夜,才終於想到了對策,下定了決心,“願爲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那麼你會不會問道:既然“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北魏政府又爲什麼非要木蘭家派丁入伍呢?木蘭家不應召從軍不行嗎?不行。因爲北魏實行的是府兵制。

所謂府兵制,就是朝廷將一部分民戶劃爲“府戶”(軍戶),免其“租調”(人口稅),但軍戶必須世世代代服兵役,當朝廷需要士兵上戰場時,每戶要出一名男丁應召出征。父死子替,兄亡弟代,不可以逃役。花木蘭家無疑被劃爲軍戶,列入了軍籍,所以可汗的“軍帖”上才“卷卷有爺名”。軍令傳下來,花木蘭只有兩條路可選:要麼讓老父親上陣,要麼自己女扮男裝代父從軍。

府兵制度之下,軍戶不但有服兵役之義務,而且每次入伍,所需盤纏、糧食、兵器、馬匹,都得自己解決,朝廷是不會給你掏一文錢的。你看《木蘭辭》中,花木蘭出征之前,自己先要“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然後才“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

從府兵制到募兵制

北魏這一極富中世紀色彩的府兵制,一直延續到隋唐。中晚唐之後才瓦解消亡,隨後募兵制興起,宋代實行的就是募兵制,當兵成爲了一種基於自願選擇的職業,入伍不再是臣民必須履行的義務--換言之,宋朝人已經不用服兵役了。

花木蘭爲什麼不得不替父從徵?花木蘭其實不姓花 第2張

既然是募兵制,國家當然需要給入伍的士兵支付薪水。宋代將士的薪水是多少呢?大致而言,一名普通士兵,每月可領錢三百文至一千文不等,大米二石左右(相當於一個成年人半年的口糧),以及若干春冬衣物。俸錢、糧食與衣物都是定期發放的。

此外又有各種名目的補助,如“招刺利物”,即新兵入伍刺字之後領到的第一筆“衣屨緡錢”;郊祀賞賜;特支錢,類似節日補貼;銀鞋錢,這是戍邊士卒獲得特別補助;口券,出戌時計口發放的錢糧補助;柴炭錢,冬季發放的薪炭補貼,等等。

毫無疑問,這樣的募兵制只能建立在龐大的軍費開銷之上,也惟有宋朝發達的商品經濟與擴張型的財稅制度,才能支撐得起。但軍費開銷還是給宋政府帶來沉重的負擔,宋人說:“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一分給郊廟之奉、國家之費,國何得不究?民何得不困?”此說雖然有些誇大,不過養兵的成本確實給宋朝財政制造了巨大的財政壓力。

儘管如此,我覺得還是要承認,募兵制更具現代性--以致放在一千年前的宋代,可能顯得有些超前了--它使平民擺脫了服兵役之苦。

宋朝大臣曾有過“議養兵之弊”的辯論,大臣韓琦堅決不同意廢除募兵制,他說:“養兵雖非古,然積習已久,勢不可廢。非但不可廢,然自有利民處不少。古者(強行徵兵制)發百姓戍邊無虛歲,父子、兄弟、夫婦常有生死離別之憂。論者但云(募兵制)不如漢、唐調兵於民,獨不見杜甫詩中《石壕吏》一首,讀之殆可悲泣,調兵之害乃至此。”

在府兵制下,服兵役爲強制之義務,這纔會發生《石壕吏》那樣的荒唐劇,也纔會出現花木蘭這樣的代父從軍之人。募兵制則可以避免這些不正常狀況的發生。

元明清府兵制復辟

不過宋朝之後,元、明、清都未能推動募兵制的發展,反而退回到北魏-隋唐的府兵制。以明代爲例,朱元璋繼承元緒,延用軍戶制度,一批平民被劃入軍籍,世代承擔起服兵役的義務,子子孫孫都必須入伍當兵,不可以經商,不可以做工,不可以參加科舉。

花木蘭爲什麼不得不替父從徵?花木蘭其實不姓花 第3張

每一家軍戶的男丁,都要分好正丁、次丁、餘丁、繼丁等名次,正丁必須到政府指定的衛所(通常很遙遠)服兵役,如果死亡,則由次丁、餘丁、繼丁依次遞補。軍餉則由軍戶屯種自給,不取於賦稅。

朱元璋曾因此而自誇:“吾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粒。”其實,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朱元璋養兵的經濟成本只是被嫁接到軍戶身上去了。

況且,軍戶制的社會成本更加巨大--它只能依靠落後的中世紀制度來維持:身份社會、人身與戶籍控制、強制服役、實物徵調與自給自足的供給系統。它不需要市場,不需要貨幣化,更不允許有人身自由。

這麼說來,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以發生在北魏,也可以發生在隋唐,當然也可以發生在明代--如果明朝的女子有如北朝女性那麼強悍的話。但不可能發生在推行募兵制的宋代。

好了,我已經說完了木蘭從軍故事背後的制度變遷,現在你大可以讚美花木蘭她的孝、她的忠(多麼傳統),也儘可以從女權主義的立場歌頌花木蘭“巾幗不讓鬚眉”的女性覺悟(多麼現代)。但是,我想告訴你,凡此種種美德,其實都是建立在花木蘭以及她的軍戶家庭無從選擇的“不自由”之上。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