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的今天7月28日 法國七月革命爆發

歷史上的今天7月28日 法國七月革命爆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830年07月28日 法國七月革命爆發

在184年前的今天,1830年7月28日 (農曆六月初九),法國七月革命爆發。

1830年7月25日查理十世(1824~1830在位)頒佈敕令:修改出版法,限制新聞出版自由;解散新選出的議會;修改選舉制度。敕令破壞了1814年《憲章》的精神,勞動羣衆和自由資產者對此十分氣憤。當天下午,反對派主要報刊的編輯和記者在《國民報》編輯部集會,起草抗議書。他們拒絕承認解散議會,宣佈政府已經失去合法性,但並不否認王權。27日,幾千名工人和手工業者走上街頭,與軍警發生衝突。28日黎明,起義開始。工人、手工業者、大學生和國民自衛軍建築街壘,奪取武器庫,攻佔市政廳。以銀行家拉菲特爲首的大資產階級溫和派力主與國王談判,但查理十世和首相波利尼亞克拒絕談判。7月29日,起義者控制了巴黎,佔領盧浮宮和杜伊勒裏宮,外省發動的起義也取得勝利。起義羣衆及其領導者要求宣佈成立共和國。在巴黎市政廳成立了以拉菲特和國民自衛軍總指揮拉法耶特爲首的市政委員會。

查理十世此時不得不收回敕令,命令蒙特馬爾公爵組織政府,但已無法挽回局勢。30日,拉菲特召集60名議員開會,決定委任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浦爲攝政官。31日,路易-菲利浦在拉法耶特陪同下,手舉三色旗出現在王宮的陽臺上,接受攝政官稱號。8月2日,查理十世將王位讓與其孫波爾多公爵(即後來的尚博爾伯爵)。路易-菲利浦拒絕承認。8月7日,衆議院召路易-菲利浦即位,建立了金融資產階級統治的七月王朝。

歷史上的今天7月28日 法國七月革命爆發

“七月革命”是1830年歐洲的革命浪潮的序曲,因爲波旁王室在當時的專制統治令經歷過法國大革命的法國人民難以忍受,以致法人羣起反抗當時法國國王查理十世的統治。是次革命的成功是維也納會議後首次革命運動得以在歐洲成功,鼓勵了1830年及1831年歐洲各地的革命運動,標誌了維也納會議後由奧地利帝國首相梅特涅組織的保守力量未能抑制法國大革命後日益上揚的民族主義及自由主義浪潮。

  0636年07月28日 一代賢后“長孫皇后”逝世

在1378年前的今天,0636年7月28日 (農曆六月廿一),一代賢后“長孫皇后”逝世。

長孫皇后,小字觀音婢,名不見載。隋右驍衛將軍晟之女。八歲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13歲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冊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爭取李淵後宮對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勉慰諸將士。之後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冊封爲皇后。在後位時,善於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爲政的失誤,並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後爲皇帝誕下三子四女。貞觀十年崩。諡號文德皇后。上元元年,加諡號爲文德聖皇后。李世民譽之爲“嘉偶”“良佐”並築層觀望陵懷念。嘗著有《女則》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僅存《春遊曲》一首。幼子即唐高宗。

長孫皇后(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陽人。祖先爲北魏宗室長。父長孫晟,隋右驍衛將軍,有“一箭雙鵰”之美譽,母高氏。仁壽元年出生,大業九年(13歲)嫁唐公李淵次子李世民。筮者曾預言她“貴不可言”。唐代隋後被冊爲秦王妃。武德末年儲位之爭期間,與房玄齡“同心影助”李世民,並在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激勵將士。李世民即位後,立爲皇后。長孫氏是一位有趣的賢后,自稱不涉朝政,但時常以古事設喻勸諫皇帝,更留下“朝服勸諫”以迂迴策略保護大臣的美名;不允許自己的同母兄無忌爲宰執,卻因不願留下“恃寵”惡名而請求李世民赦免其參與謀反的異母兄安業;性情不好奢靡,卻有以丹羽金葉製作的“歧頭履”傳世;史載“造次必循禮”,卻有活潑浪漫的《春遊曲》流傳;出生於崇尚佛教的家庭,卻斥責佛道爲異端,在重病時駁回皇帝爲其大赦延壽的決定;對於自己掌管的宮人嬪妃非常仁慈,卻敢於在其著作《女則》中毫不留情地指摘東漢明德皇后的過失。

歷史上的今天7月28日 法國七月革命爆發 第2張

貞觀十年六月己卯日(7月28日),長孫後在立政殿去世,時年36歲。同年十一月葬於昭陵,諡號文德。李世民曾在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魏徵婉諫,方作罷。她是一位十分令人玩味的歷史人物,這樣一位具備一切成爲禍國妖姬特質以及條件的女子卻選擇了一條往往令今人曲解爲壓抑刻板的道路。也許結合今人所理解的相悖的兩端,我們才能看清一位充滿智慧、榮寵一生、優雅大氣與嫵媚活潑並存,且驕傲自負得可愛的賢后的真面目。

  1741年07月28日 意大利作曲家維瓦爾第逝世

在273年前的今天,1741年7月28日 (農曆六月十六),意大利作曲家維瓦爾第逝世。

安東尼奧·盧奇奧·維瓦爾第(Antonio Lucio Vivaldi,1678年3月4日生於威尼斯,1741年7月28日(或27日)逝於維也納),暱稱Il Prete Rosso(紅髮神父),是一位意大利神父和巴洛克音樂作曲家,同時還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其最著名的作品爲《四季》。

維瓦爾第的父親喬瓦尼·巴蒂斯塔·維瓦爾第(Giovanni Battista Vivaldi,1655-1736)十歲的時候離開佈雷西亞到威尼斯,並在那裏成爲一名理髮師。他和當地姑娘卡米拉·卡里吉奧於1676年結婚,育有9個孩子。安東尼奧爲長,其出生當天據說還出現了地震。1685年喬瓦尼成爲聖馬可大教堂的小提琴手;他是一個成功的小提琴手,並且因爲其西西里亞聯會會員的身份,在威尼斯的音樂界迅速贏得名聲,還被認爲是一名出色的炫技小提琴家。安東尼奧自小就不輸其父,年紀輕輕就能代替父親上演。他的音樂理論可能來自於喬瓦尼·列堅齊(Giovanni Legrenzi)。但這又顯得不太可能,因爲列堅齊在1690年去世,當時維瓦爾第才12歲。

維瓦爾第在15歲的時候即行剃髮並且接受了首次世俗聖職儀式,但當時這並不表示他已當神父,只是爲了稍微提高一下自己的社會地位。當他18歲時接受更高一級的聖職(副助祭)時,維瓦爾第才力下心當神職人員。他在附近的兩個教區接受了神職教育(神學)並畢業。25歲時,維瓦爾第成爲神父。

歷史上的今天7月28日 法國七月革命爆發 第3張

接着他就當上了S. Maria della Pietà教堂的神甫,並且在教堂屬下的女童音樂學院中當小提琴教師。

維瓦爾第在那裏讀了一年半的追思彌撒之後就永遠放棄了神職工作,但他依然持有神父的地位。在後來的一封信中他寫到自己是因爲健康狀況而辭去教堂職務的(他寫到“strettezza di petto”,意爲胸悶,可能爲心絞痛,也可能是哮喘)。但最近研究表明,他可能是出於個人原因,或心理方面的不適。一方面他的作曲工作讓他沒有時間去分心,另一方面教堂職務帶來的收入對他來說也不是那麼的重要了。

根據他在威尼斯的皮耶塔醫院(Ospedale della Pietà)的收入單據來看,維瓦爾第在此之後不但是小提琴,還是抒情維奧爾琴跟大提琴教師。還有逸聞說道他還演奏羽管鍵琴。

他從父親那邊遺傳得來的頭髮顏色使得他被稱爲“紅髮神父”。很多威尼斯人不曉得維瓦爾第,卻知道紅髮神父。

維瓦爾第指導着Ospedale della Pietà的少女樂團,開始作爲不同絃樂組的教師,後來則是代理指揮。樂團很快就贏得了美名,吸引了很多意大利的旅遊人士前來。而維瓦爾第的小提琴協奏曲和奏鳴曲就是大部分爲Ospedale而寫的,作爲宗教儀式上的配樂。維瓦爾第在這個職務上一直服務到1716年(其中有一段時間間斷1709年2月到1711年9月)。接着他就被任命爲“Maestro dei concerti”(音樂會大師)。

在威尼斯發表兩部奏鳴曲集(12首三重奏鳴曲 op.1 和 12首小提琴奏鳴曲 op.2, 在1705和1709年付梓)之後,維瓦爾第發表了協奏曲集“L'Estro armonico”(和聲的靈感)op.3(1711年印製),這部作品爲他贏得了歐洲範圍內的名聲。直到1729年他共寫有12部曲集,打op.3後都在阿姆斯特丹印製。其中有12首協奏曲 op.8(1725)Il cimento dell'armonia e dell'inventione(和聲與創作之爭),當中前四首即是著名的“Le quattro stagioni”(四季)。

早在Ospedale della Pietà任職時維瓦爾第就已經開始了歌劇創作,其第一部歌劇Ottone in villa於1713年在維琴察首演,之後到173926年間他寫有歌劇達50部。在此之後,維瓦爾第除了Ospedale della Pietà的職位外,日益頻繁地擔任維琴察聖安格洛劇院的主持。

後來在威尼斯維瓦爾第有了爭執,他決定1718年遷到曼圖亞,供職於地主飛利浦·馮·黑森·達姆斯塔德(1671-1739,路德維希六世之子,伊麗莎白·阿瑪莉(Elisabeth Amalie)之侄,也就是斐迪南三世之妻埃列諾拉(Vgl. Titelblätter zu den Opuswerken X und XII: “...S.A.S.Il. Sig'r Principe Filippo Langravio d'Hassia Darmstadt”)的母親。他在那裏主要是當音樂會主持和創作歌劇。1721年他多次在羅馬逗留,兩次在教宗面前演奏,因此贏得了大量的歌劇和宗教音樂的委託。1726年他以聖安格洛劇院音樂總監的身份返回威尼斯。這一次,身爲作曲家和提琴演奏家的他在那裏贏得了全歐洲人的敬仰,甚至是很多音樂家朝聖的對象。在此期間他認識了16歲的女歌手Anna Giró,後者陪伴他進行遊歷。

1730年左右他發生了風格轉變,從以前的巴洛克風格轉到優雅的風格,但這種風格的作品卻不怎麼受歡迎。因此維瓦爾第在63歲的時候遷往維也納,想尋求查理六世的支持。但查理六世卻於1740年10月去世。當時維瓦爾第的健康也不見得比國王強多少,到達維也納後一個月即1741年7月28日,他就逝世了。這位名滿天下的作曲家就這樣無聲無息的過世了,他的簡陋的墓地位於卡林迪亞,現在維也納技術大學(卡爾廣場)之所在。

直到1940年,維瓦爾第的作品才被重新發掘。法國音樂研究員馬克·賓舍利和其他收藏家在20世紀30和40年代買了大量的手稿。這些手稿被藏在城堡和寺院等地超過200年。賓舍利嘗試爲維瓦爾第的作品編號,但根據進一步的研究和新發現的作品來看,這套目錄並不完備。另有一套目錄,是由安東尼奧·凡納(F)編制的。丹麥音樂科學家彼得·旅昂(*1937)在 1973年發表了一套更新的目錄,即Ryom-Verzeichnis(縮寫 RV),代替前兩套成爲目前流通的維瓦爾第作品編號目錄。

  1794年07月28日 羅伯斯庇爾被處死

在220年前的今天,1794年7月28日 (農曆七月初二),羅伯斯庇爾被處死。

馬克西米連·佛朗索瓦·馬裏·伊西多·德·羅伯斯比爾(Maximilien Franc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1758年5月6日—1794年7月28日),又譯羅伯斯比是法國革命家,法國大革命時期重要的領袖人物,是雅各賓派政府的實際首腦之一。

1789年第三等級選舉他爲代表出席三級會議。他在國民議會中發言500餘次,提出不少民主措施而深孚衆望。他參與領導對路易十六的審判。

恐怖統治時期(法語:Terreur),又稱雅各賓專政,法國大革命時1793年-1794年間由羅伯斯庇爾領導的雅各賓派統治法國的時期的稱呼。

1793年5月31日領導法國人民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統治,建立雅各賓派專政。執政期間,力圖實現盧梭的人民主權和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理想。曾採取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宗教措施,粉碎了國內外敵人顛覆共和國的陰謀,捍衛了革命成果,把大革命推向了高潮。但反對無償平分土地,先後鎮壓瘋人派、埃貝爾派和丹敦派,破壞了同人民羣衆的聯盟。

歷史上的今天7月28日 法國七月革命爆發 第4張

該派執政期間實行恐怖政策,將嫌疑的反革命者送上斷頭臺,嚴格限制物價。該時期有數千人被殘忍殺害。但是,雅各賓派執政也爲法國曆史作出了一些貢獻,比如推廣教育,提倡宗教自由,廢除法國殖民地的奴隸制等。1794年,熱月政變爆發,羅伯斯比爾被斬首,雅各賓專政結束。

1794年7月27日在熱月政變中被捕,28日晚,羅伯斯庇爾被送上斷頭臺。他是一位愛國者,至今在法國很有影響。

  1914年07月28日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

在100年前的今天,1914年7月28日 (農曆六月初六),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The Great War)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爭霸性質的掠奪戰爭,歷時4年3個月,戰火席捲歐、亞、非三大洲,參戰國家地區達34個,受戰禍波及的人口達15億以上,約佔世界人口總數的75%。雙方動員的兵力達889個師,共計7400萬人,共有840萬人陣亡,另有2100萬人受傷。按當時的美元計算,參戰國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805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也達1516億美元。戰爭主要發生在歐洲,有人估計,歐洲的工業生產水平至少倒退了8年。

普魯士爲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於是在1870年 - 1871年與法國爆發普法戰爭。這場戰爭以法國大敗,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而普法停戰的和約極其苛刻,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成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1914年6月28日巴爾幹半島的波士尼亞發生薩拉熱窩事件,此日爲塞爾維亞之國慶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費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夫婦被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一名隸屬塞爾維亞的恐怖組織“黑手社”的波斯尼亞學生)槍殺。這次事件使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成爲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歷史上的今天7月28日 法國七月革命爆發 第5張

1914年8月2日,德軍出兵中立國盧森堡,以取得盧森堡的鐵路網。8月3日,德軍對比利時不宣而戰。

1917年2月24日,美國駐英大使佩奇收到齊默曼電報,稱如果墨西哥對美國宣戰,德國將協助把美國西南部還給墨西哥,於是美國以此爲藉口,在該年4月6日向德國宣戰。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因爲德國向其開出“空頭支票”,因此信心大增,與塞爾維亞斷交併對其宣戰。8月1日,德國以俄國拒絕停止全國總動員爲藉口向俄國宣戰,並同時在西線進侵比利時。8月4日,英國因比利時爲其自身安全的關鍵,因此對德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德國爲了牽制俄國,於是答應向奧斯曼土耳其提供一億法郎的貸款,以換取其參戰。於是土耳其於10月29日正式參戰。並與俄國在高加索發生戰鬥。

俄國本身爲農奴制的經濟體系,經不起東線持續的戰事,結果其國內經濟崩潰,工廠倒閉,失業率驟增,軍火補給極度困難,士兵極度厭戰。1916年冬,俄國內部各種矛盾加劇,首都莫斯科的罷工人數更達至百萬人以上,結果在1917年3月(俄歷2月)二月革命爆發,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但新組成的克倫斯基臨時政府仍然繼續戰爭,但又再被德奧聯軍擊敗。結果俄國工人及農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俄歷10月),由布爾什維克黨領袖列寧領導了一場武裝起義,推翻了臨時政府的資產階級政權,建立了蘇維埃政府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史稱“十月革命”。列寧其後與德國簽署佈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並宣佈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它擁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因爲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勝的社會主義革命,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它的勝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鬥爭,標誌着世界現代史的開始。

雖然俄國退出戰爭,但德國的各盟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保加利亞帝國和奧匈帝國卻因持續作戰,致使經濟崩潰,國內各民族發生起義,結果無力再戰,相繼向協約國求和。最後德國內部亦發生政變,並向協約國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大事記

1914年6月:斐迪南王子被殺。

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起戰爭。

1914年8月:德國向俄、法宣戰併入侵比利時。英國向奧匈帝國和德國宣戰。

1914年9月:馬恩河戰役。

1914年11月:土耳其加入同盟國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協約國。

1915年10月: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

1916年3月:葡萄牙加入協約國。

1917年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新生的蘇維埃俄國宣佈退出大戰。

1917年4月:美國參戰。

1918年3月:俄、德國簽約停戰。

1918年9月:協約國開始最後的進攻。

1918年11月:德國簽約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