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上的今天 > 魏晉時期官僚階層爲什麼開始腐朽並沒落呢?

魏晉時期官僚階層爲什麼開始腐朽並沒落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3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漢朝時期,察舉制度的權力雖然集中在皇帝、中央和地方高官手中,但由於皇帝和中央官員與人才的接觸較少,因此各地人才的舉薦主要掌握在地方官員手中。這就導致瞭如果官員們互相扶持,那麼舉薦結果會受到很大影響,被推舉的人大多是現任官吏或官員子弟,而平民中的優秀人才則很難獲得舉薦的機會。尤其到了東漢後期,由於任人唯親、唯財、唯勢,豪門世家幾乎掌握了察舉的結果,選出的官吏幾乎都是自己人,形成了代代相傳的官僚體系。

魏晉時期官僚階層爲什麼開始腐朽並沒落呢?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針對察舉制度的弊端,魏文帝曹丕採納謀士陳羣的建議,推行了九品官人之法,也稱爲九品中正制。這個制度的核心是朝廷選派中正官去各地選拔官員,按照人才的優劣評定官員的品級,收回了選拔人才的權力,打破了原來地方官員操縱選舉的局面。

所謂中正官,就是某個州郡負責人才評定的官員,也被稱爲中正官。州設大中正官,郡設小中正官。從晉朝開始,中正官無論大小都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舉薦任命,一般由現任中央官員兼任。有時,司徒或吏部尚書還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以保證中央對選舉的直接控制,避免他人對中正事務的干擾。

魏晉時期官僚階層爲什麼開始腐朽並沒落呢? 第2張

中正官的主要職責是品評人物,主要分爲三個方面。第一是品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考察此人父祖輩的任職資歷和爵位高低等。第二是品行狀,即個人品行和才能的綜合評價,相當於品德評語。第三是定品,即確定品級。品級分爲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層級。

曹魏剛施行時依據的還主要是個人品行才能,但晉朝以後就完全按照家世來定品級。出身寒門的人即使品行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門的子弟即使品行評價不高也能位列上品,於是就行成了當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老子英雄兒好漢"這一現象在魏晉時期達到了頂峯,也造成了當時官僚階層的日益腐朽沒落。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