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被清朝“封殺”的明末名將:袁可立

被清朝“封殺”的明末名將:袁可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夫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那我們的主人公袁可立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呢?

袁可立明朝萬曆十七年進士,歷經萬曆、泰昌、天啓、崇禎四帝,爲“四朝元老”之臣,受 “五世恩榮”之賞,歷任蘇州府推官、巡城御史、左通政、兵部尚書等職。袁可立與明末袁崇煥、袁應泰,並稱“武三袁”,被後世稱爲“後金粉碎機”。可惜袁可立受高攀龍、馮從吾等東林士子影響太深,捲入黨宦之爭,與魏忠賢閹黨矛盾激化,三上疏辭,此後他絕意仕進,被棄置於家,閉門不出,最終病逝,是“武三袁”中唯一得以善終之人。

被清朝“封殺”的明末名將:袁可立

天啓年間,廣寧失守,朝野震動,京師戒嚴。天啓帝日夜憂於邊事,“彈壓登萊非公不可,於是以節鉞授公,加左通政袁可立右僉都御史,巡撫登萊等處地方備兵防海贊理徵東軍務”。袁可立撫登三載,厲兵秣馬,拓地築城,招撫流民,屯兵各島間,步步推進海上防禦,使努爾哈赤就地蜷縮無以西窺。特別是率登萊水師“聯絡諸島,收復旅順”,使遼南數百里土地重新收歸於明朝。時朝野相慶,以爲“設鎮以來自未有此捷也”。

金州、旅順等地的收復,等於是在遼海開闢了遼東戰場的新局面,使登萊、旅順、皮島、寬靉等地連爲一線,形成了一道新的屏障,解除了後金對山東半島的軍事威脅,令明朝二千里海疆重新得到鞏固,並完成了對後金的海上軍事封鎖,加劇了後金軍備物資的緊張狀況。因此,袁可立被當時譽爲大明的“海上長城”。

被清朝“封殺”的明末名將:袁可立 第2張

袁可立聯絡諸島、收復旅順、招降納叛、幾滅後金,成功策反了努爾哈赤愛婿劉愛塔,對後金軍造成了空前的打擊,一時將後金的漢官降將瓦解殆盡。史載,袁可立“納劉愛塔之降,以開奴攜二,一時中國叛將被奴誅夷殆盡。虜因棄金、復諸城,而舉四百里喪地復歸版圖焉”,七戰七勝努爾哈赤,使大明近遼海形成了一道新的防禦後金的軍事屏障,解除了後金對整個山東半島的威脅,令明朝的海疆重新得到鞏固。袁可立策反劉愛塔,讓後金人老羞成怒,倍感屈辱,實力大損,丟城失地,損疆域數百里,成爲金人無法癒合的心理硬傷。

遺憾的是,劉愛塔降後沒有得到袁崇煥的重用,最終是戰死沙場。而袁可立的苦心經營海防,被魏忠賢處處掣肘,最終袁可立憤而上疏辭官。袁可立去後,毛文龍失去節制,日益驕縱,最終被袁崇煥殺死。袁崇煥此舉,不僅導致了與袁可立間隙日深,也最終因此袁崇煥也被崇禎皇帝治死罪,最終使後金幾無後顧之憂,明朝自毀長城。

袁可立去世後,明末首輔孔貞運讚歎道:“讀大司馬節寰袁公撫登章奏,知老成禦侮,其綢繆定傾如此”。撫登數載,“海無傳烽,亭有息鼓”。皇帝嘉獎道:“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袁可立,清任以和,直方而大;精神折衝於千里,文武爲憲於萬邦。”。樞輔孫承宗評價袁可立道:“讀後先大疏,皎皎揭日月,行中天而底裏洞徹,殊令人可味,可展布四體,仰酬國恩。”民族英雄黃道周感在《節寰袁公傳》嘆道:“公去登萊不數載,而登萊遂敗。公一意治師,塞要害,焚盜糧,聯絡諸島,收復旅順,而海上晏然。 …公去又十餘年,而朝鮮淪陷。”

被清朝“封殺”的明末名將:袁可立 第3張

袁可立文武全才,心憂天下,爲官剛正不阿,不畏權貴,敢於爲民請命,是晚明著名廉吏和抗金名臣,他在明末黨爭最激烈之時,不同流合污,也不人云亦云,可謂晚明朝廷的“一股清流”。

後金與大明遼東激戰之時,據說後金最怕的有兩人,一爲孫承宗,一爲袁可立。其中對這袁可立是既怕又恨,而且是深以爲恥,對其恨之入骨,以至於後來修明史時把這袁可立的相關內容刪得是乾乾淨淨,並將其傳記,記載盡數銷燬,終清一朝整個史界對袁可立十分忌憚,諱莫如深,有寫相關內容之人,皆被清廷殺無赦,不惜誅九族。

康乾兩世大興文字獄,在編修的《明史》中對曾經影響過明清戰爭史的重要人物袁可立、毛文龍、劉愛塔等一概削去不予立傳,袁可立其傳記和著作遭禁燬。乾隆四十二年,有關袁可立的《節寰袁公行狀》和宋岳飛的《重修宋忠武嶽鄂王精忠祠記》兩文同時遭滿清“封殺”。而大書法家董其昌題寫的“袁尚書大石坊”,則被睢州知州王枚以“年久失修”爲藉口強行拆毀。

袁可立雖被清廷封殺,當掩蓋不了袁可立的光芒;我們後世應該記住他,記住他爲晚明抵禦後金所作出的突出貢獻,記住他“散文詩詞可比蘇軾;韜略不輸諸葛;探案神斷可以狄仁傑比肩;剛正清廉堪比于成龍”。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