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末四公子”與“清末四公子”對比 爲什麼明朝比清朝得人心

“明末四公子”與“清末四公子”對比 爲什麼明朝比清朝得人心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末四公子”是指明朝末年的陳貞慧、冒闢疆、侯方域、方以智四人。他們出則忠義,入則孝悌愛賓客、廣交遊,風流倜儻,冠絕一時。

現代學者牟宗三先生說過:“中國文化亡於明亡之時。”明末,尤其是南明,朝廷政治腐敗到了極點,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無數知識分子空懷報國之心,卻不容於奸佞。“明末四公子”是在和閹黨分子阮大鋮、馬士英等人不斷的政治交鋒中而揚名天下的。他們反清復明,排斥新政權懷念舊政權,竭力想挽救這個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

“明末四公子”與“清末四公子”對比 爲什麼明朝比清朝得人心

陳貞慧是復社中堅,文章風采,著名於時,因揭露閹黨分子的醜惡嘴臉而聞名於世;冒闢疆拒絕清廷徵辟,甘老江湖,與“秦淮八豔”之一的董小宛成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千古佳話;侯方域復社中堅,與“秦淮八豔”之一的李香君也有一段令人惋惜的愛情故事;方以智削髮爲僧,埋頭學問,成爲晚明的一代宗師。

“明末四公子”與“清末四公子”對比 爲什麼明朝比清朝得人心 第2張

“清末四公子”是指譚嗣同,陳三立,丁惠康,吳保初,同光年間出現了許多聲色犬馬的紈絝子弟,而此四人身爲達官之子,或則胸懷大志,卓爾不羣;或則真慕風雅,詩文有聲,與酒食徵逐的紈絝,大異其趣,而其他文采斐然者又沒有一個好父親,自然這四位就成了出類拔萃的佳公子。他們厭惡這個腐朽的王朝和他的統治者,想通過變法維新爲這個百疾纏身的政權換血。

“明末四公子”與“清末四公子”對比 爲什麼明朝比清朝得人心 第3張

譚嗣同,維新志士,戊戌變法失敗後拒絕逃走被殺,梁啓超稱其爲中國爲國流血第一士,康有爲讚揚他以天下爲己任,以救中國爲事;陳三立,維新志士,陳寅恪之父,被譽爲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早年幫助其父陳寶箴在湖南實行新政卓有政績——當時若是各省起而效尤,中國的前途無可限量,抗戰爆發後拒絕與日僞政權合作,絕食而死。

“明末四公子”與“清末四公子”對比 爲什麼明朝比清朝得人心 第4張

丁惠康,維新志士,清末藏書家,他不屑科舉所以沒有功名與官職,他憂國傷時,但一生潦倒一事無成。吳保初,曾積極支持變法,被潑冷水後頹廢自棄,他同情革命卻未加入其中,最後以聲色自娛,了結一生,成了個有始無終的人物。

“明末四公子”與“清末四公子”對比

《清末四公子》作者在書中提到:與“明末四公子”相較,文采相若,風流未逮,聲光自不可同日而語。但求之今日,亦夏戛乎難哉!(但指望今天與那時相比,實在太艱難了啊!)

“明末四公子”與“清末四公子”對比 爲什麼明朝比清朝得人心 第5張

爲什麼我們說明朝比清朝得人心?

本文認爲,一個想復辟,一個要維新,如此差異不正是體現了兩個王朝在人們心中認同感的差異?有的王朝亡了但卻永遠活在人們心中,有的王朝還在持續但卻像死了一般。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