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雍正爲什麼不惜得罪利益集團,也要推進士民一體當差納糧?

雍正爲什麼不惜得罪利益集團,也要推進士民一體當差納糧?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雍正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雍正登基不久,迅速向天下宣佈一個重大決定:士民一體當差、納糧,猶如一顆巨石激起巨大爭議。尤其是這些“士子”們對此強烈不滿,甚至通過拒絕參加科考表示抗議。雍正對此不爲所動,在使用能力超強的田文鏡迅速在河南展開“試點”,田不負重託,在他強力推進下,雍正的新政重大內容一體當差得到施行,其歷史意義不同尋常。包括耗羨歸公,包含解決紳衿與平民耗羨負擔不合理的問題和“賤民脫籍”都屬於雍正新政的重大方面,無疑這些都具有很大阻力,最後均被雍正以巨大的改革勇氣一一推進。

雍正爲什麼不惜得罪利益集團,也要推進士民一體當差納糧?

清朝入關之初,依照官員品級優免該戶一定量的丁役,免除士人本身的差役和一切雜辦。地方官在收稅時,就把官員和士人稱爲“官戶”、“儒戶”、“宦戶”,各地叫法不一,而且不斷變化,所謂“紳監衿吏戶名,朝改暮遷”,大概講來,秀才稱爲“儒戶”,監生稱作“宦戶”。這些紳衿戶都享受法定的免役權。雍正評價這些紳衿們時說“蕩檢逾閑不顧名節”的士人,“或出入官署,包攬詞訟; 或武斷鄉曲,欺壓平民; 或抗違錢糧,藐視國法; 或代民納課,私潤身家。種種卑污下賤之事,難以悉數”。紳衿的不法是: 他們和地方上官吏勾結,包攬詞訟,分享政府的司法權。橫行閭里,欺壓小民,致使平民懼怕他們有時比官吏還厲害。

替政府向本宗族、本鄉小民徵收錢糧,與胥吏勾結,加以侵吞。本身抗欠應該交納的丁賦。將宗族、姻親田產掛在名下,使他們也免除雜役負擔,而從中漁利。紳衿的不法行爲,同封建政府的職能和權力發生了衝突,他們佔奪一部分行政權力,腐蝕官僚隊伍,是造成吏治敗壞的一個重要因素。國家要保持它的機器正常運轉,就必須與不法紳衿作鬥爭。這些認識,均源自雍正對基層工作的高度瞭解。他甚至曾這樣說自己“事事不如乃父,惟有洞悉下情”,是其最大優勢。

雍正認爲政府 、紳衿、平民三者的矛盾,肇端在不法紳衿,就把矛頭指向他們,希圖剝奪和限制他們的非法特權,使他們同平民一體當差,完全實現“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施政理想。

在登基的第二年二月,他就下令革除儒戶、宦戶名目,不許生監包攬同姓錢糧,不准他們本身拖欠錢糧,如敢抗頑,即行重處。雍正深知地方官易同紳衿勾結,特地告誡他們認真落實這項政策: “倘有瞻顧, 不力革此弊者,或科道官參劾,或被旁人告發,查出必治以重罪”。過了兩年,雍正再次嚴禁紳衿規避丁糧差役,重申紳衿只免本身一丁差徭,“其子孫族戶濫冒及私立儒戶、宦戶,包攬詭寄者,查出治罪”。適應這項方針,雍正政府施行了一些具體政策。

士民一體當差政策在其登基一年的七月便下發指令, 河南鞏縣知縣率先按照旨意張可標發出告示,令“生員與百姓一體當差”,引起生監的不滿,恰好他同縣學教官楊倬生不和,本人又曾經向屬民借過銀兩,楊以此爲由,煽動生員控告張可標,實際上是反對張的士民一體當差政策。這時內閣學士班第到鞏縣祭宋陵,獲知此事,作了報告,雍正令河南巡撫石文焯調查張可標是否有貪婪不法情事,同時將鬧事的衿監重繩以法。嚴禁紳衿包納錢糧和抗糧的政策。

二年後貢生張鵬生將民人鄭廷桂等應納錢糧包攬入己的案子發生了,刑部議將張枷號三個月,責四十板,雍正對此高度重視,拿他作典型,加重處理,枷責之外,發遣黑龍江,同時命令大臣重議生監包攬錢糧的治罪法。

次年,批准朝臣的建議: 凡貢監生員包攬錢糧而有拖欠的,不論多少,一律革去功名; 包攬拖欠至八十兩的,以贓、以枉法論處,並照所納之數,追罰一半入官; 百姓聽人攬納,照不應重律治罪; 失查的官員,罰俸一年。這一年,保定舉人蘇庭奏請緩徵錢糧,雍正說直隸紳衿包攬嚴重,蘇必定是這裏頭的人,命令革去他的功名,調查他日常行爲。還是這一年,直隸東光知縣鄭三才奏稱該縣“地棍紳衿把持包攬,挾制官府,拖累平民,弊端種種”。雍正命嚴行查處。

對紳矜本身的納糧,雍正也加強管理,凡系紳衿錢糧,在稅收印簿和串票內註明紳衿姓名,按限催比,奏銷時將所欠分數逐戶開列,另冊詳報,照紳衿抗糧例治罪,若州縣隱匿不報,照徇庇例議處。

對拖欠糧賦的紳衿, 雍正嚴懲不貸。五年(一七二七年),甘肅階州紳衿抗糧,護理巡撫印務的鐘保,以署知州陳舜裔激變士民的罪名,題請將其革職,雍正不答應,說陳舜裔“催辦國課,並非私派苦累民間,若因此將伊革職,則實心辦事之人必退縮不前,而無賴生事之人皆以挾制官長爲得計矣。”

指示將抗糧不法人犯嚴加審訊,同時責備鍾保“沽名邀譽”,不要他辦理這件事情。湖廣地區不斷髮生士民抗糧事件,安陸縣武生董建勳連年不交錢糧,當地將他革去功名,予以拘禁。九年(一七三一年), 該縣士民約會抗糧,總督邁柱和地方官捉拿首犯,雍正指示: “此等刁惡風習,自當一一執法懲究,尤貴平日不時訪察化導於早也”。山東紳衿拖欠錢糧成風,有“不欠錢糧,不成好漢”的俗語。進士舉人秀才監生因欠糧應褫革的有一千四百九十七人,本應加罪,大學士張廷玉以當地荒歉,奏準寬限三年完清。官員催徵紳衿逋賦不力的,雍正以因徇庇護嚴加治罪,十二年(一七三四年),爲此把甘肅順慶知府潘祥等人革職。

雍正爲什麼不惜得罪利益集團,也要推進士民一體當差納糧? 第2張

雍正爲防止劣紳干政,不許士民保留地方官。士民保留的去任地方官員,應該是有政績的,或被冤抑的,百姓懷念他,或爲他鳴不平而要求他留任。但雍正看到這中間有官員買囑保留的,有劣紳爲討好去任官而保留的,是一種刁風惡習,嚴行禁止。

鎮壓生監罷考的政策。雍正壓抑不法紳衿方針的執行,引起他們的不滿,鞏縣生員反對張可標實行士民一體當差的政策,是他們的最初反映,封邱生員罷考則是一起較大事件。雍正二年五月,封邱生員王遜、武生範瑚等人攔截知縣唐綏祖,不許他實行按田出夫的辦法,聲稱“徵收錢糧應分別儒戶、宦戶,如何將我等與民一例完糧,一例當差”,強烈要求維護他們的特權。

不久,河南學政張廷璐按考到開封府,封邱生童實行罷考,武生範瑚把少數應試者的試卷搶去,以示對士民一體當差政策的抗議。事情發生後,田文鏡、石文焯迅速報告,雍正認爲地方上出了這樣的事情,應該“整飭一番,申明國憲”,把爲首的拿禁開封,懲辦一二人,以做其餘,爲此特派吏部侍郎沈近思、刑部侍郎阿爾鬆阿赴豫審理,最後把爲首的王遜、範瑚等斬決,王前等絞監候。在審理過程中,科甲出身的學政張廷璐、開歸道陳時夏、欽差沈近思沽名釣譽,有意徇瞻。

雍正爲什麼不惜得罪利益集團,也要推進士民一體當差納糧? 第3張

田文鏡不講情面,所以生童說“宗師甚寬”,“ 陳守道是好人”,田文鏡則是無人不怨,無人不恨。尤其是陳時夏承審時不坐堂,與諸生坐談,稱他們爲“年兄”,央求他們赴考。雍正對此非常不滿,說這是大笑話,“儒生輩慣作如是愚呆舉動,將此以博虛譽,足見襟懷狹隘”。他支持田文鏡,把張廷璐革職,陳時夏革職留任。在處理封邱罷考事件中,清朝政府內部有不同意見,雍正和田文鏡採取堅決打擊不法生監的方針。以後堅持了這一政策。十二年(- -七三四年),雍正說各省常有生童與地方官齟齬,因而罷考,以挾制長官。他命令,以後凡有邀約罷考的,就永遠停止他們的考試資格,如果全縣罷試,也照樣辦理,決不姑容。在他的強力助推下,清朝社會階層懸殊逐漸拉平,由此奠定了雍正新政的廣泛實施。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