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中國重型騎兵發展史,爲何人馬皆甲的騎兵如此厲害,它如何煉成?

中國重型騎兵發展史,爲何人馬皆甲的騎兵如此厲害,它如何煉成?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重型騎兵發展史,爲何人馬皆甲的騎兵如此厲害,它如何煉成?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重型騎兵他們是古戰場的王者,是每一個君王最夢寐以求的豪華戰士,幾十萬人的戰場上,他們不過數千,卻能威震三軍,貴族勇士莫不以身在其中爲榮,他們就是甲騎具裝,人馬皆甲的重型騎兵。

中國重型騎兵發展史,爲何人馬皆甲的騎兵如此厲害,它如何煉成?

中國專業騎兵雖誕生於戰國,但在軍隊中比重不高。趙國後期名將李牧重組軍隊時,騎兵有13000人,達到8%的戰國最高比例,其餘國家基本維持在1%,包括號稱擁有百萬雄兵的強秦。步兵和車兵仍是各國的主力。

馬鞍馬鐙發明之前的西漢騎兵

戰國中期之後,匈奴逐漸成爲中國北方最具威脅的遊牧勢力。西漢爲與匈奴騎兵抗衡,大力推行國家養馬政策。漢文帝時可一次出動10萬騎兵,漢武帝時更是達到了40萬匹戰馬的頂峯。

大多數西漢騎兵和匈奴騎兵都是輕騎兵,騎兵或有少量皮甲保護,馬匹幾乎沒有任何甲冑保護。西漢還有少量騎手穿鐵甲的重騎兵,但是與後世的甲騎具裝不能相比 。

中國重型騎兵發展史,爲何人馬皆甲的騎兵如此厲害,它如何煉成? 第2張

西漢騎兵馬背上有平坦的鞍墊,主要的遠射武器爲弓和拉力較小的臂張弩,近戰武器包括環首刀等短兵器和戟、矛等2到3米左右的長兵器。長戟在春秋時期就已用於戰爭,隨着騎兵扎刺技術的專業化,戟的回拉勾斫功能已無實際用途,東漢部分長戟側深的小枝變成向上翹的鉤刺。

由於真正的馬鞍和馬鐙尚未出現,騎兵在馬背上缺乏牢靠的支撐,衝鋒時需要用一隻手控制戰馬,另一隻手使用武器。用長武器戰鬥,需舉過頭頂,由上向下刺殺,或者平刺攻擊運動敵人的背後以及兩側之敵。如果平端長武器正面衝刺,會因強烈的反作用力摔落馬下。

中國重型騎兵發展史,爲何人馬皆甲的騎兵如此厲害,它如何煉成? 第3張

騎兵的發力自肩膀和肩肌,還不能依仗戰馬衝鋒之勢,否則易刺空失去重心而落馬。因爲長兵器限制較多,弩發射較慢,西漢騎兵的武器應該是以弓和環首刀爲主,臂張弩、戟和矛爲輔。

中國重型騎兵發展史,爲何人馬皆甲的騎兵如此厲害,它如何煉成? 第4張

手持長戟的西漢重騎兵

雖然處於中原騎兵的早期發展階段,西漢騎兵裝備已強於匈奴人:西漢兼備輕、重騎兵,戰術手段豐富,尤其是重騎兵的強力突擊是匈奴人完全沒有的;漢騎的戟和矛對匈奴人的短武器也有長度優勢;漢弩發射雖慢,但射程遠高於匈奴人的弓,同時也有己方發射快的弓相配合。

從漢武帝開始,西漢一改對匈奴的被動防禦態勢。優勢裝備武裝起來的漢軍騎兵集團發揮機動優勢,採取長途奔襲、迂迴包圍,分割遮斷、強力衝鋒等戰略戰術,於漢武帝在位中期連續大敗匈奴,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役當屬漠北決戰。

中國重型騎兵發展史,爲何人馬皆甲的騎兵如此厲害,它如何煉成? 第5張

公元前191年,衛青和霍去病分率5萬騎兵深入漠北尋匈奴人決戰。衛青軍出塞1千餘里,與匈奴單于伊稚斜激戰,殺敵19,000多人。霍去病率軍長驅2千餘里,穿過沙漠,猛烈攻擊匈奴左賢王部,並一直追擊到狼居胥山(今蒙古烏蘭巴托以東),斬殺北車旨王,俘獲屯頭王和韓王,以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和匈奴吏卒70,443人。漠北一戰,匈奴損失9萬人,元氣大傷,“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

中國重型騎兵發展史,爲何人馬皆甲的騎兵如此厲害,它如何煉成? 第6張

爲準備漠北決戰,漢武帝幾乎調動半個國家之資源,出征的戰馬加上“私負從馬”共24萬匹,數十萬步兵轉運輜重,保障後勤。此戰,漢軍傷亡數萬人,馬匹損失10數萬。戰後西漢財力不支,後備不足,漢武帝再無法發動同等規模的遠征。漢武帝后期,由於多年征戰馬匹消耗過多,騎兵不得不與步兵協同作戰,受後者拖累,勝少負多,加之武帝戰略失誤,用人不當以及匈奴靈活的外交和軍事策略,漢匈對峙格局形成。

中國重型騎兵發展史,爲何人馬皆甲的騎兵如此厲害,它如何煉成? 第7張

十六國南北朝重甲騎兵盛行

馬鞍出現於西漢晚期。鞍的前後兩端翹起,中部明顯凹下,是爲鞍橋。進入東漢,前後鞍逐漸增高,可以較好地包裹住騎手的臀部,騎兵在馬背上有了穩定支撐與良好平衡,有利於運用正面衝鋒戰術,爲騎兵重型化奠定基礎。三國時期甲騎具裝似乎有了雛形,曹操在《軍策令》提及:“袁本初(袁紹)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不過當時馬鐙並未出現,重騎兵的實戰能力值得懷疑。在南北朝時期,馬鞍的前鞍進一步增高,後鞍則變低,於中部形成一個較小的坡度,這樣馬鞍的較爲舒適,騎手可一定程度的靈活轉身。

中國重型騎兵發展史,爲何人馬皆甲的騎兵如此厲害,它如何煉成? 第8張

馬鐙的最早雛形出現於西晉,考古發掘出的真正雙馬鐙屬於十六國時期的北燕。馬鐙是馬具發展史上甚至軍事裝備史上最重要的發明。馬鐙發明之前,騎手能被兩側的攻擊輕易掀翻馬下,現在馬鐙提供了左右支撐,加上馬鞍的前後平衡,騎手下半身與馬融爲一體。

腳踩馬鐙的騎手用腿操控馬匹,雙手被解放出來,手臂發力更加自由,能更好地運用長重武器。騎兵正面突擊的衝擊不只依靠人力,更重要的是戰馬奔跑起來的強大慣性。馬鐙令騎兵近戰格鬥和突擊能力大幅提升,弓馬騎射重要性相對下降,加強人馬防護和提升衝擊力的甲騎具裝的出現也就水到渠成。

中國重型騎兵發展史,爲何人馬皆甲的騎兵如此厲害,它如何煉成? 第9張

高橋馬鞍和馬鐙的發明,也令衝刺功能更強的矟(長矛,也稱馬槊)全面替代卜字戟。另外從製造成本考慮,戟的結構和工藝複雜,形狀簡單的矛成本低質量可靠,更易於大規模裝備軍隊。

甲騎具裝的“具裝”專指保護馬的鎧甲,除了眼、鼻、四肢和馬尾,馬的其餘部分都可以得到具裝鎧甲的保護。騎兵所披鎧甲主要有扎甲、魚鱗甲、兩襠鎧、以及前胸後背各有一面大型圓護的”明光鎧“,明光鎧不斷改進,一直使用到唐朝。十六國南北朝時代,北方與中原地區的割據勢力連年征伐混戰,北朝統治者來自(半)遊牧民族,靠騎兵起家,因此重騎兵是北朝諸國的核心打擊力量。

重甲騎兵重量大、防護能力強,最擅長的戰術是強力突擊。重騎兵衝鋒時,有時僅憑巨大的聲響和排山倒海的氣勢,就能將步兵嚇跑;即便步兵敢於抵抗,如果沒有嚴密結陣,不使用長兵器,仍會遭重騎兵衝撞踐踏刺殺。

中國重型騎兵發展史,爲何人馬皆甲的騎兵如此厲害,它如何煉成? 第10張

步兵弓弩手雖能對輕騎兵構成致命威脅,但弓箭和弩箭未必能射穿重甲,而且重騎兵可利用速度優勢迅速突破弓弩箭的火力網,近距離擊殺弓弩手。另外,當時中國的重騎兵和拜占庭帝國的重騎兵一樣,也可騎射,部分發揮了輕騎兵的功能,在衝刺前和衝刺過程中就能遠程打擊純步兵和弓弩手。

沙苑之戰西魏以少勝多

南北朝時期,甲騎具裝參與的衝突戰爭不知凡幾,這裏僅舉一個對北朝歷史產生重要影響的戰役。公元537年9月,東魏丞相高歡率20萬大軍西征,西魏宇文泰率軍不足1萬人急馳回救。10月2日,西魏軍進入沙苑(今陝西大荔南)東部渭水彎曲之地,這裏受渭水、洛水影響,西寬東窄、蘆葦遍野,不利於大部隊展開兵力作戰。宇文泰以趙貴、於謹爲左拒,李弼爲右拒,背水結陣,士兵偃戈伏於蘆葦中。

中國重型騎兵發展史,爲何人馬皆甲的騎兵如此厲害,它如何煉成? 第11張

北魏甲騎具裝

10月2日下午3-5點,東魏軍抵達戰場,見西魏軍人少,輕敵冒進,陣型散亂。待敵軍深入,宇文泰親自擊鼓,伏兵盡起。於謹率主力與東魏軍正面交戰。李弼領精銳重騎兵以雷霆萬鈞之勢猛擊敵之側翼,東魏軍被一分爲二,首尾難顧。

中國重型騎兵發展史,爲何人馬皆甲的騎兵如此厲害,它如何煉成? 第12張

西魏將士浴血奮戰,”斬六千餘級,臨陣降者二萬餘人“,並追擊至黃河邊,大獲全勝。是役,西魏軍以一敵二十,共俘獲東魏軍7萬人,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更令人讚歎且驚奇的是,本役功勞最大的李弼部騎兵僅有60人,甲騎具裝催鋒陷陣的能力強大到令人恐怖!

沙苑戰役之前,東魏在國土人口軍事等方面擁有巨大優勢,西魏僅有關隴一隅之地,危如累卵。沙苑大勝後,西魏乘勢奪取東魏大片土地,東魏”豪右紛紛來歸“,兩魏演變爲均勢對抗,並最終促成後三國鼎力(東魏、西魏和南朝的樑)之格局。

中國重型騎兵發展史,爲何人馬皆甲的騎兵如此厲害,它如何煉成? 第13張

十六國南北朝的甲騎具裝非常普遍,尤其在北方諸國,估計軍中比重爲20-25%之間。不過,南朝各國的輕重騎兵合計最多不過10%,重騎兵就更低。這一時期地位相對下降,但輕騎兵長途奔襲,大範圍迂迴機動,追擊敗兵擴大戰果等依賴速度的戰術很難被重騎兵高效執行。

中國重型騎兵發展史,爲何人馬皆甲的騎兵如此厲害,它如何煉成? 第14張

甲騎具裝的衰落是由於其機動性差。沉重的具裝鎧甲雖然帶來了防護力的增強,卻減弱了機動性。據考古發現,一件完整的鐵具裝,約重40至50公斤,特製的重鎧可達100公斤。又據《宋史》卷一九七《兵志十一》載,南宋初年,一領鐵甲的重量是45至50斤(約,26。86—29。84公斤)。

可見,戰馬馱載的人甲和馬具裝的重量至少有60—80公斤,最重者可達130公斤。重鎧增加了戰馬的負擔,使其難以持久戰鬥,只有高大健壯而又穩重的馬匹才能充當甲騎具裝的坐騎,即使是這樣的高頭大馬也只能以小跑、慢跑衝鋒。

中國重型騎兵發展史,爲何人馬皆甲的騎兵如此厲害,它如何煉成? 第15張

騎兵是進攻型的兵種,機動性是騎兵作戰的基本特點,失去了快速機動能力,就等於改變了這一兵種的性質,就難以體現其優勢。早在先秦時期,孫子就提出,“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認爲作戰時應以正面軍隊與敵交戰,而以側擊、迂迴、包圍等取勝,很重視機動作戰的作用。

但由於當時的軍隊以車兵和步兵混合編成,車兵受道路的限制很大,步兵靠雙腳步行,行動速度比較慢,二者的機動性都還很差,這一主張在實踐中受到不少限制。

中國重型騎兵發展史,爲何人馬皆甲的騎兵如此厲害,它如何煉成? 第16張

只有到西漢時期,以輕騎兵組成的騎兵大集團出現後,這一主張纔得到較充分的實踐。騎兵大集團的出現使軍隊由注重力的對抗轉變爲注重尋找和創造機會,其實質是通過機動、速度來體現軍隊的戰鬥力。隨着戰爭實踐的發展,甲騎具裝的弱點逐漸暴露出來。

甲騎具裝機動性差,雖然適於正面突擊,卻不適於實施機動戰術,不宜於穿插、迂迴,出奇制勝沉重的具裝使其戰術簡單、行動遲緩。甲騎具裝在與輕騎兵的競爭中便處於不利地位,它必須讓位於輕騎兵。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