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唐朝爲何淘汰重騎兵而選擇輕騎兵?原因是什麼

唐朝爲何淘汰重騎兵而選擇輕騎兵?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提起身披重鎧的重騎兵,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歐洲那些持槍衝鋒的騎士老爺們。但是實際上,中國古代的重騎兵,相比中世紀的歐洲,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南北朝,就是中國具裝騎兵的黃金時代,當時無論是遊牧民族出身的北朝還是衣冠南渡的南朝,都將具裝騎兵作爲他們軍隊中的中堅力量,一次具裝騎兵的決定性衝鋒往往能一舉奠定勝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是奇怪的是,曾被南北朝時代各國視爲珍寶的具裝騎兵,到了唐朝卻很少出場,有人說是因爲中國的弩太發達,但是唐代的弩和南北朝比並沒有什麼區別。還有人說,是因爲中原的馬太矮,承受不了,但南北朝時期各國已成熟運用了具裝騎兵數百年,如果馬不行,早就應該拋棄了。

實際上,唐代並非沒有具裝騎兵,唐朝不僅有具裝,而且也是作爲部隊的精銳,之所以他的存在感相對較低,實在是因爲沒有碰上合適的對手,對手的變化使得唐朝的具裝騎兵就算想表現也沒有表現的機會。

唐朝爲何淘汰重騎兵而選擇輕騎兵?原因是什麼

唐代初期也有具裝騎兵,並有所使用

在網上經常能看到很多人誤以爲具裝騎兵在唐代被淘汰了,但實際上根據種種記載和文物來看,唐代的具裝騎兵不僅沒有被淘汰,反而作爲部隊的精銳而長期存在。比如《新唐書》就明確記載,“各領翊衛二十八人,甲騎具裝,執副仗槊,居散手衛外。”這裏明確提到了甲騎具裝四個字。

而在李世民準備出征竇建德前,史書也明確記到:“太宗親披黃金甲,陣鐵馬一萬騎甲士三萬人。”

而在征伐高句麗的戰役中,《舊唐書》又明確提到:“帝親率甲騎萬餘與李勣會。”這裏的甲騎就是指具裝騎兵,在中國古代的語境中,馬不披甲的快速騎兵往往被稱爲精騎、驍騎,這些詞語通常描述的都是漢朝那種機動快速的騎兵,而一旦提及甲騎、鐵馬,則必然是人馬皆披甲的具裝鐵騎。

唐朝爲何淘汰重騎兵而選擇輕騎兵?原因是什麼 第2張

除了記載,很多出土文物也證明了這一點,目前挖出的唐代騎兵俑中,有不少都是人馬皆披甲的具裝騎兵,而且相比於南北朝,其鎧甲更爲完備,裝備更爲精良。

而在唐朝初期的幾個戰役中,具裝騎兵也曾大顯身手,一是前面提到的唐太宗征伐竇建德的虎牢關之戰,當時竇建德十萬大軍兵臨虎牢關。李世民兵少將寡,無法與其在正面堂堂對陣。於是李世民先讓部隊原地不動,以逸待勞,等竇建德士兵圍城間隙因口渴坐下休息時,突然命令自己最爲精銳的一萬具裝騎兵呼嘯而下,這一衝鋒打的竇建德措手不及,十萬大軍頓時灰飛煙滅,竇建德也被李世民俘虜。

而在與高句麗的戰役中,具裝騎兵再一次大顯身手。高句麗的士兵裝備精良,並也配備具裝騎兵,史料記載其鎧甲:“其制甚精,周體皆遍,唯開兩眼,非勁弓利刃之所能傷也”。面對有着堅甲利兵的高句麗軍隊,唐朝的具裝大放異彩,唐書中多次記載李世民帶領甲騎左衝右突,大破敵軍。

不過雖然具裝騎兵在唐初有所使用,但在安史之亂前漫長的時間裏,唐朝的具裝騎兵總體上講出場不多,而出場不多的原因,恰在於唐朝初期的主要敵人是來去如風的突厥人,具裝騎兵即使能正面驅逐他們,也無法追擊擴大戰果,因此,唐朝初期的騎兵主力一直是人披重甲但馬不披甲的快速機動的重騎兵。

突厥輕騎來去如風,唐朝被迫使用更爲輕型的重騎兵

唐朝初年的最大敵人,莫過於突厥,突厥雖然也有少量具裝騎兵,但其絕對的主力則是手持弓箭,穿着輕甲或無甲的輕騎兵。突厥騎兵的特點是來去如風、難以捉摸,長於騷擾偷襲而非正面對敵。而突厥騎兵慣用的戰法往往也是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的游擊戰術,面對這樣的敵人,顯然速度要比殺傷力要重要的多,而具裝騎兵恰恰是爲了防禦力和殺傷力而失去了騎兵最大的優勢:速度。

唐朝爲何淘汰重騎兵而選擇輕騎兵?原因是什麼 第3張

一旦具裝騎兵遭遇突厥騎兵,雖然能用一記迅猛的衝鋒將其驅趕,但往往無法抓到速度奇快的騎射手。而當突厥人逃入草原深處後,具裝騎兵由於速度較慢也無法及時的進行突襲,由於速度的劣勢,具裝騎兵只能活生生的看着煮熟的鴨子飛走,處於一種打贏了追不上打輸了跑不掉的境地。比如《舊唐書》就記到面對突厥騎兵的游擊戰時:“人馬披甲,賊來即戰——終日跨馬披甲結陣,由是馬多瘦死,士卒疲勞,無有戰志。”描述了具裝鐵騎面對輕騎兵的窘境。

面對這樣善用游擊戰的敵人,唐軍不得不爲了加強騎兵的速度而去掉沉重的馬甲,在用鎧甲保護好士兵的同時,儘量減低馬匹的負重,用一部分防禦力來換取騎兵的速度。因此,唐初時李靖用來突襲突厥的騎兵都是這種人披甲馬不披甲的重騎兵。注意,雖然馬匹沒有鎧甲,但仍是重騎兵,輕重騎兵的劃分按照國際史學界的分法(阿徹瓊斯),凡是主要進行衝擊的都叫重騎兵,主要進行投射的都叫輕騎兵,而唐軍騎兵主要以集羣衝鋒的方式作戰,是地道的重騎兵。

而且不論功能,唐軍騎兵即使馬不披甲鎧甲也絕對不輕,唐軍士兵一套全身札甲至少重15kg,而阿拉伯具裝騎兵鎧甲的總重還不超過這個數,歐洲騎士的鎖子甲更是隻有10kg。既然馬不披甲僅穿鎖子甲的十字軍騎士都被稱爲重騎兵,唐軍騎兵又有什麼理由被劃爲輕騎兵?

雖然唐軍騎兵因爲扔掉了馬甲而速度大增,並在之後的戰役中大破突厥。但是放棄馬甲也帶來了一些壞處。比如在蘇定方征伐西突厥時,西突厥射手萬箭齊發,就使得蘇定方的馬匹大量死亡。再比如征伐薛延陀的戰役,薛延陀騎兵下馬步行射箭,密集的箭雨使得唐軍馬匹紛紛死亡,唐軍騎兵不得不步行結陣進行衝鋒。可謂是沒馬甲馬易死,有馬甲又拖累速度,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總體而言,深入草原征伐遊牧民族,還是馬不披甲來的更爲合算。

敵人不同,兵種不同,安史之亂後重新被重用的具裝騎兵

總的來說,具裝騎兵的優勢是衝擊和防禦能力突出,但機動性不好。而馬不披甲的精騎則是速度快,但易受殺傷。他們不同的特點註定了在面對不同的敵人時,兩者的地位將不時進行對調。

相比而言,精騎更善於草原奔襲戰,適合對付突厥這種來去如風的遊牧民族。而當敵人擁有數量龐大、裝備精良的步兵軍隊,並同時擁有重騎兵時,顯然具裝就顯得比精騎有用多了。

唐朝爲何淘汰重騎兵而選擇輕騎兵?原因是什麼 第4張

南北朝時期具裝的盛行,很大程度上是雙方雖然精銳是騎兵,但軍隊的主體依然是步兵,而要想擊垮敵軍步兵,取得決定性勝利,必須依靠具裝騎兵的關鍵衝鋒。這一點,在安史之亂後因爲主要敵人的變化,再一次得到體現。

安史之亂後,唐朝的主要戰爭敵人變爲各節度使和吐蕃、契丹、薛延陀,這些勢力都擁有大量的步兵隊伍,具裝因此也就重新上陣大放異彩。唐中後期的名將李光弼、郭子儀都將具裝騎兵作爲自己手中的王牌,在關鍵時刻予敵以致命一擊。比如《新唐書》中就記載:“子儀一萬餘人,而雜虜圍之數重——子儀率甲騎兩千出沒於左右前後。”而在唐朝之後的宋代,無論是宋遼金夏,都裝備有精銳的具裝騎兵,遼國的翰魯朵,金國的鐵浮屠,西夏的鐵鷂子,岳飛的背嵬軍,都是具裝中的佼佼者。可見,只要有大量步兵參戰,具裝就一定會充任戰場的中堅力量。

中國古代的具裝騎兵,與西方中東一樣,都是隨着火器的逐步普及退出了戰場,中國具裝徹底消失的時代,正好是火器大應用的明朝,與世界的發展軌跡完全一致。那些說中國早早拋棄具裝改用輕騎兵完虐世界,以此襯托西方落後的說法,完全是毫無根據的胡言亂語。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