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袁世凱復闢的過程是什麼樣的 最後的結局是什麼樣的

袁世凱復闢的過程是什麼樣的 最後的結局是什麼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具體過程

1912年,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袁世凱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迫使資產階級革命派讓出政權,竊據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武昌起義爆發後

帝國主義和國內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一致認爲,只有重新起用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才能挽救他們在中國的垂危統治。一時間形成了一股“非袁莫屬”、“非袁則亡”的反動輿論。

在帝國主義的壓力下,面對革命黨人的起義一籌莫展的清王朝,被迫於宣統三年八月二十三日(1911年10月14日)任命在河南彰德“養痾”的袁世凱爲湖廣總督,前往湖北剿殺革命。擅長玩弄反革命兩面派手法的袁世凱則要利用革命的聲勢迫使清王朝讓出全部實權;又以一打一拉的手段,誘使革命派妥協,最後取消南北兩個政權對峙的局面,由他建立統一的全國政權。他利用清廷被迫再次敦請其“出山”之機提出:翌年即開國會、組織責任內閣、寬容參與此次事變諸人、解除黨禁、授予指揮水陸各軍及關於軍隊編制的全權及十分充足的軍費等六條要求,實際就是要清政府交出軍政實權並用以討好、迷惑革命派。

袁世凱復闢的過程是什麼樣的 最後的結局是什麼樣的

在革命迅速發展的形勢下,載灃被迫再次讓步,於九月初六任命袁世凱爲欽差大臣,授予指揮水陸各軍的全權;初九,宣佈解散皇族內閣,解除黨禁,命資政院立即起草憲法;十一日,命袁世凱爲內閣總理大臣,全權組織責任內閣。這時南方各省相繼起義;北方陝西、山西宣告獨立,第六鎮統制吳祿貞暗與山西都督閻錫山會晤,組織“燕晉聯軍”以攻北京,並下令扣留經石家莊南運之軍火,上書清廷主張停戰。

鑑於這種形勢,取得實權的袁世凱即於九月初九從彰德南下,進駐湖北孝感,命馮國璋攻陷漢口;九月十四日,他又派人在石家莊刺殺了吳祿貞。接着,他在回北京組織內閣的同時,通過英國駐漢口總領事向黎元洪正式提出“和議”問題。十月初八,按照袁世凱的命令,清軍攻陷漢陽,但並未渡江,只是在龜山上架起大炮向武昌進行轟擊;同時,袁又通過英國駐漢口領事再次向革命黨人提出停戰和談的建議。

在袁世凱的武力威脅下,在漢口召開的各省都督府代表會議同意和談,並決議只要袁世凱反正,就公舉他爲臨時大總統。十月二十八日,南方獨立各省代表伍廷芳與袁世凱的代表唐紹儀在上海正式開始議和談判。雙方爭論的焦點表面上是實行民主共和還是君主立憲的問題,實際上則是選舉袁世凱爲民國臨時總統的問題。

同會議上的談判相配合,帝國主義以及立憲派、舊官僚,甚至相當一部分革命派,一致起來壓迫以孫中山爲首的革命者向袁世凱讓權。

讓位於袁氏

在內外壓力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於1912年1月15日明確表示:“如清帝退位,宣佈共和”,即讓位於袁氏。袁世凱在得到南方的確切保證後,便掉轉頭來逼迫清帝退位。一些皇族親貴組織宗社黨,企圖作垂死掙扎,但已無能爲力。2月11日,袁世凱以清帝溥儀退位電告南京臨時政府,並宣佈贊成民主共和的政見,表示“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在清帝退位詔書中,袁又擅自添入“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等語,暗示他的政權系由清室遞嬗而來。對此,孫中山雖予駁斥,但仍在2月13日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諮文,推薦袁世凱接任臨時大總統。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爲臨時大總統,選舉黎元洪再任副總統。

袁世凱復闢的過程是什麼樣的 最後的結局是什麼樣的 第2張

爲了維護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孫中山在辭職諮文中特提出三個附帶條件:一、臨時政府地點設於南京,各省代表議定,不能更改;二、候參議院舉定新總統,親到南京受任之時,大總統及國務員乃行解職;三、《臨時約法》爲參議院所制定,新總統必須遵守,頒佈之一切法律章程,非經參議院改訂,仍繼續有效。這三項條件中的第一、二兩項是企圖把袁世凱調離他經營多年、實力雄厚的北京;第三項則是企圖用資產階級的憲法來約束袁世凱。爲促袁南下,18日孫中山電告袁世凱:決定派教育總長蔡元培爲迎袁專使,偕同魏宸組(1885-?)、宋教仁、汪精衛等歡迎員前往北京迎袁來寧就職。27日,迎袁專使抵京。

袁世凱是絕不會離開他經營多年、有着雄厚基礎的北方前往革命派力量較強的南方的。爲欺騙世人,他特命開正陽門迎接專使。與蔡等見面後,立即應允赴寧就職,並計劃先至武昌,再沿江東下至南京。暗地裏卻指使爪牙盜用民間團體的名義或通電、或致函、或登門直接向迎袁專使無理取鬧,舉出種種“理由”,“僉以袁君不能離京爲言”。2月29日,駐北京的曹錕所屬第三鎮北洋軍奉命譁變,其士兵在東城和前門一帶縱火焚燒;當夜北京市民數千家慘遭焚劫;變兵們甚至持械闖入迎袁專使的住所進行威嚇。3月1日變兵又繼起大掠西城。接着通州、高碑店、長辛店、黃村、三家店、保定、天津等地也相繼發生兵變,洗劫居民店鋪。這時,袁世凱又函請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設法維持北京之秩序”。3月3日,各國軍隊700多人列隊出現北京街頭;隨後各國又分別從哈爾濱、山海關、旅順、天津、青島、香港等地增調軍隊入京,總數達3000人。段祺瑞等乘機再次發表通電:“臨時政府必應設於北京,大總統受任必暫難離京一步,統一政府必須旦夕組成。”黎元洪也危言聳聽地通電各省:“舍南京不至亂,舍北京必至亡。”在此形勢下,3月1日、2日,迎袁專使蔡元培等分別致電孫中山和南京臨時參議院,表示“速建統一政府,爲今日最重要問題,餘儘可遷就,以定大局”,主張“改變臨時政府地點”。

孫中山再次讓步

在一片“遷就”聲中,孫中山只好再次讓步。1912年3月6日,南京臨時參議院決議統一政府組織辦法六條:一、由參議院電告袁世凱允其在北京受職;二、袁接電後即電參議院宣誓;三、參議院隨後即覆電承認受職,並通告全國;四、袁受職後即將擬派國務總理及國務各員電達參議院徵請同意;五、國務總理及國務各員確定後,即在南京接收臨時政府;六、孫中山於交卸後始行解職。7日,孫中山將上述辦法電達袁世凱。8日,袁世凱將其就職誓詞電致南京參議院,宣稱:“世凱深願竭其能力,發揚共和之精神,滌盪專制之瑕穢,謹守憲法。”第二天,參議院覆電袁世凱,同意袁之誓詞,“認大總統爲受職”。10日,袁世凱在北京正式就任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復闢的過程是什麼樣的 最後的結局是什麼樣的 第3張

13日,經臨時參議院同意,袁任命唐紹儀爲國務總理。25日,唐抵南京組織內閣。30日,袁任命各部總長:外交:陸徵祥(1871-1949),內務:趙秉鈞,財政:熊希齡,陸軍:段祺瑞,海軍:劉冠雄(1858-?),司法:王寵惠,教育:蔡元培,農林:宋教仁,工商:陳其美,交通:唐紹儀(兼)。外交、軍事、內務、財政大權均掌握在袁世凱的親信手裏,革命黨人雖也佔有幾個席位,但均屬擺設性的。1912年4月1日,孫中山正式解職,其他一些同盟會的重要領導人也“相率下野”。黃興以南京留守的名義,暫在南京主持留守府。5日,臨時參議院議決臨時政府遷往北京。

這樣,由於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妥協退讓,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袁世凱終於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在中國重新建立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專政。

袁世凱在北京就任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第二屆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自鎮壓二次革命後,即迫使國會選舉他爲正式大總統,後又解散國會。1914年﹐袁世凱召開約法會議,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制定《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製爲總統制,大權獨攬。隨即廢除國務院,改設政事堂,並設參政院代行立法權。

1915年8月﹐袁世凱的憲法顧問美國人古德諾發表《共和與君主論》一文,認爲中國人知識程度太低﹐無研究政治之能力,只適合於君主制。楊度在袁的示意下串聯了孫毓筠﹑李燮和﹑胡瑛﹑劉師培和嚴復,以“研究共和政治得失”爲名,於8月14日聯合發起成立籌安會﹐公開進行復闢帝制活動。籌安會一面到各地鼓動,一面電請各省將軍﹑巡按使派代表進京“討論國體”﹐旋宣佈“一致主張君主立憲”。與此同時﹐北洋系軍政要人﹑地方大吏段芝貴﹑袁乃寬﹑樑士詒﹑朱啓鈐﹑周自齊﹑倪嗣沖﹑王佔元﹑龍濟光等紛紛活動﹐擁護袁世凱稱帝。但袁世凱故作姿態,表示改行帝制“不合時宜”。於是,樑士詒等組織“全國請願聯合會”,製造“民意”,並與籌安會爭功。

袁世凱復闢的過程是什麼樣的 最後的結局是什麼樣的 第4張

1915年10月6日,參政院以“尊重民意”爲詞,召開“國民代表大會”。各省遂匆促選舉國民代表,舉行“國體投票”﹐一律“贊成”君主立憲,並推定參政院爲國民大會總代表。隨後,參政院以總代表名義,上書推戴袁世凱爲中華帝國皇帝。袁接受帝位後,隨即封官晉爵,改總統府爲新華宮,併發行一種以他的頭像和龍作圖案的紀念金幣和銀幣,準備於1916年元旦正式登基(登極)。

結局

袁帝制自爲的行徑,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反帝制運動在深入發展。12月25日,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雲南宣佈獨立,討伐袁世凱背叛共和,護國戰爭爆發。袁世凱放棄洪憲帝制,恢復“中華民國”年號,但仍然想當中華民國的大總統,並起用段祺瑞爲國務卿兼陸軍總長,企圖依靠段團結北洋勢力,壓制南方起義力量,但起義各省沒有停止軍事行動。5月下旬袁世凱憂憤成疾,同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