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張獻忠起義簡介 他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選擇起義的

張獻忠起義簡介 他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選擇起義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崇禎三年(1630年),張獻忠據米脂十八寨起義,號八大王。因身長面黃,人稱黃虎。後爲王,實自成一軍,轉戰陝、晉、豫、鄂間。十六年,取武昌,稱大西王,旋克長沙,宣佈錢糧三年免徵,湘贛農民羣起響應。次年再取四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即帝位,年號大順,嚴厲鎮壓地主階級的反抗。大順三年(1646年)末清兵南下,他引兵拒戰,在西充鳳凰山中箭死。

張獻忠起義簡介 他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選擇起義的

因清廷統治需要,其自身所造殺戮皆推於已死起義領導人。

背景

明末政治腐敗,農村破產,壓迫剝削日益加重,陝西又逢旱災,人民無法生活。崇禎元年七月,王嘉胤、楊六、不沾泥等在陝西府谷等地首舉義旗,全陝響應。從崇禎元年至三年間,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先後起義,陝境共有義軍100餘部。千部官軍邊兵,因缺餉譁變,亦加入義軍,併成爲骨幹。此時義軍作戰,自發性、盲目性強。明廷令三邊總督楊鶴採用“剿撫兼施、以撫爲主”的戰略。但明廷無力養活大批饑民,已就撫者,紛紛再起。楊鶴爲此入獄,洪承疇繼督陝西,改用“以剿堅撫,先剿後撫”方針,集中兵力進攻陝西義軍。各部義軍先後東進,四年至六年,活動中心移至山西。作戰亦由極度分散,各自爲戰發展爲相對集中,互相呼應。高迎祥、張獻忠、李白成、羅汝纔等部20餘萬人,號稱36營,一度破大寧、隰州、澤州、壽陽等城。

張獻忠起義簡介 他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選擇起義的 第2張

張獻忠出身草莽,粗鄙無文,出於一種猜忌、仇視文化人的本能,他必然大殺讀書人。據《蜀碧》記載,他的大西政權在四川各州邑安置官員,用軍令催逼周圍士子鄉紳到城鎮,由東門入,西門出,盡殺滅。攻陷成都僅二月,殺進士舉人、貢生一萬七千人於東門外。又召集生員,拿出一面一百平方尺的大旗,令其在上寫一滿幅“帥”字,且須一筆書成,能者免死。有夾江生員王志道縛草爲筆,浸大缸墨汁三日,直書而成。張獻忠仔細看後曰:“爾有才如此,他日圖我必爾也!”即刻殺死祭旗。

張獻忠起義簡介 他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選擇起義的 第3張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