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中世紀騎士的競技活動是什麼樣的 晉封儀式程序分爲幾種類型

中世紀騎士的競技活動是什麼樣的 晉封儀式程序分爲幾種類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騎士(Knight、Cavalier) 是歐洲中世紀時受過正式的軍事訓練的騎兵,後來演變爲一種榮譽稱號用於表示一個社會階層。騎士的身份往往並不是繼承而來的,中世紀時,騎士在領主軍隊中服役並獲得封地。

競技活動

概述

在中古時代,騎士除了爲領主或國王作戰外,在每年的某段日子還需參與一些競技活動。這些競技活動都有特別的名稱。

比武

兩個騎士之間的砌磋稱爲比武,開始於第十世紀,但隨即就被教皇與歐洲的國王反對,因爲他們不同意騎士們因爲自己的輕挑行爲而受傷致死。儘管如此,比武依然盛行,併成爲騎士的生活一部分。

中世紀騎士的競技活動是什麼樣的 晉封儀式程序分爲幾種類型

最初的比武只是單純的兩個騎士之間的競賽,但經過長期的發展後,就變得非常複雜。它們會成爲社會重大事件,並吸引來自遠方的贊助者與競賽者。特別的競技場(比武的場地)會設置觀衆看臺與參賽者的帳篷。騎士以個人參賽,而成組與賽。他們會使用不同的武器來與對手決鬥,旁邊會有很多模擬混戰的騎士。馬上長槍比武或持矛衝刺,是由兩邊衝鋒的騎士以長矛作戰,堪稱首要大事。騎士競爭的目的宛如現代的運動員,爲獎品、聲譽和站立着的女士目光而競賽。

到了十三世紀,已經有許多人在比武場上喪生。領袖們包括教皇曾對此作出警告。例如1240年在科隆那舉行的比武就導致六十多人死亡。教皇希望騎士能爲十字軍在聖地作戰,而不是在比武中白白犧牲。不少統治者企圖把比武用的武器變鈍,以減少受傷的意外,但是嚴重而致命的傷害仍然繼續發生。

挑戰通常是一種友好的競賽,但是如果比武雙方之間心懷怨恨,就會很容易地以戰死來結束比武。比武中的失敗者會被俘虜,必須提供馬匹、武器和裝甲作爲贖金付給戰勝的一方。傳令官有保持比武結果的慣例,就像籃球記分盒。一個低級的騎士能夠靠這種獎賞累積財富並吸引富有的女人。

馬上比武

兩個騎士在馬背上,以比武用騎槍(lance)將對方擊落馬的競技稱爲“馬上比武”,馬上比武用騎槍和盔甲都與實戰的款式不同,比武用騎槍多半是用無尖的皇冠狀或杯型槍頭,且槍身採用空心或刻劃出溝槽(容易折斷)的白楊木,盔甲在左胸也有特別強化的金屬板好抵抗衝擊,比武用的馬鞍亦沒有後橋,使騎士受擊後容易摔落,有時候一方落地比賽仍要以其他武器互毆,直到一方死亡、失去意識或是投降,投降或失去意識一方將會變成贏家的俘虜,家屬得要支付贖金纔可將其贖回。

比武大會

兩組以上的騎士進行上述的競技活動稱爲“比武大會”。

這些競技活動,最早出現的用意是國王爲了將貴族們調動到身邊來就近監視,亦可藉此保持騎士的戰鬥素質。

成爲騎士的歷程

騎士晉封儀式程序較複雜,一般可分爲三種類型。一種是世俗型,主持者爲君主和世俗貴族,地點多在王宮、城堡;一種是宗教型,主持者爲教皇、主教或神職人員,地點一般在教堂;一種是世俗與宗教混合型,主持者一般是君主或世俗貴族,神職人員擔任其中的禱告彌撒等宗教活動,地點或在宮廷城堡、或在教堂。

中世紀騎士的競技活動是什麼樣的 晉封儀式程序分爲幾種類型 第2張

首先要出生於中古時代歐洲的貴族家庭。在七歲時,其將被送到另一個騎士家裏作侍童(page),以學習各種騎士的禮儀。在十四歲那年,將成爲侍從(squire),接受各種訓練及學習“騎士精神”。

到了二十一歲時,他已準備成爲一位騎士。在受封爲騎士之前,首先要潔淨自己,然後穿上白色的衣服及紅色袍子:白衣表示自身的潔淨,紅袍喻意準備隨時勇戰受傷。

穿好衣服後,要禁食一天,拿着劍在盾牌面前向上帝禱告,禱告內容包括求神寬恕己罪,聖潔己身,承諾保護教會及發誓“除強扶弱”,此時,任何不認同將獲得騎士身分的侍從的人,皆可去破壞盾牌,侍從必須以劍捍衛其盾牌。

最後,將送到授與者的面前。授與者會放平其劍,按在其右肩上(見右圖),有時候會有一種無劍尖的慈悲之劍來專門進行此儀式,施以祝福。這樣便完成受封儀式,他亦正式成爲騎士。

中世紀早期,只要貴族子弟成年(15歲)就可以受封騎士,例如征服者威廉。但隨着時間的變遷,騎士受封儀式和要求越來越複雜化。

騎士裝束

作戰裝束

中世紀,騎士作戰時用於保護身體的鐵甲叫甲冑(body armor),整套的鐵甲稱爲全身甲冑(a suit of armor)。

甲和胄一套稱爲全副盔甲(panoply),還有鍊甲(chain armor)和板金甲(plate armor)。

一套盔甲由護蓋身體(protective clothing)和護蓋頭部(headgear)的器物所組成,它們通常用鐵片和厚的鞣皮製造。

中世紀騎士的競技活動是什麼樣的 晉封儀式程序分爲幾種類型 第3張

14世紀以前,一般使用由鏈和鐵板所組成的護甲,有鍊甲式的護甲和簡單鐵製的胄組成。15世紀以後,所用的甲冑大多由薄的金屬板製成,精緻的甚至看不到接合處,且常有裝飾性的鑲嵌(decorative inlay)。這種甲冑由於相當重,所以一般是騎士在戰馬上作戰時才使用。

在出現馬鐙以前,騎在馬上的人是不牢靠的。雖然有馬嚼子和馬刺可以幫助他控制他的騎乘,沒有馬鐙的鞍子也可以固定他在馬上的位置,可是他要作戰的話還是會受到很大限制。如果騎士是用刀劍,因爲沒有馬鐙,當他大力揮動刀劍猛砍敵人時,不僅打不中敵人還會導致自己翻身落地。

馬鐙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狀況。它使騎槍(Lance)成爲歐洲騎士的標誌性武器,重甲與騎槍相組合,產生了一種力大無比的打擊方式。站在馬鐙上的騎士可以穩穩地將巨大的騎槍緊握於雙臂與軀體之間,然後疾馳來攻擊敵人。這種打擊力不僅來自騎士的肌肉,更主要是來自他本身和疾馳狂奔的馬匹的聯合重量。馬鐙用馬力補充了人力,幾乎是無限量地加大了武士創傷敵人的能力。這無疑是一種全新的革命性的戰鬥方式。

騎士勳章

爲了區別在戰場上的騎士,一個名爲勳章的標誌制度得以發展。每一個貴族都會設計出一個獨特的標誌,製作在他的盾牌、外衣、旗幟和印章上。飾以騎士標誌的外衣成爲他的戰袍,讓人從標誌上即可加以辨別。宗譜紋章院是一個獨立的組織,專門設計特有的標誌,並可保證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其官員會把標誌記錄在特別的簿冊上,由他們保管。

戰袍會代代相傳,並在結婚時作修改。在不同的國家裏,某些設計會保留給王族。到了中古後期,城鎮、基爾特甚至那些重要但非貴族的市民也會授予戰袍。

在戰場上,戰士會以戰袍來區分敵我,並在混戰中挑選出與之匹配的敵手。司宗譜紋章官會製作一個有關騎士的標誌清單,他的地位中立,可作爲兩軍之間的仲裁者。藉此方式,他們可以在城堡或城鎮的防衛者與攻城者之間通信。在戰後,又可以從死者的戰袍來辨別出他們的身份。

中世紀騎士的競技活動是什麼樣的 晉封儀式程序分爲幾種類型 第4張

騎士是一支快速而且強悍的部隊。他們是第一支穿戴護甲的部隊,同時精於進攻和防守。騎士在戰況不利時也能迅速撤退,脫離戰場(除非和他們交戰的也是支移動力極高的快速部隊)。

城市的戰略資源貯存區中,必須要有鐵和馬羣才能生產騎士。

騎士是重裝的騎兵部隊,最早是出現在中古時代的歐洲。如同江戶時代的日本武士一樣,騎士也奉行着一套嚴謹的法典,徹底規範着他們在戰場上與日常生活中的行爲準則。這些重裝的騎士們,騎着高大的戰馬進行戰鬥,面對步兵敵人時擁有絕佳的攻防優勢,即使當戰事膠着並推演到需要徒手近戰時,這些騎士部隊仍然是左右戰局的關鍵角色。即使有時候,會有一些優秀的步兵將士能夠運用策略擊敗騎士部隊,但這卻無損於騎士的優勢地位。直到二戰時期,波蘭騎兵在面對德國坦克時的無能爲力,騎士纔算是真正被徹底地淘汰掉了。

騎士的道義

首先來指明騎士道的定義,以今天的標準,無外乎以下三重:

一、作爲封建制度的組成部分;

二、作爲一個獨立的社會階層;

三、一種個人的行爲方式、榮譽觀和道德準則。

作爲一種軍事動員體制,封建制度更加有利於防禦而不是進攻,各地的貴族有義務隨時勤王。爲此各國專門頒佈了有關法令,用來懲處未能及時響應徵召的騎士。在英國,亨利二世時代開始,有了Escuage的說法,即兵役免除稅。封建領主的義務也發生了一定變化,只要上繳中央稅收即可,不用親自揮戈上陣。在愛德華三世、亨利五世和六世的年代,戰事頻頻,這些款項被用來支付龐大的軍費開支。這項改革在十三、四世紀緩慢的進行着,歐洲各國的軍隊中僱傭兵開始佔越來越大的比例,軍隊的結構相對發生變化。從前十字軍的領地中很難摻進國王的影響--他們只受教會的領導,僱傭軍爲了主君努力戰鬥,爲了金錢,或是爲了去東方成爲新的貴族。自然,參加十字軍併成功歸來的老兵可以得到更好的報酬。有關騎士的規則和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教會和其他勢力爲了馴服這羣嗜血的麻煩製造者而採取的對策。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