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在經濟與軍事方面,中唐賢相陸贄有哪些想法與主張?

在經濟與軍事方面,中唐賢相陸贄有哪些想法與主張?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陸贄,字敬輿,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政論家、宰相,溧陽縣令陸侃第九子,人稱“陸九”。他是爲中唐賢相,其學養才能、品德風範,深得當時及後世稱讚。權德輿比之爲西漢名臣賈誼;蘇軾認爲他是“王佐”、“帝師”之才,文辯智術超過西漢謀臣張良。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陸贄出身江南四大姓之一吳郡陸氏。爲唐代宗大曆八年(773年)進士,中博學宏辭科。唐德宗即位,由監察御史召爲翰林學士。“涇原兵變”後,隨德宗出逃奉天,起草詔書,情詞懇切,“雖武人悍卒,無不揮涕激發”。貞元七年(791年),拜兵部侍郎。貞元八年(792年),遷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爲相時,指陳弊政、廢除苛稅。貞元十年(794年),遭構陷後罷相。永貞元年(805年)在忠州去世,年五十二。追贈兵部尚書,諡號“宣”。陸贄工詩文,尤長於制誥政論。所作奏議,多用排偶,條理精密,文筆流暢。權德輿稱其“榷古揚今,雄文藻思”。《全唐詩》存其詩。有《陸宣公翰苑集》及《陸氏集驗方》傳世。

 經濟思想

均節賦稅

唐中期以後均田制遭到破壞,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出現了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地的狀況。這樣租庸調製就難以實施。由於長期用兵,戰事頻繁,興師動衆,人民的徭役負擔繁重。同時軍費開支龐大,人民遭受的賦稅剝削越來越殘酷:“常賦不充,乃令促限,促限才畢,覆命加徵,加徵既殫,又使別配,別配不足,於是榷算之科設,率貸之法興。”而且徵收賦稅時,催促緊迫,不分季節,“蠶事方興已輸縑稅,農功未艾據斂谷租”,絲不容織,谷不暇舂,農民不堪於這種剝削和壓迫,紛紛破產。有的不得不當佃客依附豪強,成爲私屬,貸其種食,賃其房屋,終日勞苦,長年不息,仍然難以維持生計。而地主階級對人民的橫徵暴斂超過了封建國家的賦稅剝削,而且又大放高利貸,坐食租稅,大肆聚斂,以致出現了貧富懸殊的兩極分化局面。廣大勞動人民處於艱難竭蹶之中,許多人離鄉背井,奔波流亡,轉死溝壑,出現了十室九空,都市化爲丘墟,遺骸遍於田野的悽慘景象。生產力遭到嚴重的摧殘,民困國窮,財政枯竭,經濟處於崩潰狀態。爲了緩和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日益激化的矛盾,解決國家的財政經濟危機,陸贄上疏提出:“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系統地闡述了恢復和發展封建經濟進行改良的思想。

在經濟與軍事方面,中唐賢相陸贄有哪些想法與主張?

養人資國

關於人在創造物質財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封建社會的生產關係中如何能更好地發揮這種作用,陸贄認爲“財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張保護在生產力中起決定性因素的勞動力,指出:“建官立國,所以養人也;賦人取財,所以資國也,故立國而不先養人,國固不立矣。”所謂“養人”就是說要使勞動者能夠繼續生存下去,有一個從事奴役性勞動的條件。他看到了“養人”和“資國”兩者之間的關係,認爲只有“養人”,充分使農民的個體經濟得到發展,發揮他們在生產力方面的作用,才能儘可能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使民“富”國強。因此,他反對對農民進行敲骨吸髓、毀家取財的極度剝削,認爲這是統治階級“厚其所資,而害其所養”,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長遠利益的做法。相反地他認爲“當今之務在於厚人而薄財,損上以益下。下苟利矣,上必安焉,則少損者所以招大益也。人既厚矣,財必贍焉,則暫薄者所成永厚也”。所以他強調必須要“等以厚生之業”。“先人事而借其暇力,先家給而斂其餘財。遂人所營,恤人所乏,借必以度,斂必以吋。”只有這樣才能使簡單的擴大再生產成爲可能,才能使國家的財政收入得到保證,達到“養人以資國”的目的。爲此陸贄主張採取以下一些改良措施:限制土地兼併,“凡所佔田,約爲田限”。實行輕徭薄賦,要“量人之力”徵收賦稅,降低剝削率,十分取一,“裁減租價,務利貧人”。適當縮小“貪富懸絕”的巨大差別。“微損有餘,稍優不足,損不失富,優可賑窮”,使“貧弱不至竭涸,富厚不至奢淫”。節約國家開支,“量入以爲出”,使用度有節。認爲“不節則雖盈必竭,能節則雖虛必盈”。爲了“嗇用節財”,他提出“窒侈欲以蕩其貪風,息冗費以紓其厚斂”。這些措施總的指導原則是“安富恤窮”,在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中尋找平衡。這一方面表現出陸贄保護地主階級利益的階級本質,另一方面他兼顧農民階級的利益,表現出他對廣大貧苦農民的極大同情。這些措施在當時對限制統治階級的無節制的聚斂,緩和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調整生產關係,發展生產,解決面臨的經濟危機,加強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還是有意義的。

軍事思想

治軍

針對德宗時大都徵調關東比較富庶地區的士兵輪番戍守邊防,士兵缺乏訓練,不能適應邊疆的艱苦環境;邊帥身不臨邊而在內地,又選精兵銳卒自隨左右,把守邊防要塞的士兵,更加缺乏戰鬥力的情況,陸贄建議:選派士兵“必量其習性,辨其土宜,察其技能,知其欲惡,用其力而不違其性,齊其俗而不易其宜,引其善而不責其所不能,禁其非而不處其所不欲”。加強訓練,嚴明紀律,又要撫以恩惠,安排好家屬,安樂其居,使之思想穩定,才能發揮戰鬥力。做到“出則足兵,居則足食,守則固,戰則強”。於是他提出取消各道將士輪番防秋制度。按原來軍隊人數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委命本道節度使招募年輕力壯願住邊城者而遷移之;一部分則由本道但供衣糧,委命關內、河東各軍州招募蕃漢子弟願入邊軍者以供給之;一部分由本道僅出衣糧,加給應募之人,作爲新遷居的費用,又命度支在各道和市耕牛,兼僱手工業者到各軍城修造器具。召募的人,每家給耕牛一頭和各種農田水火器具,使其完備。這樣“寇至則人自爲戰,時至則家自力耕”。軍事力量必然增強,糧食供給必然充足,避免了輪番徵發之苦,又減輕了國家的財政負擔。

在經濟與軍事方面,中唐賢相陸贄有哪些想法與主張? 第2張

善擇將帥

開元、天寶之際,西北邊防僅設有朔方、河西、隴右三個節度使。德宗時,又將朔方之地分由三個節度使統領,其餘各鎮軍,將近四十多個,都由皇帝任命,並有宦官監軍,彼此之間各自獨立。如同一國三公、十羊九牧,節制多門而人心不一。陸贄認爲:“人心不一則號令不行,號令不行則進退難必,進退難必則疾徐失宜,疾徐失宜則機會不及,機會不及則氣勢自衰”;“建軍如斯可謂力分於將多。”因而建議選擇文武全備的能臣,一人爲隴右元帥,統管涇、隴、鳳翔、長武、山南西道等兵馬;一人爲朔方元帥統管鄜坊、邠寧、靈夏等所節度的兵馬,一人爲河東元帥統管河東、振武等所節度的兵馬。三帥各到臨邊要害之州作爲治所。不重要的節度隨所便進行合併,只有元帥可置統軍,其餘全部罷免。只有這樣才能使將帥專一,人心不分,號令一致,進退可齊,指揮如意,機不會失,氣勢自壯,無往而不勝。

放權

當時邊軍行動,多由朝廷決定選派將帥,只求容易駕馭。“遂令分閫責成之義度”。陸贄認爲,兩軍相持,抓住戰機,刻不容緩,“況乎千里之外,九重之深,陳述之難明,聽覽之不一”,要想使決策沒有差錯,就是聖賢也難以辦到。因而強調:“將貴專謀,兵以奇勝,軍機遙制則失變,是以古之賢君選將,而任分之於閫,誓莫於也,授之以鉞,俾專斷也。”主張給將帥以自主權,可以便宜從事,才能使其充分發揮智謀,作出果敢決策,不失戰機,取得勝利。當然這樣的將帥必須稱職。陸贄認爲“選用將帥,必先考察行能”,使真正有軍事才能、指揮能力的人擔當重任。

獎懲分明

由於沒有嚴明的獎懲制度,有功不能賞,有罪不能罰。出現違反法紀現象,互相推委。遇敵失守,“將帥則以資糧不足爲詞,有司復以供給無闕爲解”,朝廷不追究是非曲直,漫不經心,置若罔聞。同時在軍資供給方面,也極不合理。長期戍守邊防的士兵,處在危難之地,服役勞苦,勇於殺敵,衣糧供給不足,常有凍餒之色;而不在邊塞的關東士兵服役時間短暫,不耐勞苦,怯於作戰,卻衣糧供給豐厚,高於前者數倍,兩者相比,差別懸殊。“事業未異,而給養有殊,人情之所不能甘也。”結果“怨生於不均”。這些都大大削弱了軍隊的士氣。

陸贄認爲:治理軍隊,必須要獎懲分明,“賞以存勸,罰以示懲”,勉勵有功的將士,嚴懲邪惡不法之徒。同時又主張根據士卒勞役的輕重,貢獻的大小,所處安危的情況,制定衣糧供給的等級,合理分配給養,以避免“怨生於不均”,保證士卒之間的團結,提高軍隊的士氣。

在經濟與軍事方面,中唐賢相陸贄有哪些想法與主張? 第3張

貯積軍糧

陸贄注重軍事,尤其注重軍糧的貯積、供給和運輸。

德宗時,軍糧的供應非常緊張,費用很大,運糧的人又很辛勞。千里運糧,長途跋涉,運米一斛抵達邊軍,運費錢需五六千。一年四季,持續不斷,“傾財用而竭物力”,仍然滿足不了供應的需要。陸贄向德宗指出:“屯兵守土以備寇。戎至而無糧,守必不固。”當時吐蕃侵擾邊地,朔方、五原相繼失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軍糧,他認爲造成這種狀況是由於領導無方、籌劃不當。所以他建議採取“就軍和糴之法以省運,制與人加倍之價以勸農”,對於有力無資、願意住在邊地的士卒,貸其種食、工具、耕牛,就可以使戍卒忘歸,貧人樂徙。既可以有足夠的軍糧,又可以充實邊防。“無屯田課責之勞,而儲蓄自廣;無徵役踐更之擾,而守備益嚴。”如果能付諸實施,可以說是長久之計。

陸贄又對於當時徵調軍糧不顧各地糧食的豐歉,不知各地谷價的貴賤,不能權衡輕重靈活變通,而一味地按照舊例從江淮運糧,深感籌劃失當。如關輔一帶穀賤傷農,宜加價糴谷,以勸農桑;江淮一帶谷貴民困,宜減價糶米,以救兇災。結果宜糴之處無錢,宜糶之處無米,而又“運彼所乏,益以所餘”。乖於事理,浪費又很大。針對這種情況他提出了改革漕運的措施。在沿邊各州連年豐收的情況下請減京東水運,收腳價於沿邊州鎮儲蓄軍糧,所得費用先在關中進入和糴。根據當時的價格計算,一年和糴之數,足當轉運二年;一斗轉運之資,足以和糴五斗。然後將所餘之錢以供邊鎮和糴。這樣可以“不勞人,不加賦稅,不費官錢”。惟於漕運一事,稍權輕重所宜,於常用之內收其枉費之資,可以使成百萬石糧食“坐實邊鄙”;又可以勸課農桑,賑濟窮困之人。一舉而兩得,籌劃頗爲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