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文化名家 > 孫思邈:唐代醫藥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爲“藥王”

孫思邈:唐代醫藥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爲“藥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孫思邈(藥王,541年-682年,存在爭議,詳見正文“年齡爭議”目錄),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藥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爲“藥王”。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隋開皇元年(581年),孫思邈隱居陝西終南山中,他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並記錄,終於完成了《千金要方》。唐初,孫思邈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永淳元年(682年),與世長辭。

孫思邈生於西魏大統七年(541年),自謂“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孫思邈幼年嗜學如渴,知識廣博,只是後來身患疾病,經常請醫生治療,花費了很多家財,於是,他便立志從醫。

孫思邈少年好讀,天資聰明,7歲的時候,就認識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據《舊唐書》載,西魏大臣獨孤信對孫思邈十分器重,稱其爲“聖童”。18歲時立志究醫,“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到了20歲,就能侃侃而談老子、莊子的學說,精通道家典籍,被人稱爲“聖童”,開始爲鄉鄰治病。

孫思邈:唐代醫藥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爲“藥王”

孫思邈不僅精於內科,而且擅長婦科、兒科、外科、五官科。在中醫學上首次主張治療婦女兒童疾病要單獨設科,並在著作中首先論述婦、兒醫學,聲明是“崇本之義”。他非常重視婦幼保健,著《婦人方》三卷,《少小嬰孺方》二卷,置於《千金要方》之首。在他的影響之下,後代醫學工作者普遍重視研究婦、兒科疾病的治療技術。

孫思邈非常重視預防疾病,講求預防爲先的觀點,堅持辨證施治的方法,認爲人若善攝生,當可免於病。只要“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體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並提出“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強調“每日必須調氣、補瀉、按摩、導引爲佳,勿以康健便爲常然。”他提倡講求個人衛生,重視運動保健,提出了食療、藥療、養生、養性、保健相結合的防病治病主張。

孫思邈很重視研究常見病和多發病。如山區人民由於食物中缺碘,易患甲狀腺腫大病(俗稱粗脖子),他認爲這種病是由於山中的水質不潔淨引起的,所以就用海藻等海生植物和動物的甲狀腺來治療,具有較好的效果。他對腳氣病作了詳細的研究,首先提出用谷白皮煮粥常服可以預防,所選擇的治療腳氣病的藥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效果很好。

在長期的實踐中,孫思邈還總結出治療痢疾、絛蟲、夜盲等病症的特效藥方。在太白山中居住時,孫思邈親自採集藥材,研究藥物性能。他認爲適時採藥極爲重要,早則藥勢未成,晚則藥勢已竭,依據豐富的藥學經驗,確定出233種中藥材適當採集的時節。

孫思邈對針灸術也頗有研究,著有《明堂鍼灸圖》,以鍼灸術作爲藥物的輔助療法。他認爲“良醫之道,必先診脈處方,次即鍼灸,內外相扶,病必當愈。”積極主張對疾病實行綜合治療。

孫思邈:唐代醫藥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爲“藥王” 第2張

在研究醫學的過程中,孫思邈把硫磺、硝石、木炭混合製成粉,用來發火煉丹,這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的關於火藥的配方。他在所著《丹經內伏硫黃法》一文中,記述了伏火硫黃法的製作方法。

孫思邈還對良醫的診病方法做了總結:“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膽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氣質;“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邊落足一樣時時小心謹慎;“智圓”是指遇事圓活機變,不得拘泥,須有制敵機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貪名、不奪利,心中自有坦蕩天地。”

在臨牀實踐中,孫思邈總結出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如“阿是穴”和“以痛爲腧”的取穴法,用動物的肝臟治療夜盲症,用羊的甲狀腺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用牛乳、豆類、穀皮等防治腳氣病;對於孕婦,提出住處要清潔安靜,心情要保持舒暢,臨產時不要緊張;對於嬰兒,提出餵奶要定時定量,平時要多見風日,衣服不可穿得過多等等。這些主張,時至今日仍有現實意義。

孫思邈對古典醫學有深刻的研究,對民間驗方十分重視,一生致力於醫學臨牀研究,對內、外、婦、兒、五官、鍼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項成果開創了中國醫藥學史上的先河,特別是論述醫德思想、倡導婦科、兒科、鍼灸穴位等都是前人未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