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神話故事 > 鯀治水爲何有罪?屈子都爲之鳴不平

鯀治水爲何有罪?屈子都爲之鳴不平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極爲經典的悲劇式英雄:普羅米修斯,他從天庭盜取火種,歸還於人類,從而惹怒衆神之王宙斯,被其囚禁於高加索山的懸崖之上,每日承受被鷹啄食的痛苦!

鯀治水爲何有罪?屈子都爲之鳴不平

實際上,當我們在興致勃勃談論希臘悲劇的時候,往往會忘記人性的光輝背後,必然籠罩着命運的巨大陰影。因爲這終究不是一場對等的角力或抗爭,在天平的兩端,一方勝利者之筆,一個是失敗者的嘆息。

在古老的中國神話中,也存在這麼一個悲劇式人物,而圍繞着其人,歷史記載則譭譽參半。他的名字叫做鯀(gun)!他的治水方法明明與大禹一樣,爲何會因此被天帝斬殺?

我是陽Sir,深耕考古,也曾流觀山海圖

“鴟龜曳銜,鯀何聽焉? 順欲成功,帝何刑焉? ”——屈原《天問》

貓頭鷹和烏龜,爲鯀獻策去盜“息壤”,鯀當時爲什麼要聽呢?而在他快要接近成功了,帝堯又爲什麼施刑與他?“這是來自屈原的追問與思索,當然這個問題並不容易回答,表面籠罩着很多謎團需要一一剝離。

(一)是功還是過

對於這個傳說人物,我們首先看到的是,有的典籍中對他極盡醜化之能事,而罪狀首先是防壅百川而治水無功。如《國語·周語》中雲:

“古之長民者,不墮山,不崇藪,不防川,不竇澤......其在有虞,有崇伯鯀,播其淫心,稱遂共工之過,堯用殛之羽山。”

另外,《尚書·洪範》中也說:

“鯀湮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範玖疇,彝倫攸斁(dù)。鯀則殛死,禹乃嗣興。”

可見,這些記載中都反覆強調說他治水違反水性,墮高壅卑,以至於功用而弗成,最終被天帝殛死。更有甚者,將鯀附會爲聖人之不才子,稱之爲四凶之一的“檮杌”:

“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很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左傳·文公十八年》

根據此說,鯀的罪惡就不僅侷限於治水不成,而是一個冥頑不靈、十惡不赦的傢伙了!

但是,硬幣的另一面卻極讚揚,對其冤屈鳴不平,比如我們前文提及的屈原,而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在《山海經·海內經》中,對於鯀的所作所爲,顯然是以一種英雄史詩讚歌:

“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yīn)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經海內經》

在洪水滔天的危難關頭,鯀就和爲人類竊取火種的普羅米修斯一樣,從天帝那裏盜來了息壤,解決了水患,但因爲違抗帝命,便被祝融殺死於羽山。而鯀雖身死其子禹卻繼承父志,終於布土以定九州!

(二)洪水怎麼治

奇怪之處就在於,對於這同一個歷史人物,爲何會產生兩種截然相反的傳說?很多人認爲鯀和禹這對父子,是在治水方面失敗和成功的兩個不同的典型,而其結果的不同在於其治水的方式有很大差異:鯀治水以“湮”,禹治水以“導”,事實果真如此嗎?否

第一,鯀和禹治水方法相同,都是用“湮”和“填”

鯀治水爲何有罪?屈子都爲之鳴不平 第2張

“禹湮洪水,殺相鯀,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爲池。羣帝因是以爲臺。”——《山海經·大荒北經》

這裏的“禹湮之”的“湮”就是塞的意思,也就是填。另外《淮南子·地形訓》中也說:“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爲名山。”可見,“湮”和“填”都是一個方法。

俗話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的確是古代人民防治水患的正確方法,至於鑿龍門、疏九河等方法,在古代的科學技術條件下操作起來難度幾乎不可能!

第二,鯀和禹治理水患均成功了,都是英雄。

鯀治水爲何有罪?屈子都爲之鳴不平 第3張

實際上,在早期的傳說中,鯀治水和禹一樣,都取得了一定的功效,所以很多典籍提到治水之功的時候,也總是鯀禹並提:

“鯀禹是始布土,均定九州”——《山海經·海內經》

然後,在《國語·吳語》中也是將治水歸於“鯀禹之功”:

“今王既變鯀禹之功,而高高下下,以罷民於姑蘇”

也就是說在這些記載中,無一例外地將鯀禹並列,肯定鯀禹都是治水的英雄,那麼,爲什麼後來會出現“揚禹抑鯀”的說法,而且形成另外對鯀傳說的巨大分歧,原因可能就在於激烈而尖銳的部族鬥爭!

(三)鬥爭的失敗者

“堯以天下讓舜,鯀爲諸侯,怒於堯曰:‘得天之道者爲帝,得地之道者爲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爲三公’”

這裏鯀所說的地之道,就是指自己已經平定了水患,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地位,這是第一個原因;此外在《韓非子·外儲說右上》中提到了第二個原因,似乎與鯀反對堯的禪讓制有關,鯀極有可能支持帝子丹朱搞世襲制,以破壞部族聯盟酋長的選舉制。

“堯欲傳天下於舜,鯀諫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傳之匹夫乎”,堯不聽,舉兵而誅殺鯀於羽山之郊。共工又諫曰:“孰以天下而傳之於匹夫乎?”堯不聽,又舉兵而誅共工於幽州之都。於是天下莫敢言無傳天下於舜。”

那麼,當時只有鯀一人反對帝堯的禪讓制嗎?自然不是,另外一人也赫赫有名,就是共工!這段話傳遞出兩個信息:第一鯀和共工都是被堯“舉兵”誅殺的,說明他們自身部族很有勢力;第二,共工與鯀對於禪讓的觀點一致,甚至勸諫的話也是一樣的,說明兩者處於同一陣營,兩人站在一邊共同反對帝堯。

所以,鯀禹治水之事褒貶不同,背後的深層原因正在於勝利者對於失敗者的再次書寫!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