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李賀的《勉愛行二首送小季之廬山》表達了什麼感情?

李賀的《勉愛行二首送小季之廬山》表達了什麼感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賀的《勉愛行二首送小季之廬山》表達了什麼感情?本站小編覺得,這首詩反映了作者與其弟離別的悲傷以及兄弟之間真切的情誼,同時也反映了中唐時期農村經濟的凋敝。

勉愛行二首送小季之廬山

洛郊無俎豆,弊廄慚老馬。

小雁過爐峯,影落楚水下。

長船倚雲泊,石鏡秋涼夜。

豈解有鄉情,弄月聊嗚啞。

別柳當馬頭,官槐如兔目。

欲將千里別,持我易鬥粟。

南雲北雲空脈斷,靈臺經絡懸春線。

青軒樹轉月滿牀,下國飢兒夢中見。

維爾之昆二十餘,年來持鏡頗有須。

辭家三載今如此,索米王門一事無。

荒溝古水光如刀,庭南拱柳生蠐螬。

江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號號。

李賀的《勉愛行二首送小季之廬山》表達了什麼感情?

翻譯

在洛陽郊外送別小弟,卻沒有俎豆陳列,慚愧啊,乘着瘦骨嶙峋的老馬。

當小弟經過廬山的香爐峯時,你孤單的身影,將會落到鄱陽湖水面之下。

你一路前行,長船倚雲而停泊在石鏡峯,在秋涼之夜四顧悽迷,倍感孤寂。

你值此情境,怎麼可能不引起思鄉的情緒,而又無處傾訴,只能對月悲啼。

小弟上馬將遠行,送別在柳下,官街上的槐葉才如兔眼兒大。

想的是借千里送別去謀生,換取升斗之糧餬口養家。

彼此像南北流走互不相見的浮雲,心頭和全身卻像掛着線兒相牽引。

茅屋前樹影轉動,月光滿牀難入睡,爲小弟擔憂,夢見江西饑民亂紛紛。

你長兄我今年已經二十歲掛零,近來持鏡自照,只見臉上鬍鬚生。

離家三年仍是這般清苦貧窮,謀職於京都,到頭來一事無成。

村邊荒溝裏積着死水,寒光如刀,庭院南頭那棵老柳已生出蛀蟲。

遠在江邊異鄉的小弟真叫人憐念,郊野晚風悲鳴,更增加牽掛之情。

賞析

李賀的《勉愛行二首送小季之廬山》表達了什麼感情? 第2張

第一首敘離別之感受。首二句極寫自己之貧困與狼狽,在洛陽郊外作別,無俎豆陳列以相送,所乘之馬既瘦又老,自感慚愧。後六句遙想小弟離別後的情景。先想象小弟過香爐峯時,身影落在鄱陽湖裏,懷念小弟之情,蘊含在景物描寫之中。其次想象小弟泊舟石鏡峯的景況和心緒,長船倚雲而停泊,四顧悽迷,又當石鏡秋涼之夜,倍感孤寂。小弟值此情境,豈能不動鄉情。無處傾訴,只能對月悲啼。

第二首言兄弟之情。此詩平仄交叉用韻,分成四段,結構齊整,層次井然。首四句寫“別”,送別處的柳枝,擋住馬頭,道邊的官槐發芽如兔目,此時此地將作千里之別,猶弟持此以易鬥粟,也就是《左傳》所謂“餬口四方”的意思。兄長無力維持家庭生計,弟弟年幼而遠行謀生,真可悲傷,所以措辭很沉痛。次四句寫“母心”,敘說老母思念、牽掛二子。二子一南一北,離家遠行,故曰“脈斷”。老母心裏像懸掛着春線,牽掛兩地。老母居室的樹影,隨月光轉移,夢裏見到江西的小兒。再次四句寫“我”,兄長已經二十多歲,頗有髭鬚,辭家三年到京城任職,“索米王門”,卻辭官而歸,事業無成。最後四句寫“憶”,承上文而來,既然一事無成,所以家庭冷落,荒溝積水,水光如刀,庭前老柳,已被蛀空。詩思又由眼前景轉向遠方“江干”,遙憶“江干幼客”小弟,年幼獨自外出,令人憂慮掛念。這時忽然聽到野外呼呼的風聲,如人悲號,更令人感到無限悲傷。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