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初出金門尋王侍御不遇詠壁上鸚鵡》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初出金門尋王侍御不遇詠壁上鸚鵡》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初出金門尋王侍御不遇詠壁上鸚鵡

李白 〔唐代〕

落羽辭金殿,孤鳴吒繡衣。

能言終見棄,還向隴西飛。

譯文

《初出金門尋王侍御不遇詠壁上鸚鵡》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落羽的鳳凰不如雞,離開了金鑾殿,只好扇動錦衣孤寂哀鳴。

槍打出頭鳥,誰叫你那麼喜歡提意見?那麼會說話?那麼會作詩?讓笨嘴鳥兒妒忌,現如今只好飛回隴西的故林了。

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李白被變相地放逐出京,也就是他自己所說的“勃賜歸山”。這首詩就作於他離開長安之前,即“初出金門”時,去尋訪王侍御史,不遇,看到他壁上鹼的鸚鵡,便借詠畫,抒寫自己遭受讒言,而被迫離開京城的苦悶和怨憤心情。

賞析

《初出金門尋王侍御不遇詠壁上鸚鵡》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第2張

四旬詩既是詠畫中鸚鵡,又是寫詩人自己。前兩句說,鸚鵡羽毛脫落,離開了金殿,獨自依託在侍御家的牆壁上哀鳴,實際上是在寫自己遭受挫折,從翰林院失意歸來,形單影隻,前來向侍御史傾訴衷腸。後兩句說,鸚鵡能模仿人說話,終究要被遺棄,最後還得飛向隴西出生之地,實際上也是在說,冉己敢於陳述意見,終究見棄於唐明皇,只好回到自己的故鄉去了。題畫與言情,兩相齧合,取譬精巧,可見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

詩人用鸚鵡的能言喻指自己的才華,既然自己不爲朝廷所用,那就只有迴歸故里了。古時隴西盛產鸚鵡,而隴西正是李白郡望所在,因而詩人對鸚鵡有同病相憐之感。詩中以“隴西”與“金殿”對舉,其失落之感尤爲強烈。

而這隻鸚鵡不是一般的鸚鵡,是從金殿裏來的,金殿裏的鸚鵡來到此地的原因:一是敗羽,二是能言。正因爲這樣,所以只能孤鳴在野,而且嘆息自己失去了錦繡衣裝。因爲“能言”而“終見棄”,所以只能獨自飛向隴西,其實這是詩人以鸚鵡自比,寫鸚鵡的遭遇,其實就是抒發自己的情懷,自己就是那隻敗羽而多言的鸚鵡。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