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涌金亭示同遊諸君》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

《涌金亭示同遊諸君》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涌金亭示同遊諸君

元好問 〔金朝〕

太行元氣老不死,上與左界分山河。

有如巨鰲昂頭西入海,突兀已過餘坡陀。

我從汾晉來,山之面目腹背皆經過。

濟源盤谷非不佳,煙景獨覺蘇門多。

涌金亭下百泉水,海眼萬古留山阿。

觱拂濼水源,淵淪晉溪波。

雲雷涵鬼物,窟宅深蛟黿。

水妃簸弄明月璣,地藏發泄天不訶。

平湖油油碧於酒,雲錦十里翻風荷。

我來適與風雨會,世界三日漫兜羅。

山行不得山,北望空長哦!

今朝一洗衆峯出,千鬟萬髻高峨峨。

空青斷石壁,微茫散煙蘿。

山陽十月未搖落,翠蕤雲旓相蕩摩。

雲煙故爲出濃淡,魚鳥似欲留婆娑。

石間仙人跡,石爛跡不磨。

仙人去不返,六龍忽蹉跎。

江山如此不一醉,拊掌笑殺孫公和。

長安城頭烏尾訛,幷州少年夜枕戈。

舉杯爲問謝安石,蒼生今亦如卿何?

元子樂矣君其歌!

譯文

大行山偉大精神永遠不會老死,頂峯與天界劃分出疆域和山河,

就好像巨龜一樣昂頭跨入大海,又高高地翻越多少座高岡斜坡。

我從那古晉國的汾水之畔走來,巍巍太行的前後左右全都經過。

濟源縣的盤谷風景並不是不好,要論雲煙景緻還是蘇門山最多。

看這涌金亭下面的百泉水,像一隻海眼千萬年留在山窩。

它噴涌而出像是濼水的源頭,它浪花飛轉像是晉水的餘波。

它聲如雲雷像是包藏着鬼怪,它穴窟深邃像是隱藏着龍蛇。

彷彿仙女在簸弄明月般的水珠,噴發地底的蘊藏上天也不呵責。

碧油油的湖面比酒還要純淨,十餘里雲霞錦緞翻動着風荷。

我來恰好是風雨陰沉的天氣,雲霧飄飛在天地間佈滿兜羅。

在山間行走卻不見山的蹤影,眺望着北方我只能長嘆空哦。

今日忽然陰雲盡掃羣山畢現,秀麗景色像美女的頭飾閃爍。

山間的石壁割斷了萬里晴空,濛濛煙氣遮掩着崖間的藤蘿。

十月的太陽此時還沒有降落,翠葉和雲旗在風中飄蕩擦摩。

山裏的景色總是有濃又有淡,游魚飛鳥正表演着舞姿婆娑。

那山石上保留着仙人的遺蹟,縱使山石朽爛仙蹟也不滅磨。

仙人此去永也不會返回來了,天子的車駕卻在傾刻間顛簸。

江山破碎而我們不喝個大醉,孫登就會拍手譏諷嘲笑你我。

長安城上的鳥尾早已經錯亂,幷州少年隨時隨刻守着戰戈。

舉起酒杯我問一聲謝公安石,面對今日百姓你有什麼對策?

我元好問喝酒喝得多麼高興,諸位朋友,你們要盡情地唱歌。

創作背景

《涌金亭示同遊諸君》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

詩人寓居河南登封等地十八年(1216—1233)竟然沒有去過蘇門山,直到蒙古定宗貴由二年(1247)秋冬之際才得一遊。詩人遊蘇門山時,距金亡十三年時間,蒙古早已統一了北方,但是一方面蒙古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政局不穩,另一方面又對南宋連年作戰,給人民生活帶來痛苦。面對這樣的局勢,即使遊覽着蘇門山美景,詩人也不免憂國憂民,於是寫下這首詩。

賞析

從詩的開頭到“煙景獨覺蘇門多”共八句,詩人以此來的行蹤爲線索,敘述路途所歷,點出蘇門山的地理位置,百門泉的景緻之勝。詩一開始寫太行山之高,突兀而來。又把它比爲一隻巨鰲,描述了太行山由東而西的突兀峯嶺和由此而南的漸緩山勢。詩人該處是直接借巨鰲以狀山勢的突兀高聳,給人一種涌動的感覺。但從山嶺而下,山勢越來越緩,比及蘇門山,已是山之餘脈,北負太行,南臨平原了。詩人巧妙地點出了蘇門山的地理位置,言下之意,與太行正脈相比,蘇門山自然小多了。但山雖小而風景美。表面看去,詩人在平平地敘事,但中間插入“濟源盤谷非不佳”一句,便從對比中突出了蘇門山的美。

《涌金亭示同遊諸君》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 第2張

詩題雖然是“涌金亭”,但詩的重點是涌金亭下的百門泉和涌金亭周圍的蘇門山。該處,涌金亭只是一個視點。接下來,從“涌金亭下百泉水”到“雲錦十里翻風荷”十句,從不同的側面寫百泉水。首先說明百門泉在涌金亭下,點題。下一句“海眼萬古留山阿”,指出百門泉出於蘇門山麓,順手用了“萬古”一個字眼,說明其久遠,也就顯出一種蒼勁之氣。“臂沸濼水源,裔淪晉溪波”兩句寫泉水從地下涌出之象,用了兩個比喻:一個是源出今山東濟南市西南的濼水,取其“水涌若輪”(《水經注》)的比喻;一個是源出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甕山的晉水,取其“奫淪”。以此寫出了百泉涌動之速,迴旋之疾。這是眼看到的,是視覺形象。“雲雷涵鬼物,窟宅深蛟鼉”兩句是寫水波之聲,也用了兩個比喻,不同的是,前者用具體的實物,後者用莫須有的靈怪,是詩人的想像。無數的泉眼涌出的泉水,先分流、後匯合,石激浪涌,又在山谷之中,回聲互撞,其聲響恰似“飛湍瀑流爭喧您,琳崖轉石萬壑雷”。詩人置身於雲雷似的水聲之中,感到奇妙無比,以爲是水中的鬼怪,深淵中的蛟龍,發出的陣陣吟嘯。這是耳聽到的,是聽覺形象。“水妃簸弄明月璣,地藏發泄天不訶”兩句,寫水花和水珠,也用比喻。詩人觀賞着泉水奔流激起的奇妙的水花和飛濺起的透明的水珠,又聯想到水中的女神把地下寶庫中的明月珠簸弄出來了。如此想像是很奇特的,當然也只能用如此奇特的想像去描繪如此奇特的泉水。“平湖油油碧於酒,雲錦十里翻風荷”兩句擴展開來,寫泉水彙集之處的水池和荷花。百門泉水彙集成一個大池,詩人稱其爲“平湖”,水平如鏡,水深澄碧,比酒還要綠,還要清冽。池水中的荷花隨風翻動,像十里雲錦一樣美麗。如此,由泉源、水聲、水花、水珠、平湖、風荷,組合而成的百門泉景象,真是美不勝收,奇不可言。

從“我來適與風雨會”到“六龍忽蹉跎”,十六句,從各個角度寫蘇門山。寫山卻有周折,從“山行不得山”寫起,這是因爲詩人翻越太行來到蘇門山時,正好趕上秋雨連綿,像木棉(兜羅就是木棉樹)一樣的白色的雲霧把整個世界籠罩起來,整整三天詩人只好向着北方徒喚奈何。正因爲遇到了這樣的壞天氣,不僅視線不開闊,而且也使人抑鬱,所以一旦雲霽天開,整個世界又突然以明朗的姿態出現在詩人眼前,那舒暢、愉悅真是難以言說,詩情頓然高漲起來:“今朝一掃衆峯出,千鬟萬髻高峩峩”,把蘇門山從雲遮霧罩中突現出來,那一座一座的山峯就像婦女頭上高聳的鬟髻一樣,千姿百態,任其欣賞。這是一種概括的描寫。下面就進行細緻刻畫:首先是“空青斷石壁,微茫散煙蘿”,給人一種“朦朧”的美感。其次是山上的樹木,雖是十月天氣,時序已入初冬,可生長在山南向陽坡上的樹木還沒有落葉,像翠綠的旌旗,與浮游的雲團互相摩擦。再次是天空的雲朵、山間的飛鳥、泉中的游魚都竭盡變化、飛鳴、翔躍的姿態,好像懂得人意,在挽留詩人,實則是詩人與大自然融合爲一,是“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是在“與造物者遊”了。接下來寫山中的神仙傳說,是虛境實寫,因爲這種仙蹟所在名勝之地差不多都有,是道教文化深入滲透的一種表現,而且非常古老,即使石頭已經風化碎裂,其跡仍然存在。最後,用“仙人去不返、六龍忽蹉跎”結束山的描寫。這裏是包含着某種感慨的,是人事滄桑,家國興亡,在詩人心靈上刻下的印痕的流露。

結末七句,抒發感慨。“江山如此不一醉,拊掌笑煞孫公和”兩句過渡承上啓下:江山是如此嬌美,使人歎賞得如癡如醉。詩人順手拈來,作爲現成的應景典故,說他面對大好河山要痛飲一番了,不然就會貽笑大方之家了。但是詩人不能真的舒暢到一醉方休。其實這只是行文的一個波瀾,是爲詩意的轉折鋪墊。緊接着詩就轉到對現實時局的感慨上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轉彎,詩人立即想到了“長安城頭烏尾訛,幷州少年夜枕戈”的現實狀況。該兩句寫出了時局不安定,戰亂不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接着寫了兩句:“舉杯爲問謝安石,蒼生今亦如卿何?”詩人用這一典故,是說在政局不穩、社會動盪的事態面前,即使才能如謝安,又能怎麼樣呢,連謝安都回天無力,那作爲一個文士的作者自己也只好“元子樂矣君其歌”了。元好問引用這樣一個典故,也說明了他在人蒙古後不仕的原因。金亡後詩人隱退田園,築野史亭,以編金史自任。今天又遊於百門泉,陶醉在雲山林泉之中,與同遊諸君吟詩作歌,自取其樂了。放浪山水間的行爲,正隱含着對時局的不滿之情。在看似曠達的言詞間,寄寓着詩人對時局的深深關慮。

該詩奇氣橫溢。詩人馳騁想像,驅使神話,大膽誇張,從多方面描繪了奇水異景,創造了雄偉壯麗,美奐美崙的藝術境界。詩人在描繪山水時,把自己熱烈的感情傾注其中,再加上長短不一的句式和色彩瑰麗的語言,十分強烈地體現出了詩人熱情奔放的個性,開闊坦蕩的襟懷,充溢着豪放邁往之氣。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