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夜遊宮·記夢寄師伯渾》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夜遊宮·記夢寄師伯渾》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夜遊宮·記夢寄師伯渾

陸游 〔宋代〕

雪曉清笳亂起。夢遊處、不知何地。鐵騎無聲望似水。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裏。漏聲斷、月斜窗紙。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譯文

《夜遊宮·記夢寄師伯渾》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下過雪的清晨,有清幽笳聲響起,夢中所遊之地,不知道是什麼地方。鐵騎無聲,望過去如水流淌一般綿延不絕。我猜想這樣的關河,應該在雁門關西邊,青海的邊際。

在寒燈照射下睡醒時,更漏聲已經滴斷了,月光斜斜透過窗紙。我自許可在萬里之外的戰場封侯,但有誰能知道呢?我鬢髮雖殘敗灰白,可我(在戰場殺敵立功報效祖國的)心卻並未死去!

譯文

恍惚雪天的早晨,清亮的角聲此起彼落迴應。夢裏我不知來到哪裏,竟有這邊關風情。驃勇的戰馬寂寂無聲,看着像急流滾滾向前挺進。呵!不由我聯想起那雄關大河的邊地情景,想起金人佔領着的雁門,還有那遙遙的青海邊境!

醒來在寒燈晃動的殘夜裏睜開眼睛,漏聲停,曉月斜映着窗紙天色將明。萬里外封王拜侯我還有自信。但現在誰能理解我的衷情?時間雖然無情地摧落了我的雙鬢,但決不會死去我那報國的雄心!

賞析

《夜遊宮·記夢寄師伯渾》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第2張

上片寫的是夢境。一開頭就渲染了一幅有聲有色的邊塞風光畫面:雪、笳、鐵騎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聲亂起和如水奔瀉的動態中寫,有力地把讀者吸引到作者的詞境裏來。讓讀者一下子把聯想融於作者的描繪之中。中間突出一句點明這是夢遊所在。先說是迷離惝恍的夢,不知道這是什麼地方;然後才又進一步引出聯想——是在夢中的聯想;這樣的關河,必然是雁門、青海一帶了。這裏,是單舉兩個地方以代表廣闊的西北領土。但是,這樣蒼莽雄偉的關河當時落在誰的手裏呢?那就不忍說了。那作者爲何有這樣的“夢遊”呢?只因王師還未北定中原,收復故土。這壓着作者的心病,遲遲未能解除。作者深厚的愛國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個字中,給人以非恢復河山不可的激勵,從而過渡到下片。

下片寫夢醒後的感想。首先描寫了冷清孤寂的環境:漏盡更殘,寒燈一點,西沉斜照的月色映在窗前。這樣的環境,既和清笳亂起、鐵騎似水的夢境相對照,又和作者從戎報國、封侯萬里的雄心相映襯,使得全詞增添了抑揚起伏的情致。夢境中軍旅戎馬生涯逼真,而現實中理想抱負卻是一場幻夢。夢境何等的雄拔,現實卻是何等的淒涼。夢內夢外的這種反差和錯位,令人頓生英雄陌路之慨。虛實對比,形成巨大反差,凸現了詞人的失落情懷。“有誰知”三字,照應“寄師伯渾”的題目,婉轉地表示了把對方視爲知己摯友的意思。篇末直抒感慨,身雖老而雄心仍在,於蒼涼悲憤之中更見豪壯之氣,從而振起全篇,激揚着高亢的情調。

人老而心不死,自己雖然離開南鄭前線回到後方,可是始終不忘要繼續參加抗金事業。“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復故土。如此愛國熱情,是多麼偉大!夢境和實感,上下片呵成一氣,有機地融爲一體,使五十七字中的筆調,具有壯闊的境界和教育人們爲國獻身的思想內涵。

創作背景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冬,陸游懷着強烈的失落感,離開南鄭前線,永遠告別了“鐵衣臥枕戈,睡覺身滿霜”的戰鬥生活,到後方成都去就任閒職,心中充滿了報國無門的悲憤。他調離南鄭後,一直對前線的戎馬生活念念不忘.此詞約作於此後這一時期的成都。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