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杜甫於上元二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兩次,遂作《後遊》

杜甫於上元二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兩次,遂作《後遊》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2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爲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爲“老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杜甫的《後遊》,一起來看看吧!

杜甫於上元二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兩次,遂作《後遊》

【內容】:

寺憶曾遊處,橋憐再渡時。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

客愁全爲減,舍此復何之?

【賞析】:

杜甫於上元二年(761)春曾一度到新津,寫了《遊修覺寺》,第二次即寫了這首《後遊》。

此詩前四句迴應往日之遊而寫今日之遊,後四句寫觀景減愁之感。全篇景象鮮明,理趣盎然。

“寺憶曾遊處,橋憐再渡時。”寺和橋都是曾遊之地,再遊時對橋和寺都更生愛憐之情。兩句採取倒裝句式,將賓詞的“寺”和“橋”提到動詞謂語“憶”與“憐”前,突出遊覽的處所,將對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盤托出,點出後遊在感情上的深進。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自從上次遊覽之後,美好的江山好象也在那兒“憶”着我,“等待”着我的再遊;花也綻笑臉,柳也扭柔腰,無私地奉獻着自己的一切,歡迎我再度登臨。頭兩句從寫詩人對“寺”、“橋”有情,這兩句轉入寫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對詩人有情,真可謂人有意,物有情。細味這兩句詩,是很有含蘊的,它透露了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無私的,而人世間卻是無情的、偏私的。正如清人薛雪說“花柳自無私”,“下一‘自’字,便覺其寄身離亂感時傷事之情,掬出紙上”(《一瓢詩話》)。

杜甫於上元二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兩次,遂作《後遊》 第2張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在概敘了江山花柳之情後,又具體描繪晨景和晚景兩幅畫面,清早薄如輕紗的晨曦,滋潤着大地,原野象浸透了酥油;傍晚滯留大地的餘暉,遲遲不退,沙地閃閃發光。這兩句表明了時間推移,詩人從早到暮在此,可見流連之久,又從側面說明了景色之美。“潤字從薄字看出,暄字從遲字看出,寫景極細。”(《杜詩鏡詮》引張上若評)

“客愁全爲減,舍此復何之?”全詩以感慨作結。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悶完全減消了,除了這兒還要往哪兒去呢?表面看來好象仍是讚美這兒風景絕佳,其實,這正是詩人心中有愁難解,強作豁達之語。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間,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艱,滿腔愁憤,無由排解,只好終日徜徉於山水之間,所以減愁兩字是以喜寫悲,益增其哀。

這首詩寫得表面豁達,實則沉鬱,只是以頓挫委曲之態出之。正因爲如此,感人更深。詩採用散文句式,而極爲平順自然。這一種創新,對後世尤其是宋代詩人的影響頗大。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