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唐代李百藥所作的《詠蟬》,是對自我期盼的嘲諷之語

唐代李百藥所作的《詠蟬》,是對自我期盼的嘲諷之語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代李百藥所作的《詠蟬》,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唐時有“詠蟬三絕”,指的是虞世南的《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駱賓王的《在獄詠蟬》:“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李商隱的《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都是唐代託詠蟬以寄情的名家之作。

唐代李百藥所作的《詠蟬》,是對自我期盼的嘲諷之語

除了以上三位的驚豔表現,以前以後,其實都有不少詩人也都借蟬來傳遞自己的內在情感,或多或少,高明低下不論,各自都有自己的種種訴求。“羣嘶玉樹裏,回噪金門側。長風送晚聲,清露供朝食”(隋·盧思道《聽鳴蟬篇》);“高情臨爽風,急響送秋風。獨有危冠意,還持衰鬢同”(盧照鄰《含風蟬》);“露滌清音遠,風吹數葉齊。聲聲似相接,各在一枝棲”(薛濤《蟬》);“天地工夫一不遺,與君聲調借君緌。風棲露飽今如此,應忘當年滓濁時”(羅隱《蟬》)……實在是有太多詠蟬的詩歌,就不在此一一羅列。如果有興趣的,大可自己去搜索一番。

唐朝史學家李百藥,也寫過一首詠蟬詩,比起其他的詩人而言,畢竟他擅長的是修史,詩歌對於他來說位於第二重要。但不能就此否認他寫詩不在行,事實上他的五言古詩寫的極好,史稱“藻思沉鬱,尤長於五言詩,雖樵童牧豎,並皆吟諷。”今《全唐詩》卷四三存其一卷,大家可以睹其詩風,自味其美。

《詠蟬》

[唐]李百藥

清心自飲露,

哀響乍吟風。

未上華冠側,

先驚翳葉中。

唐代李百藥所作的《詠蟬》,是對自我期盼的嘲諷之語 第2張

雖然都是借詠蟬以寄託感情,但是考量各家卻有其側重之處。如果說虞世南的是清華人語,駱賓王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是牢騷人語,那麼李百藥的便是對自我期盼的嘲諷之語。

古代人們以爲蟬是靠飲露水成長起來的,這實在算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在美好的傳說背後,往往是比較殘酷的真實。或許,古人未嘗沒有人不知曉,卻揣着明白裝糊塗吧。於是,餐飲露水的蟬成了高潔的代名詞。“清心自飲露”,心若流雲自清閒,彷彿要脫離塵世粘染,靠飲露水而生存,不食人間煙火。一個“自飲”吐露了詩人內心的嚮往,要做一個超拔脫俗之人,像蟬那樣不染紅塵,不與俗人同流合污,自得其樂。

生活的安穩,是因爲有許多人在負重前行;歲月的靜好,是因爲有許多人在櫛風沐雨。不許有些微的偏差,因爲人生的道路上來不及讓你回頭。只有當你真正意識到時光的兇惡,你纔會明白過來,你所有的好都來自於他人默默地勞作和奉獻。實際上,自然界裏的生物在這一個危機意識上,永遠要比人類醒悟得早很多。正因如此,不管蟬怎樣閒散的生活着,但它從未忽視過防範。“哀響乍吟風”,深秋來臨,命運的風暴開始肆虐,生命即將落下帷幕。此時此刻的蟬沒有逃避,而是昂首呼吸着死亡的恐怖氣息,倔強地吟唱着最後的輓歌,爲弱小的自己,爲博大的生命。

唐代李百藥所作的《詠蟬》,是對自我期盼的嘲諷之語 第3張

無論如何堅強,內心終究還是難免脆弱,偶爾流露出來的遺憾,卻讓生命體現更加多姿多彩。畢竟,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界上根本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存在。無情的大道在諸多苛刻之中,仍然會留下相應的一線生機,把握則生,放棄則亡。生死一念,彈指瞬間,命運從此會走向兩個不同的方向。唯有具備堅韌意志者,纔有可能脫穎而出,獲得那不可輕易相取的機遇。有多少人終歸一生浪擲,光陰虛度,總是與機運擦肩而過。

反覆嗟吁,幾番回味,詩人方纔明白箇中道理,於是便借蟬而引發喟嘆。“未上華冠側,先驚翳葉中”,終其一生,還是與機遇錯過,沒有能夠爬上華冠兩側,成爲裝飾官帽的物品。現在只有甘願認命,逃匿開命運風暴地侵襲,驚惶失措地躲避在樹葉叢中,等待死神無情的判決。在《南史·朱異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異除中書郎,時秋日始拜,有飛蟬正集異武冠上,時鹹謂:蟬,珥之兆。”原來,古代大臣所戴官帽兩側,往往用貂尾和蟬紋作裝飾,所以朱異夢見蟬落其冠被人認爲要升官的跡象。

回看本詩,全篇似乎都是對蟬的各種細膩描繪,用生動形象的擬人手法,讓蟬自言自語,甚至連內心的遺憾都被清清楚楚地給表現出來了。然而仔細地回味,便恍然大悟過來,這一切都不過是一種流露於表面的現象。詩人真正要體現的仍然是自我的情感,那種自嘲意味非常明顯,對自己沒有能夠飛黃騰達的命運感慨不已。所以此處對蟬的全部逼真刻畫,其實全部是詩人的一次失意的自白罷了。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