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古文觀止·宋人及楚人平》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情感?

《古文觀止·宋人及楚人平》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情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戰爭頻繁,那麼寫於這個時期的《古文觀止·宋人及楚人平》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情感?本文反映了諸侯國某些大夫的厭戰情緒,以及他們對人民悲慘遭遇的同情,從一個側面揭示了儒家所說的“春秋無義戰”的戰爭性質。通篇全用對話口氣,重複之中又有變化,頗爲傳神。

【原文】

外平不書,此何以書?大其平乎己也[57]。何大其平乎己?莊王圍宋,軍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於是使司馬子反乘堙而窺宋城[58]。宋華元亦乘堙而出見之。司馬子反曰:“子之國何如?”華元曰:“憊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59]。”

【註釋】

[57]大:重,看重。此處引申爲讚揚。

[58]司馬:官名,掌管兵事。乘堙:登上土堆。堙,築土爲山,用以瞭望。

[59]析:劈開。

【譯文】

《古文觀止·宋人及楚人平》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情感?

魯國以外的諸侯國停戰講和,《春秋》都不記載,這次楚、宋兩國講和之事爲何又要記載呢?這是讚揚華元和司馬子反兩國大夫的自作主張。爲什麼要讚揚他們的自作主張呢?楚莊王率兵圍攻宋國,而楚軍只剩下七天的口糧!如果吃完軍糧還不能取勝,楚軍便撤兵回國。於是,楚莊王派司馬子反登上山去窺探宋國的動靜。恰巧宋國的華元也登上山並出來會見子反。子反說:“你們國家的情況怎麼樣?”華元說:“已經疲憊不堪了啊!”子反又問:“疲憊到什麼程度了呢?”華元說:“百姓們交換孩子將他們殺死吃掉,劈開屍骨燒火做飯。”

【原文】

司馬子反曰:“嘻!甚矣,憊!雖然,吾聞之也,圍者柑馬而秣之[60],使肥者應客。是何子之情也?”華元曰:“吾聞之:君子見人之厄則矜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吾見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於子也。”司馬子反曰:“諾,勉之矣[61]!吾軍亦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揖而去之。

【註釋】

[60]柑:同“鉗”。秣:餵馬。

[61]勉:努力的意思。

【譯文】

子反說:“哎呀!真嚴重,疲憊到這種程度!儘管這樣,但我之前有所耳聞,被圍困的軍隊總是讓馬兒銜着木棍,不讓馬兒吃飽,還用肥馬接待客人。而您爲什麼對我吐露真情呢?”華元說:“我聽說君子看到他人受苦就會心生憐憫,小人看見他人受苦就會幸災樂禍。我看您是位君子,所以把實情告訴了您。”司馬子反說:“嗯,努力防守吧!我們軍中也只有七天的軍糧,如果吃完軍糧還不能取勝,我們就打算回國了。”說罷,拱了拱手就離開了。

【原文】

反於莊王。莊王曰:“何如?”司馬子反曰:“憊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莊王曰:“嘻!甚矣,憊!雖然,吾今取此,然後而歸爾。”司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軍有七日之糧爾。”莊王怒曰:“吾使子往視之,子曷爲告之?”司馬子反曰:“以區區之宋[62],猶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無乎?是以告之也。”

《古文觀止·宋人及楚人平》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情感? 第2張

【註釋】

[62]區區:形容很小。

【譯文】

司馬子反回到楚莊王那裏。莊王說:“情況如何?”司馬子反說:“已經疲憊不堪了啊!莊王問:“怎麼個疲憊法?”回答:“百姓們交換孩子將他們殺死吃掉,劈開屍骨燒火做飯。”莊王說:“哎呀!真嚴重,疲憊到這種程度!但我還是要攻下宋國再回去。”司馬子反說:“恐怕不行,我已告訴他們,我軍也只有七天的口糧了。”莊王大怒:“我讓你前去探聽情況,你怎麼倒向對方泄露我們的軍機?”司馬子反說:“就憑小小的宋國,尚且有不肯騙人的大臣,難道堂堂楚國就沒有嗎?所以我向他們說了實情。”

【原文】

莊王曰:“諾,舍而止。雖然,吾猶取此,然後歸爾。”司馬子反曰:“然則君請處於此,臣請歸爾。”莊王曰:“子去我而歸,吾孰與處於此?吾亦從子而歸爾。”引師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夫也。其稱“人”何?貶。曷爲貶?平者在下也。

【譯文】

莊王說:“嗯,那就築好營房然後住下,雖然軍情暴露了,但我還是要攻下宋國再回去。”司馬子反說:“既然如此,那您就住下好啦,但請允許我回去。”莊王說:“你丟下我獨自回去,我和誰住在這兒呢?我和你一同回去算了。”於是莊王帶領全軍退出宋國。因此君子就讚揚兩國大夫自作主張講和。這兩個人都是大夫,爲什麼《春秋》又只稱之爲“人”呢?這其中含有貶低意味。爲何要貶低他們呢?因爲私下講和的人都是臣子。

【評析】

全文開頭和結尾部分都插入了作者的議論,這是典型的《公羊傳》註解《春秋》的特有方式。開頭寫“外平不書,此何以書?大其平乎己也”,褒揚華元和子反兩位大夫以誠相待,主動講和,減輕了宋、楚兩國的戰禍;結尾又以“曷爲貶?平者在下也”,批判兩人超越君權自作主張,揹着國君講和。此例一開,君權就危險了。

正文敘述了華元和司馬子反議和的全部過程。莊王派子反去打探宋國現在的情形如何,恰巧華元“亦乘堙而出見之”,一個由外向裏打探宋國的虛實,一個由內向外窺探楚國的動靜。在這種情況下不期而遇,本是件尷尬甚至可能發生衝突的事情,但華元卻一一以實情作答,但聰明的子反卻不敢輕信,而華元關於君子與小人的一番論述,徹底打消了司馬子反心中的疑惑,也把自己國家的軍情告知了華元。接着是司馬子反回去之後與楚莊王的一段對話,莊王勃然大怒,情節又掀波瀾。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