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表達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

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表達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想知道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表達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嗎?這首詞寫洞庭秋色,同時將詞人自身冰雪一般的忠肝義膽和表裏澄澈的湖光月色表現了出來,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鑑賞。

念奴嬌·過洞庭

洞庭青草①,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鑑瓊田三萬頃②,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③,表裏俱澄澈④。悠然心會⑤,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⑥,孤光自照⑦,肝膽皆冰雪⑧。短髮蕭騷襟袖冷⑨,穩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⑩,細斟北斗,萬象爲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註釋

①青草:青草湖,與洞庭湖相通,總稱爲洞庭湖。

②玉鑑瓊田:形容湖水瑩澈,在月光下如同鏡面和玉石一樣。

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表達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

③明河共影:明河即銀河。此句是說天上的銀河與水中的銀河彼此輝映。

④表裏:內外、上下。

⑤悠然心會:在心中油然地得到一種領悟。

⑥嶺表經年:在嶺南度過了一年。嶺表,嶺外,廣西在五嶺南面,故云。

⑦孤光自照:孤月獨照。

⑧肝膽皆冰雪:形容自己光明磊落,心懷坦蕩。

⑨蕭騷:一作“蕭疏”,指頭髮減少了。

⑩盡挹西江:把長江的水當作酒來喝。西江,長江來自西邊,故稱西江。

11、細斟北斗:把北斗星當作舀酒勺子。

12、萬象:這裏指天上的星辰。

賞析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這幾句總寫洞庭印象,表現秋高氣爽的景色。“風色”一詞很有特點。風是沒有顏色的,但是詩詞當中將“風色”連用,早已有之,並非始於張孝祥,李白的《廬山謠》就說:“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形容萬里黃雲滾動,似乎連風都爲之變色了。張孝祥詞的“更無一點風色”則是形容洞庭湖上萬裏無雲、水波不興的景象。“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在三萬頃的湖面上,安置着我的一葉扁舟,這個“著”字,很有意味。同樣是極大與極小的對照,杜甫說:“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表現的是強烈的孤寂感,張孝祥卻體現出一種自然造化供我所用的豪邁氣概。“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裏俱澄澈。”這三句寫水天輝映,一片晶瑩。“素月”就是明月,但是作者用“素月”,就更有一種滿目清輝的清澈的感覺。“素月分輝,明河共影”寫出月色和波光上下通明的境地,所以有下一句:“表裏俱澄澈”。這一句概括出洞庭中秋月色美就美在光潔透明、表裏如一。同時它不僅是對洞庭景色的客觀描寫,而是含有深層的意思。這種深意在下片有更明確的表達。“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過渡性的兩句,既是對洞庭月色的由衷讚歎,也是引出作者自己。作者“心會”的是什麼呢?洞庭湖是澄澈的,詩人的內心也是澄澈的,物境與心境悠然相會,這妙處難以用語言表達出來。

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表達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 第2張

下片着重抒情,寫自己內心的澄澈。“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嶺表經年,指作者在廣南西路任經略安撫使的時期。作者由上片所寫洞庭湖的景色,想起在嶺南一年的生活,那是同樣光明磊落的。“孤光自照”,是說以孤月爲伴,表現了既不爲人瞭解,也無須別人瞭解的孤高心情。“肝膽皆冰雪”,冰雪都是晶瑩潔白的東西,用來比喻自己襟懷的坦白。這個比喻前代詩人已多次用過。如江總《入攝山棲霞寺》:“淨心抱冰雪。”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結合張孝祥被饞免職的經歷,不難讀出他的憤激之意。“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由回憶寫到當前。上句寫在夜氣中的清冷感覺,這感覺是身體的感覺,也是心理的感覺。不過下句很快就恢復了詩人的豪邁氣概:自己仍然安穩地泛舟於浩淼的洞庭之上。而且接下來幾句氣魄更加宏大。“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爲賓客。”這裏暗用典故,第一句用《景德傳燈錄》:“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第二句用屈原《九歌·東君》:“援北斗兮酌桂漿。”這幾句是設想自己作主人,請萬象爲賓客,陪伴我縱情豪飲。詩人的強烈氣概和自信溢於言表。“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最後兩句化用蘇軾的句子。蘇軾《赤壁賦》:“扣舷而歌之。”蘇軾《念奴嬌·中秋》:“起舞徘徊風露下,不知今夕何夕。”雖是化用他人之句,但與詞人在前面所營造的意境和主體形象是融爲一體的。

張孝祥是南宋前期詞壇上的重要人物。他是狀元,因爲奪了秦檜兒子的第一名,遭秦檜忌恨而被誣陷下獄,直到秦檜死了纔出仕。他是主戰派,所以兩次被投降派彈劾免職。英年早逝,三十八歲就死了。張孝祥爲人真率坦蕩,氣魄豪邁,他的詞的豪放特色是其性情氣質的自然流露。張孝祥的詞是蘇軾與辛棄疾之間的過渡,他的詞風接近蘇軾。比如這首《念奴嬌》,就與蘇軾同樣寫月的《水調歌頭》很像,豪邁而清曠。不過,二者的意境各有特色,主體形象也各有不同。蘇軾的詞帶着他一貫的哲人的思考,因爲在思考,所以主體常常會跳出意境去對客體進行觀照,張孝祥則營造了表裏澄澈的理想境界,把自己化身爲那月光,化身爲那湖水,一起飛向理想的澄澈之境。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