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成公綏的《嘯賦》原文是什麼?好在哪裏?

成公綏的《嘯賦》原文是什麼?好在哪裏?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2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嘯賦》是成公綏的代表作,也是六朝小賦中的名篇,那麼《嘯賦》原文是什麼?好在哪裏?其實此賦好在詠物則維妙維肖,抒情則美刺寫意,寫人則“逸羣公子”頗具志士風概、隱士情趣。

【原文】:

逸羣公子,體奇好異,傲世忘榮,絕棄人事,睎高慕古,長想遠思,將登箕山以抗節,浮滄海以遊志。於是延友生,集同好,精性命之至機,研道德之玄奧,愍流俗之未悟,獨超然而先覺,狹世路之阨僻,仰天衢而高蹈,邈跨俗而遺身,乃慷慨而長嘯。

於時曜靈俄景,流光濛汜,逍遙攜手,踟跦步趾。發妙聲于丹脣,激哀音於皓齒,響抑揚而潛轉,氣衝鬱而熛起,協黃宮於清角,雜商羽於流徵,飄遊雲於泰清,集長風乎萬里。曲既終而響絕,遺餘玩而未已,良自然之至音,非絲竹之所擬。是故聲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諸身,役心御氣。動脣有曲,發口成音,觸類感物,因歌隨吟。大而不洿,細而不沈,清激切於竽笙,優潤和於瑟琴,玄妙足以通神悟靈,精微足以窮幽測深,收激楚之哀荒,節北里之奢淫,濟洪災於炎旱,反亢陽於重陰。唱引萬變,曲用無方,和樂怡懌,悲傷摧藏。時幽散而將絕,中矯厲而慨慷,徐婉約而優遊,紛繁騖而激揚。情既思而能反,心雖哀而不傷。總八音之至和,固極樂而無荒。

成公綏的《嘯賦》原文是什麼?好在哪裏?

若乃登高臺以臨遠,披文軒而騁望,喟仰抃而抗首,嘈長引而憀亮。或舒肆而自反,或徘徊而復放,或冉弱而柔撓,或澎濞而奔壯。橫鬱鳴而滔涸,冽飄眇而清昶。逸氣奮涌,繽紛交錯,烈烈飈揚,啾啾響作。奏胡馬之長思,向寒風乎北朔,又似鴻雁之將雛,羣鳴號乎沙漠。故能因形創聲,隨事造麴,應物無窮,機發響速,怫鬱沖流,參譚雲屬,若離若合,將絕復續。飛廉鼓於幽隧,猛虎應於中谷;南箕動於穹蒼,清飈振乎喬木:散滯積而播揚,蕩埃靄之溷濁,變陰陽之至和,移淫風之穢俗。

若乃遊崇崗,陵景山,臨巖側,望流川,坐磐石,漱清泉,藉皋蘭之猗(yī)靡,蔭修竹之蟬蜎,乃吟詠而發散,聲駱驛而響連,舒蓄思之悱憤,奮久結之纏綿,心滌盪而無累,志離俗而飄然。

若夫假象金革,擬則陶匏,衆聲繁奏,若笳若簫,硠震隱,訇磕嘈。發微則隆冬熙蒸,騁羽則嚴霜夏凋,動商則秋霖春降,奏角則穀風鳴條。音均不恆,曲無定製,行而不流,止而不滯,隨口吻而發揚,假芳氣而遠逝,音要妙而流響,聲激嚁而清厲。信自然之極麗,羌殊尤而絕世,越《韶夏》與《咸池》,何徒取異乎《鄭》、《衛》!

於時綿駒結舌而喪精,王豹杜口而失色,虞公輟聲而止歌,寧子斂手而嘆息,鍾期棄琴而改聽,孔父忘味而不食,百獸率舞而抃足,風皇來儀而拊翼。乃知長嘯之奇妙,蓋亦音聲之至極。

【譯文】:

王孫公子,超羣拔俗,體態美妙,生性好奇,傲視世俗,摒棄榮華,斷絕世事往來。他仰慕高尚之士,仰慕古代聖賢,緬懷遠古之世,思念羲皇之俗,有心離世隱居,將登箕山追隨堯時高士許由,以高尚其節操;又有心浮海漫遊,以滿足其縱情物外之志。於是,邀請摯朋契友,召集同志同好,精闢闡發養生長命的絕妙之道,深入探討萬物生長變化的玄奧之理,他爲世俗之人汲汲功名、執迷不悟而悲憫,爲自己超然物外,首先覺醒而慶幸。世道狹隘險惡,令人跼踏;蒼穹廣漠無礙,引人闊步高視,直取天外。遠離世俗,忘我忘情,意氣慷慨,悠然長嘯。

當此之時,紅日西斜,光沉濛汜,攜友漫步,逍遙自得,撮朱脣,發妙音,哀婉之曲,激揚於皓齒間。高低起伏之音在喉中醞釀迴轉,聲氣蓄積已足,旋即衝口而出,渾厚的黃鐘宮之音烘托着嘹亮的角聲,激越的流徵之聲中伴有昂揚的商、羽之音,嘯聲悠揚,如遊雲浮於天空;嘯聲激昂,如長風萬里,颯然集於一處。曲終聲止,但聽者仍餘興未已。嘯歌實在是出於自然而最美妙的音樂,決非簫、管、琴、瑟等樂器的演奏所可比擬,因此,發聲而不必藉助樂器,表演而不必藉助他物,只須就近取之於自身,運用神思,以神思調節運氣,則張口便成曲,開口就成歌,感於同類事物的引發,感於外物的啓迪,順着心中歌曲的旋律,隨口吟嘯即可。嘯歌強聲不虛浮、散漫,弱聲不低沉、微弱,其清亮激揚合於竽笙之音,優美柔和同於琴瑟之聲,嘯歌之玄妙,足以啓人神智,令人領悟神妙之理;嘯歌之精微,足以引人探討幽微深奧之道。嘯歌清除了激楚之曲的哀傷迷亂,清除了北里之歌的頹靡淫蕩,矯枉使之中和,譬如用炎日驕陽救援洪災肆虐之處,用濃蔭甘霖救援旱災肆虐之地一般。嘯歌曲調千變萬化,吟嘯則靈活而無常法;表情則或和美歡樂,或悲傷悽愴;表演則富於跌宕,有時嘯聲散漫,似乎即將消歇,不料,中途忽然變得高昂而又慷慨;有時紆徐、宛轉而悠揚,但突然卻又衆聲急驟而激揚;情愫綿綿,思而有節;心緒鬱郁,哀而不傷。嘯歌猶如匯聚了金、石、土、木、竹、絲、革、匏等八類樂器最和諧美妙的演奏,確實是既能讓人盡興,而又不致令人沉醉迷亂的。

成公綏的《嘯賦》原文是什麼?好在哪裏? 第2張

於是,登高臺遠眺,開綺窗騁望,遊人之中,或喟然悲嘆,或歡笑鼓掌,或昂首歌唱,嘈雜之中,嘯歌突起,悠揚而又嘹亮,嘯聲或舒緩平直而善變,或低迴宛轉而漸趨奔放,或纖弱如絲而委婉,或澎湃如濤而遒勁。嘯聲模擬洪流,大水滔滔,大水泡哮,轉而平鋪橫流,清澈浩渺,波光盪漾;嘯聲模擬大風,猛氣奔涌,繽紛錯雜,狂飈獵獵,衆響啾啾。嘯歌演奏出似胡馬在寒風中向北方長鳴,遙思其故鄉之情;又演奏出似鴻雁攜羣雛在荒寒的沙漠中悲鳴之景,所以,嘯歌能根據各種對象而創制樂聲,就事作曲,隨物而變,無窮無盡,這正如一旦發動機關,則響聲隨即出現一般迅速。嘯時,氣息像風一般不停地衝激流蕩,像雲一般連綿不絕,若離若合,若斷復連。嘯歌聲起,好似風神飛廉在幽深的風穴中鼓起大風,猛虎在深谷中怒吼生風,與之呼應;南方的箕星在蒼穹中運行,涼風吹動着大樹,滌盪、播揚着沉滯鬱積的污穢,滌盪、播揚着混濁的陰霾。嘯歌如風,調節着陰陽,使之達到最理想的和諧,改變着淫風、穢俗。

於是,遊峻嶺,登高山,於峭巖之畔下瞰,望流水,坐磐石,飲清泉,在隨風起伏、長滿蘭草的野外,席地而坐;在秀美修長的竹林所灑下的濃蔭之中,納涼休憩。當此之際,吟嘯之聲飛揚,彼此呼應,絡繹不絕。胸中蓄積已久的怨悱之情,得以宣泄;心中鬱結已久的纏綿之思,得以抒發。心胸似清水滌盪,無所牽累,志在背世離俗,飄飄然自得其樂。

假若讓嘯歌模擬金、革或陶、匏一類樂器,則衆聲齊奏,其音如笳如簫,匯成巨響,隆隆轟轟。徵聲飛揚,使人如隆冬之中忽感春日溫煦,暖氣蒸騰;羽聲飛揚,使人如炎夏之中忽見飛霜解暑;商音飛動,則秋日霪雨,當春而降,成爲甘霖;角音聲起,則東風吹拂枝條,發出悅耳之聲。嘯歌音韻變幻不定,曲調變化無常;嘯聲飛揚卻不虛浮,貌似休止,卻靜中有動;嘯聲隨口飛出,伴着芬芳之氣,遠遠飄逝。音調美妙而餘響嫋嫋,聲音嘹亮而清越,嘯歌實在是順乎自然的極其美妙的音樂,奇異絕倫,世間罕見,遠遠超過舜時的韶樂,禹時的夏樂和黃帝時的咸池之樂。哪裏只是有別於靡靡之音的鄭、衛之歌呢!

當此之時,連著名的長於歌唱的綿駒也驚奇得瞠目結舌,喪魂失魄;連擅長歌唱的王豹也驚奇得閉口無言,臉色突變;虞公聽到嘯歌之聲,自愧不如,停止了正在演唱的新聲妙曲;甯戚聽到嘯歌之聲,自愧不如,斂手嘆息,不再扣擊牛角歌唱;鍾子期善彈琴,但現在卻拋掉琴而改聽嘯歌;孔仲尼聽到嘯歌,如醉如癡,又一次食而不知肉味;扮爲百獸的人,和着嘯歌而手舞足蹈;鳳凰也飛來朝賀,並拍着翅膀舞蹈,由此可知,奇妙的長聲嘯歌,是最美好的音樂。

【評介】:

《嘯賦》長於詠物,所謂“詠物”,此處指作者形象地刻畫了搖曳多姿的音樂形象。

“嘯”作爲一種樂聲,只可耳聽,不能目睹,但《嘯賦》卻運用文字,使之窮形盡相。

作者在刻畫音樂形象時,往往騁辭直摹。“發妙聲于丹脣,激哀音於皓齒,響抑揚而潛轉,氣衝鬱而熛起”,這是對嘯聲初起的直接描述。“徐婉約而優遊,紛繁騖而激揚”,“或冉弱而柔撓,或澎濞而奔壯”,這是對變幻多彩的嘯歌曲調的直接描繪。作者在騁辭直摹時,富於辭采,富於表現力,準確、形象。騁辭直摹,取法於西漢枚乘、司馬相如的大賦。

作者在刻畫音樂形象時,往往採用具象化手法。這一具象化手法,首先表現爲運用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從而,使樂聲成爲可感可見的形象。賦中,或擬樂聲如水,“橫鬱鳴而滔涸,冽繚眺而清昶”;或擬樂聲如風,“烈烈飈揚,啾啾響作”;“奏胡馬之長思”,“又似鴻雁之將雛”,等等。其次,這一具象化手法,又表現爲擬物。嘯歌有“因形創聲,隨事造麴”的擬物功用,於是,賦中詳寫了風起風吼的情景,諸如飛廉鼓風、猛虎嘯谷、清飈振木、散滯蕩靄等。這些具象化手法的運用,不僅使人對音樂形象如聞如見,而且,頗有悲愴動人的意境。

作者在刻畫音樂形象時,還通過心理感受的描寫加以烘托。綿駒結舌、王豹杜口、虞公輟聲、寧子斂手、鍾期棄琴、孔父忘味、百獸率舞、風凰來儀,這一系列誇張的細節描寫,生動地寫出了音樂的強烈感染力,生動地寫出了音樂征服聽衆的強大魅力,從而,從側面渲染了音樂形象。

《嘯賦》不僅長於詠物,而且,長於抒情。

“邈跨俗而遺身,乃慷慨而長嘯”,這是全賦的主旨所在。爲什麼要“跨俗”?“愍流俗之未悟,獨超然而先覺”。爲什麼會“慷慨”?“狹世路之阨僻,仰天衢而高蹈。”爲什麼要“長嘯”?“舒蓄思之悱憤,奮久結之纏綿”。一言以蔽之,醉翁之意不在酒,憤世疾俗,於是,轉而“傲世忘榮”,“睎高慕古”。這與作者本人“性寡慾”,“閒默自守,不求聞達”,何其相似乃爾。總之,“逸羣公子”之偏愛長嘯,寄情而已;“逸羣公子”這一形象飽含着作者的感慨、激情和理想。

成公綏的《嘯賦》原文是什麼?好在哪裏? 第3張

由於上述原因,所以,賦中多美、刺之言。

所謂“刺”,即“舒蓄思之悱憤”,如上所述,此不贅言。

所謂“美”,即讚美儒家和道家之道。賦中屢屢稱頌嘯歌爲“良自然之至音”,“信自然之極麗”;每每稱頌嘯歌爲“總八音之至和”,“變陰陽之至和”,“思而能反”,“哀而不傷”,不僅如此,作者還藉助於“濟洪災於炎旱,反亢陽於重陰”、“發徵則隆冬熙蒸,騁羽則嚴霜夏凋,動商則秋霖春降,奏角則穀風鳴條”的描寫,將“自然”之美與“中和”之美形象化、理想化了。這些“睎高慕古”的追求,當魏、晉更替之際,矯揉造作之俗已深,僭越凌上之行已甚之時,實有所指,非虛泛之言。

一美一刺,在詠物之中,直抒胸臆,但含而不露。美、刺使“逸羣公子”頗具志士風概。

賦中,也不乏間接抒情之處。

“於時曜靈俄景,流光濛汜,逍遙攜手,踟跦步趾,發妙聲于丹脣,激哀音於皓齒”;

“若乃登高臺以臨遠,披文軒而騁望,喟仰抃而抗首,嘈長引而憀亮”;

“若乃遊崇崗,陵景山,臨巖側,望流川,坐磐石,漱清泉,藉皋蘭之猗靡,蔭修竹之蟬蜎,乃吟詠而發散,聲駱驛而響連。”

以上三段白描,極其寫意,頗富意境,山水娛人,物我一體,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真可謂寫盡“心滌盪而無累,志離俗而飄然”之情。

間接抒情寫“逸羣公子”暢情悅體之樂,使其頗具隱士情趣。

《嘯賦》將詠物與抒情相結合,而以抒情爲中心,從而,使全賦呈現出託物言志的藝術特色。詠物起自六朝,但六朝小賦往往僅注重形似,見物不見人,《嘯賦》託物言志,使其出類拔萃,卓然獨立。

《嘯賦》託物言志的藝術特色,在全賦各段立意之中,也充分體現出來。全賦共六段,其段意分別如下:一、逸羣公子,寄情長嘯;二、嘯歌含道,自然、中和;三、隨事造麴,巧妙萬端;四、暢情悅體,離俗無累;五、嘯燮四時,功逾《韶夏》;六、嘯歌至妙,令人傾倒。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