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本草綱目·第八卷·草部·黃芩具體內容是什麼?

本草綱目·第八卷·草部·黃芩具體內容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本草綱目》是明代傑出醫藥學家李時珍撰寫的中醫典籍,共52卷。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書採用“目隨綱舉”編寫體例,故以“綱目”名書。以《證類本草》爲藍本加以變革。全書共190多萬字,載有藥物1892種,收集醫方11096個,繪製精美插圖1160幅,分爲16部、60類。是作者在繼承和總結以前本草學成就的基礎上,結合作者長期學習、採訪所積累的大量藥學知識,經過實踐和鑽研,歷時數十年而編成的一部鉅著。書中不僅考正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干錯誤,綜合了大量科學資料,提出了較科學的藥物分類方法,融入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並反映了豐富的臨牀實踐。本書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

本草綱目·第八卷·草部·黃芩(qín)

本草綱目·第八卷·草部·黃芩具體內容是什麼?

【釋名】

也稱腐腸、空腸、內虛、妒婦、經芩、黃文、印頭、苦督郵。內實者名子芩、條芩、尾芩、鼠尾芩。

【集解】

[頌說]今川蜀、河東、陝西近郡都有。苗長尺餘,莖幹粗如箸,葉叢生,類紫草,也有獨莖者,葉細長,青色兩兩相對,六月開紫花,根如知母粗細,長四五寸,二月、八月採根曝幹。吳普《本草》三四尺。四月花紫紅赤。五月實黑根黃。二月至九月採。

根〔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

諸熱黃疸,腸瀉痢,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谷,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治熱毒骨蒸,寒熱往來,腸胃不利,破癰氣,治五淋,令人宣暢,去關節煩悶,解熱渴。下氣,主天行熱疾,疔瘡排膿,治乳癰發背。涼心,治肺中溼熱,瀉肺火上逆,療上熱,目中腫赤,瘀血壅盛,上部積血,補膀胱寒水,安胎,養陰退陽。治風熱溼熱頭疼,奔豚熱痛,火咳肺痿喉腥,諸失血。

本草綱目·第八卷·草部·黃芩具體內容是什麼? 第2張

子〔主治〕腸壁膿血。

黃芩炭〔主治〕諸熱黃疸,瀉肺火上逆,療上熱,目中腫赤,安胎,養陰退陽。

【發明】

[元素說]黃芩有九大用處:瀉肺熱;上焦皮膚風熱風溼;去諸熱;利胸中氣;消痰膈;除脾經諸溼;夏月須用;婦人產後養陰退陽;安胎。以酒炒則上行,主上部積血,非此不能除。下痢膿血,腹痛後重,身熱久不能止者,須與芍藥、甘草同用。凡諸瘡痛不可忍者,適宜芩、連苦寒之藥,須用其身、梢及引經藥。[時珍說]潔古說黃芩瀉肺火,治脾溼;東垣說片芩治肺火,條芩治大腸火;丹溪說黃芩治上中二焦火;而張仲景治少陽證小柴胡湯,太陽少陽合病下利黃芩湯,少陽證下後心下滿而不痛瀉心湯,並用;成無己言黃芩苦而入心,泄痞熱。因爲黃芩能入手少陰陽明、手足太陰少陽六經。黃芩氣寒苦,色黃帶綠,苦入心,寒勝熱,瀉心火,治脾之溼熱,一則金不受刑,一則胃火不流入肺,所以救肺。肺虛者不宜,因爲苦寒傷脾胃,損其母。少陽之證,寒熱胸脅痞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嘔,或渴或否,或小便不利。雖然病在半表半里,而胸脅痞滿,實兼心肺上焦之邪。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又兼脾胃中焦之證。所以用黃芩來治手足少陽相火,黃芩也是少陽本經藥。

子〔主治〕腸壁膿血。

【附方】

1. 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女帶下、手足寒熱,宜服。隨季節不同,黃芩、大黃、黃連三藥的用量也不同。春季用量是:四兩——三兩——四兩;夏季是:六兩——一兩——七兩;秋季是:六兩——三兩——三兩;冬季是:三兩一五兩一二兩。配好後搗碎和蜜做成丸子,如烏豆大。每服五丸,漸增至七丸。日服三次。一月後病癒。久服使人健壯。

2. 膚熱如火燒。用黃芩一兩,加水二杯,煎成一杯,一次服下。

3. 吐血衄血或發或止。黃芩一兩,研末,每取三錢,加水一碗,煎至六分,和渣一起溫服。血淋熱痛。用黃芩一兩,水煎,熱服。

4. 婦女絕經期已過,仍不斷經。用黃芩心二兩,浸淘米水中七天,取出炙幹再浸,如此七次,研細,加醋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服,溫酒送下。日服二次。安胎清熱。用黃芩、白朮,等分爲末,調米湯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開水下。藥中加神曲亦可。

5. 產後血渴,飲水不止。用黃芩、麥門冬,等分爲末,水煎,溫服。灸瘡血出、血出不止如尿,手冷欲絕。以酒炒黃芩二錢爲末,酒服即止。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