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呂氏春秋·恃君覽》長利內容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思想?

《呂氏春秋·恃君覽》長利內容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思想?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呂氏春秋·恃君覽》長利內容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思想?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感興趣的朋友就接着往下看吧~

【原文】

天下之士也者,慮天下之長利,而固處之以身者也①。利雖倍於今,而不便於後,弗爲也;安雖長久,而以私其子孫,弗行也。自此觀之,陳無宇之可醜亦重矣②,其與伯成子高、周公旦、戎夷也③,形雖同④,取捨之殊,豈不遠哉?堯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爲諸侯。堯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辭諸侯而耕。禹往見之,則耕在野。

禹趨就下風而問曰⑤:“堯理天下,吾子立爲諸侯⑥。今至於我而辭之,故何也⑦?”伯成子高曰:“當堯之時,未賞而民勸⑧,未罰而民畏。民不知怨,不知說⑨,愉愉其如赤子⑩。今賞罰甚數,而民爭利且不服,德自此衰,利自此作,後世之亂自此始。夫子盍行乎?無慮吾農事!”協而耰,遂不顧。夫爲諸侯,名顯榮,實佚樂,繼嗣皆得其澤,伯成子高不待問而知之,然而辭爲諸侯者,以禁後世之亂也。

【註釋】

《呂氏春秋·恃君覽》長利內容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思想?

①固處之以身者也:這句意思是,必定要身體力行。②陳無宇:齊國大夫,諡“桓子”。醜:恥辱。按:陳無宇與鮑文子攻打欒氏、高氏,欒、高出奔,陳、鮑乃分其土地財產,所以這裏說他“可醜”。③伯成子高:相傳爲堯、舜時的諸侯。戎夷:當作“式夷”(依樑玉繩說),齊國的仁人。《漢書·古今人表》作“視夷”,顏師古謂即“式夷”,見《呂氏春秋》。④形:身形。

⑤趨就下風:快步走到下風頭。這樣做是爲了表示謙卑。下風,風向的下方,喻下位或劣勢。⑥吾子:對人的敬稱。⑦故也:什麼緣故呢。(莊子·天地》作“其故何也”。⑧勸:勉力向善。⑨說(yuè):喜悅。⑩愉愉:和悅的樣子。數(shuò):頻繁。作:起。盍:“何不”的合音詞。慮:亂,打擾。協:和悅。耰(yōu):播種後用土蓋上種子。佚樂:安樂。繼嗣:後嗣,繼承人。澤:恩澤。

【譯文】

天下傑出的凡士,考慮的是天下長遠的利益,而自己必定要身體力行。即使對現在有加倍的利益,只要對後世不利,也不去做,即使能長久安定,只要這些是爲自己的子孫謀利,也不去做。由此看來,陳無宇的貪婪可恥也很嚴重了,他與伯成子高、周公旦、式夷相比,雖然同是人,但取捨的不同,相差難道不是很遠嗎?堯管理天下時,伯成子高立爲諸侯。

堯把帝位讓給舜,舜把帝位讓給禹,伯成子高就辭去諸侯去耕種。禹去見他,他正在田裏耕種。禹快步走到下風頭問道:“堯管理天下時,您立爲諸侯。現在傳到我這裏您卻辭去諸侯,這是什麼原因呢?”伯成子高說:“堯的時候,不獎賞可是人們卻勉力向善,不懲罰可是人們卻畏懼爲非。人們不知道什麼是怨恨,不知道什麼是高興,就像小孩子一樣和悅。

現在獎賞和懲罰很頻繁,可是人們卻爭利而且不順服,道德從此衰微了,謀私利的事從此興起了,後世的混亂從此開始了。先生您爲什麼不走呢?您不要打擾我耕種的事。”說罷,面帶和悅之色來覆蓋種子,不再回頭看禹。當個諸侯,名聲顯赫榮耀,實際情況又很安逸快樂,後嗣都能得到恩惠,這些,伯成子高不須問便能知道,然而卻推辭不當諸侯,這是爲了以此制止後世的混亂啊!

【原文】

辛寬見魯繆公曰①:“臣而今而後,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②。昔者太公望封於營丘之渚③,海阻山高,險固之地也。是故地日廣,子孫彌隆④。吾先君周公封於魯,無山林溪谷之險,諸侯四面以達。是故地日削,子孫彌殺⑤。”辛寬出,南宮括入見。公曰:“今者寬也非周公,其辭若是也⑥。”南宮括對曰:“寬少者⑦,弗識也⑧。君獨不聞成王之定成周之說乎⑨?其辭曰:‘惟餘一人⑩,營居於成周。

惟餘一人,有善易得而見也,有不善易得而誅也。’故曰善者得之,不善者失之,古之道也。夫賢者豈欲其子孫之阻山林之險以長爲無道哉?小人哉寬也!”今使燕爵爲鴻鵠鳳皇慮,則必不得矣。其所求者,瓦之間隙,屋之翳蔚也,與一舉則有千里之志,德不盛、義不大則不至其郊。愚庳之民,其爲賢者慮,亦猶此也。固妄誹訾,豈不悲哉?

【註釋】

①辛寬:他書或作“辛櫟”,魯穆公臣。魯繆公:即魯穆公,戰國時期魯國君主,前407年—前376年在位。②後“知”字,明智,聰明。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智”。③營丘:古邑名,齊國國都,在今山東省臨淄北。渚:水邊。④彌:益,更加。隆:興旺,興盛。⑤殺:衰弱。⑥若是:如此。⑦少者:指年輕無知之人。⑧識:知道。⑨成周:古邑名,在今河南省洛陽東北。周初成王時,爲防止殷頑民作亂,周公營建成周,遷殷頑民於此。

⑩餘一人:古代帝王自稱。誅:責備。爵:通“雀”。燕雀皆爲小鳥,喻胸無大志目光短淺者(此處喻辛寬)。鴻鵠:即鵠,天鵝。鳳皇:俗作“鳳凰”,古代傳說中的鳥名。鴻鵠、鳳凰喻志向遠大之人。翳(yì)蔚:遮蓋。翳,遮蔽。“則不至其郊”下疑有脫文(依孫鏘鳴說)。庳(bēi):低下。固:執一不通,固陋。誹訾:誹謗。

【譯文】

辛寬見到魯穆公以後說:“我從今以後,知道了我們先君周公在受封的問題上不如太公望聰明。從前太公望被封到營丘一帶濱海之地,那裏是海阻山高,險要堅固的地方,所以地域日益廣大,子孫越來越昌盛。我們先君周公被封到魯國,這裏沒有山林溪谷之險,諸侯從四面都可以侵入,所以地域日益縮小,子孫越來越衰弱。”辛寬出去以後,南宮括進來見穆公。

穆公說:“剛纔辛寬責備周公,他的話是如此如此說的。”南宮括回答說:“辛寬是個年幼無知的人,不懂道理,您難道沒有聽說過成王建成成周時說的話嗎?他說的是:‘我營建並居住在成周,我有好地方容易被發現,不好的地方容易受責備。’所以說,做好事的人得天下,幹壞事的人失天下,這是自古以來的規律。賢德的人難道想讓自己的子孫憑藉山林之險來長久地幹無道之事嗎?辛寬是個小人啊!”如果讓燕雀爲鴻鵠鳳凰謀劃,那一定不會得當。

《呂氏春秋·恃君覽》長利內容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思想? 第2張

它們所謀求的,只不過是瓦縫之間、屋檐之下罷了,哪裏比得上鴻鵠鳳凰一飛就有飛千里的志向,如果君主品德不隆厚、道義不宏大,就不飛到他的郊野。愚昧卑下的人,他們爲賢德的人謀劃,也和這相同。固陋狂妄,橫加誹謗,難道不是很可悲嗎?

【原文】

戎夷違齊如魯①,天大寒而後門②,與弟子一人宿於郭外。寒愈甚,謂其弟子曰:“子與我衣,我活也;我與子衣,子活也。我,國士也,爲天下惜死③;子,不肖人也,不足愛也④。子與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惡能與國士之衣哉⑤?”戎夷太息嘆曰:“嗟乎!道其不濟夫⑥!”解衣與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謂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則未之識⑦。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⑧。達乎分⑨,仁愛之心識也⑩,故能以必死見其義。

【註釋】

①違:離開。如:往,到……去。②後門:後於門。門,用如動詞,關城門。③惜:愛惜,捨不得。④愛:與“惜”義同。⑤惡(wū):何,怎麼。⑥道其不濟夫:道大概行不通啦。濟,成功。夫,語氣詞。⑦未之識:不能知道是否是這樣。之,代詞,是“識”的賓語。⑧加:超過。⑨達乎分:指達乎死生之分,意思是,通曉生和死的區別,當生則生,當死則死。⑩識:當爲“誠”字之誤(依陳昌齊說)。

【譯文】

戎夷離開齊國到魯國去,天氣非常冷,城門關閉後纔到達,就跟一個學生露宿城外。冷得越來越厲害了,他就對自己的學生說:“你把衣服給我,我就能活命;我把衣服給你,你就能活命。我是國家傑出的人,爲天下着想會不得死,你是個不賢德的人,不值得愛惜生命。你把你的衣服給我吧。”

學生說:“不賢德的人,又怎麼能給國家傑出的人衣服呢?”戎夷長嘆一聲說:“哎!道義大概行不通啦!”說罷就脫下自己的衣服給了學生,半夜裏凍死了。學生終於活命了。要說戎夷的才能一定能讓整個社會安定,那是不能知道的。至於他想對別人有利的思想,那是無以復加了。他通曉死和生的區別,仁愛之心是很誠懇的,所以他能用必死的行爲來顯示自己的道義。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