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成語典故 > 成語“十面埋伏”的具體含義是什麼?背後有何典故?

成語“十面埋伏”的具體含義是什麼?背後有何典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何解釋成語“十面埋伏”?有什麼典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成語】: 十面埋伏

【拼音】: shí miàn mái fú

【解釋】: 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敵軍。指周圍佈置了重重埋伏。

成語“十面埋伏”的具體含義是什麼?背後有何典故?

【成語故事】:

秦朝末年,韓信屬於楚軍的行列,曾經多次參加戰爭,但是始終沒有得到重用。後來楚軍由項羽指揮,可是項羽卻不肯重用韓信,因此他決定到劉邦領導的漢軍中找出路。韓信本來就不是什麼出名人物,所以到了漢軍中間他還是沒有機會,等了很長一段時間,可是還是沒有任何音訊,最後又無奈又生氣的韓信只好不告而別。漢軍大將蕭何知道韓信是個難得的人才,因此立刻快馬加鞭把韓信給追了回來,然後又稟告漢王讓韓信做了大將。

成語“十面埋伏”的具體含義是什麼?背後有何典故? 第2張

韓信做了大將後,取得了關中的三秦之地,當韓信打敗齊國的同時,漢王正被楚霸王項羽逼得走投無路,這時韓信要求做齊王,漢王無奈只好答應,韓信率軍三十萬攻佔了蘇北,把項羽的楚軍圍在垓下,還專門針對項羽的驍勇採用了步步爲營、的戰術,終於打敗了項羽的楚軍。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