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成語典故 > 成語“止戈爲武”背後有什麼成語故事?該如何解釋?

成語“止戈爲武”背後有什麼成語故事?該如何解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何解釋成語“止戈爲武”?有什麼典故?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成語】: 止戈爲武

【拼音】: zhǐ gē wéi wǔ

【解釋】: 意思是“武”字是“止戈”兩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戰,纔是真正的武功。後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對方屈服,纔是真正的武功。

成語“止戈爲武”背後有什麼成語故事?該如何解釋?

【成語故事】:

公元前597年,晉國爲了救援被楚國圍困的鄭國,派出以荀林父爲首的軍隊前去與楚國作戰。

晉國大軍剛剛到達黃河邊,鄭軍因抵擋不住楚軍的圍攻而投降了。此時,晉國內部出現了分歧。以中軍主帥荀林父爲首的一部分將領認爲應撤軍回國,避開楚軍鋒芒;以中軍副帥先穀爲首的一部分將領認爲應維護晉國霸主地位,與楚軍交戰。荀林父約束不住先穀,他單獨率領自己的軍隊渡過黃河,準備與楚軍決戰。荀林父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進,恐怕要吃敗仗;退,就等於把先穀送進虎口,一時不知如何處置。司馬韓厥說:“先穀如果失敗,主帥您的過失就大了。既損失了軍隊,又丟掉了鄭國,那太嚴重了。我看不如干脆進軍,如不能勝利,失敗的責任,衆將也可分擔一些,總比您一個人承擔好些。”荀林父無奈只得率軍渡河。楚軍此時正在黃河邊上休整,準備回國。聽說晉國大軍已渡黃河,楚莊王就想早點撤離,避免同晉國交戰。可是他的大臣伍參認爲:“與晉軍交戰,一定會取勝。晉軍的將領都是新換的,不能行使命令,尤其是荀林父的副手先彀剛愎自用,不聽指揮,所以晉軍有令不行,一定會失敗的。再說您是君王,同對方的大將作戰而逃卻,也是一種恥辱。”

成語“止戈爲武”背後有什麼成語故事?該如何解釋? 第2張

楚莊王聽從了伍參的意見,下令軍隊做好一切迎戰晉軍的準備。楚軍利用謠言誘使先彀出擊,然後又襲擊了晉軍的中軍,荀林父事先防禦不充分,又見楚軍來勢兇猛,不可抵抗,勵志簽名,就下令趕緊渡過黃河,企圖以天險來擺脫困境。可是由於時間倉促,爲了搶船渡河,晉軍內部自相殘殺。楚軍趁機掩殺而至,晉軍大敗,損失慘重。楚軍大獲全勝,將士們歡欣鼓舞。大夫潘黨建議楚莊王,說:“大王,我們獲得這次勝利,意義非常重大。我聽說戰勝了敵人要建一個紀念物,將來給子孫看,以使他們不忘先人的武功。我看您也該這樣做,將晉軍屍首堆積起來,封土爲丘,以示紀念。”

“不,不能這樣做。”楚莊王反對說:“戰爭不是爲了宣揚武功,而是爲了禁止強暴,給百姓帶來安定的生活。你認識這個‘武’字嗎?在甲骨文裏‘武’字是由‘止’和‘戈’兩個字組成的,‘止戈’纔是‘武’!止息兵戈纔是真正的武功。武功應該具備七種德行:禁止強暴、消除戰爭、保持強大、鞏固基業、安定百姓、團結民衆、增加財富。現在晉、楚兩國交兵,士卒皆有死傷,百姓生活不能安寧,這七種德行,我一種也沒有,用什麼留給子孫!晉國的軍卒爲了執行命令而戰死,他們也沒有錯。我們還是先在黃河邊上祭拜河神,然後回國。”

楚莊王沒有修築紀念碑以表彰這次戰功,很快班師回國。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