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成語典故 > 成語“白圭之玷”有什麼典故嗎?“白圭之玷”含義詳解

成語“白圭之玷”有什麼典故嗎?“白圭之玷”含義詳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成語“白圭之玷”有什麼典故,“白圭之玷”是什麼意思?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白圭之玷】故事的主人公:

衛武公(約公元前852年—公元前758年),姬姓,衛氏,名和,衛釐侯之子,衛共伯之弟,春秋時期衛國第十一任國君,公元前812年—公元前758年在位。

成語“白圭之玷”有什麼典故嗎?“白圭之玷”含義詳解

【白圭之玷】是什麼意思?

圭:古代行禮時用的玉器;玷:白玉上的一個斑點。白玉圭上的一個斑點。比喻人或物大體很好,只是有些小缺點。

【白圭之玷】出自哪裏?

《詩經·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

【白圭之玷】詞語辨析:

【白圭之玷讀音】:bái guī zhī diàn

【白圭之玷的近義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白圭之玷的反義詞】:十全十美

【白圭之玷用法】:偏正式;作狀語

【白圭之玷】典故:

衛武公(約公元前853年——前758年),衛康叔九世孫。衛侯之子,姓姬,名和,衛都朝歌人。公元前812年,衛候死,衛武公繼位。他在執政期間,能修康叔之政,增修城垣,興辦牧業,政通人和,百姓和集。

後來,太戎殺周幽王,衛武公率兵佐周抵戎,在戰鬥中立了大功,被周平王封爲公。

成語“白圭之玷”有什麼典故嗎?“白圭之玷”含義詳解 第2張

衛武公在位55年,能自責,百採衆諫,常與下臣共勉。他95歲時,曾作《抑》詩以自儆。詩云:“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溫溫恭人,維德之基”。正如《國語。楚語》所記:“昔衛武公年九十有五矣,猶箴儆於國曰:自卿以下至於師長士,苟在朝者,無謂我耄而舍我,必恭恪於朝,朝夕以交戒我”。於是作《懿戒》,更和《賓之初筵》,以嗜酒之風。

公元前758年,衛武公去世,被諡爲“武”。衛人感其德,賦《淇澳》歌頌其高風大德,詩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兮兮!”、“充耳瑩,會弁如星。終不可諼兮!”明弘治間(公元1488年),淇人在山區耿家灣修武公祠,以志不忘。祠北坡建有“斐亭”一座,亭下綠竹蓮藕,遊者四至,年年有祭,祠前小石河(古美溝)更名思德河,(意永思武公之美德),河下一村原槐蔭稱思德村,祠四周崖壁題詩多首,其一曰:

榮主爵骨驕逸,常把箴儆分付詩。

九十五年猶不老,憶千萬載系深思。

高風直共在,盛德還同天地期。

漠漠荒祠成古蹟,至今淇水尚依依。

明未崇禎年間,御史孫徵蘭摩崖題記之:“聖從川湄千秋睿,德就山磨萬。”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