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傳統文化 > 景頗族的歷史 景頗族的族稱族源

景頗族的歷史 景頗族的族稱族源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唐代,其先民以“尋傳蠻”、“高黎貢人”見諸於漢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國成立前,又先後出現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經民族識別,確認爲景頗族。

景頗族的先民與古代的氐、羌有關,以前居住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區,7-9世紀沿橫斷山脈南遷。東部景頗在瀾滄江以東,金沙江地區;西部景頗在瀾滄江以西至緬甸境內。15-16世紀,由於戰爭大量的東部族人大規模西遷;16世紀後大量移居德宏地區,多與德昂、阿昌、傈僳、漢等民族雜居。現在的景頗族中景頗支、浪峨支、瓦支、喇期支原先是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

景頗族主要有五個支系,即景頗、載瓦、勒期、浪峨(浪速)、波拉。多數地區不同支系的人雜住在一起。景頗支系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載瓦等四個支系的語言比較接近,同屬藏緬語族緬語支。文字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系以拉丁字母爲基礎的拼音文字,前者創制於19世紀末,後者創制於1957年。

景頗族的歷史 景頗族的族稱族源

景頗族的族稱族源

歷史傳說和漢文史籍記載,景頗族來源於古代的氐羌族羣,其先民最早生活在青藏高原南部名爲 “木札省臘崩”(意思是“天然平頂山”)的山區,後來南遷到雲南西北部,怒江以西的地區。

南遷後, 爲東西兩部分,東部景頗族分佈於瀾滄江以東,金沙江以東瀘水地區,西部景頗族則分佈於今馬古浪 、崗房一帶。這個地區史稱“尋傳”漢代屬永昌羣,唐代屬雲南南詔政權的鎮西節度管轄。這一地區的 居民包括景頗先民在內,被稱作“尋傳蠻”。

南詔,大理之後,元代在雲南設立行省,尋傳地區屬於雲南行省的金齒宣撫司管轄。到了明朝,景頗族務部逐漸形成茶山,裏麻兩個大的部落聯盟,產生了山官。明朝設置的茶山長官司曾任命景頗族山 官爲長官,併爲其頒發銅印和金字紅牌。茶山長官司先屬金齒軍民指揮司,後屬永昌衛,又改屬騰衝府 管轄,裏麻司則直屬於雲南都司。清代,景頗族地區屬清朝所設置的府州縣管轄。十世紀以後,大量景 頗族移居到德宏地區。

景頗族的歷史 景頗族的族稱族源 第2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景頗族地區屬於雲南省管轄。1953年7月24日,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區成立,到了1956年改爲自治州。景頗族選出代表擔任自治州的領導工作。在雲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 民代表大會中,都有景頗族的代表,景頗族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權利得到了保障。

景頗族由於分佈地區不同而有多種稱謂,有景頗、載瓦、喇期、浪峨、波羅等自稱。漢族則稱景頗族爲“大山”、“小山”、“浪速”、“茶山”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稱爲景頗族。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