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解讀“宗族”這一概念,歷史上的宗族源於何時?

解讀“宗族”這一概念,歷史上的宗族源於何時?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宗族”一詞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宗族”一詞,在現代社會中似乎已經耳熟能詳。修族譜、尋根等一系列社會文化熱潮將這個詞一下推入民衆的眼中。但中國歷史上的宗族究竟源於何時?現有的典籍史料很難解答這個問題。但史學研究者所能追根溯源的是,“宗族”這一概念是如何形成併成爲現在人們所認知的親屬團體範疇。

解讀“宗族”這一概念,歷史上的宗族源於何時?

解讀“宗族”這一概念,必須首先弄清楚“族”的含義。按照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的說法,“族,矢鋒也,束之族族也,從㫃從矢。”“族”所代表的含義是人羣的聚合,即人們對“族”這個字的最初瞭解是基於對同類事務的歸納認識。到了周朝,“族”逐漸成爲了父系親屬集團專有的稱呼,可見“族”所涉及的範圍逐漸縮小,內涵逐漸清晰。及至後世發展,“族”逐漸泛指親屬。而“宗”這個字,一般意義上指根據父系世系原則所認定的那部分親屬,即宗親。因而,“宗族”一詞是一個“宗”、“族”各有發展過程,各有歷史特徵的二元結構。

解讀“宗族”這一概念,歷史上的宗族源於何時? 第2張

與傳統“家族”觀念不同,“宗族”是在宗親基礎上基於家庭又超越家庭的親屬團體,因此,它不具備以家族觀念、血緣關係爲基礎的情感聯繫。它更傾向於一種工具性的聯繫,它是以祠堂、族田、族譜等具體的物質基礎而存在的。

我們今天所言的宗族制度,並非自古襲來,而是在宋明清時期逐漸建構而成的,其孕育形成與國家政權力量的促進休慼相關。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亙古有之,在中央權力逐步滲透到地方之前,宗族在處理地方事務上享有極大的權威,可以說,宗族是國家與地方社會的中間力量。正因如此,宗族受現世權力影響甚大。一旦當權者不再希望宗族制度成爲地方上的“實際”掌控者以後,宗族便在政權影響下日漸式微,及至最終退出歷史舞臺。20世紀五十年代,社會歷史的變遷使得宗族賴以運作和聯繫的族產被逐漸破壞,宗族就慢慢淡出了鄉村社會。而自198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社會文化觀念使得民間傳統逐漸復興,重修族譜、家族祭祀等活動一時成爲熱潮,宗族再次躍入世人的眼簾。然而這一時期人們所認知的“宗族”帶有更多的尋根問祖的意味,而不再是明清時期基於血緣關係而組成的一種組織制度。

“宗族”作爲一種外顯的、次元的歷史社會概念,因其存在基礎,規範理念與“家族”、“親族”等族類概念區別開來。這是一個古老的詞彙,也是一個嶄新的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