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軍事新聞 > 24年前的納卡衝突:阿塞拜疆被迫靠車臣悍匪打仗

24年前的納卡衝突:阿塞拜疆被迫靠車臣悍匪打仗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參考消息網4月5日報道近日,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兩國邊境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簡稱:納卡)地區衝突再起。亞阿兩國國防部先後發表聲明,指責對方破壞停火協議,導致邊境緊張局勢升級。交火中,僅雙方承認的損失就包括:12名阿軍士兵、1輛坦克觸雷損毀、1架米-24武裝直升機被擊落,亞方18名士兵死亡、35人受傷。

 兄弟鬩牆兵戎相見

對於亞阿兩國的邊境衝突,人們並不奇怪。出於歷史原因,兩國在納卡地區的爭議由來已久。在蘇聯時期(1988年),同爲加盟共和國的兩國就曾因邊境問題發生衝突。隨着時間推移,雙方矛盾愈演愈烈。最終,亞阿兩國在1992年爆發了被國外媒體稱之爲“納卡戰爭”的邊境衝突。

當時,亞阿兩國所依仗的本國武裝力量,都是蘇聯時期留下的老底子。亞美尼亞境內有原屬蘇軍的3個師,卻沒有專門的軍用機場。而阿塞拜疆則有5個師,還有3座軍用機場。兩國趁着蘇聯解體之初的混亂時期,都從撤走的原蘇軍高加索內務部隊手中,獲取了相當數量的武器。其中,有不少裝備是較年輕的蘇軍士兵爲“獲取路費”而主動“賣出”的。

由於阿方經濟實力較強(有裏海油田),其搞到的武器也比亞方多。以彈藥爲例,亞方只有500節車廂,而阿方的彈藥儲備則多達1萬節車廂,僅這一項就構成了20比1的壓倒性優勢。同時,阿塞拜疆在兵員儲備上也佔上風,1992年該國可以動員的17歲至32歲的男性多達130萬,而同年齡段的男子亞美尼亞只能動員55萬,不到阿方的一半。

24年前的納卡衝突:阿塞拜疆被迫靠車臣悍匪打仗

但在兵員素質上,亞美尼亞卻明顯佔上風。雖然兩國的武裝力量中都有不少人曾在蘇軍服役,但阿塞拜疆人在蘇軍體系中不受重視,很多人被分配到工程營等輔助部隊,缺乏實戰經驗。而亞美尼亞人卻有着“從亞歷山大東征到東羅馬時代的彪悍歷史”——早在蘇俄國內戰爭時期,亞美尼亞人就組建了2個步兵師加入紅軍。二戰期間,50萬亞美尼亞人蔘軍報國,他們中涌現出多達50名戰功卓著的亞美尼亞高級將領,其佼佼者就是蘇聯第一位少數族裔元帥巴格拉米揚。

書歸正傳,儘管雙方準備都不算充分,但亞阿兩國還是竭盡全力,各自動員了數以千計的“志願人員”參戰。亞方因爲歷史原因(包括一戰時期的大屠殺和二戰損失),適齡男子不足,於是不少婦女便參與了部隊後勤工作,甚至扛槍上陣。俗話說“男女搭配,幹活不累。”此舉也在某種程度上鼓舞了亞方一線作戰人員的士氣。

  血戰經年矛盾猶存

戰爭初期,亞方進展順利,在數月內連續攻克納卡地區的多個城鎮。1992年5月9日,經過一天一夜殘酷的巷戰,亞方攻佔阿方在納卡地區的重要據點——舒沙,雙方均付出了數百人傷亡的重大代價。

這次失敗令阿方惱羞成怒。當年7月,經過精心組織,阿方出動8000兵力,實施戰爭中第一次大規模戰略突破行動。在空中掩護下,阿方以坦克、裝甲車爲先導,先實施戰略佯動,然後大舉進攻。猝不及防的亞方一時難以抵擋,導致納卡的多個據點相繼被阿軍佔領。

但亞美尼亞人也不是吃素的,緩過勁來的他們出動武裝直升機,對阿方裝甲部隊實施打擊,很快阻止了對手的攻勢。當然,數以百計的生靈也在這次交戰中變成了亡魂。值得一提的是,雙方在此戰中,都以個人身份招募、僱傭了不少鄰近俄軍部隊的官兵。更有甚者,在亞方的反擊中,竟有駕駛武裝直升機的飛行員,和對面爲阿方駕駛裝甲車輛的坦克兵,來自同一支俄軍部隊!

這一情況充分表現了高加索地區的複雜性。在這次納卡戰爭中,亞阿雙方的僱傭軍,可謂來源複雜,五花八門。前蘇軍退伍人員、俄軍現役“休假”官兵、前內務部隊的“逃兵”,以及來自希臘、土耳其、伊朗的“志願者”,甚至還包括車臣悍匪。據稱,車臣叛軍頭目巴薩耶夫親自帶領數百“嫡系”幫阿方作戰,並因“最後撤出舒沙據點”而名噪一時。

1992年秋天,形勢再次逆轉。1993年4月,亞方連續組織反擊,取得了戰場主動,阿方則損失慘重。但雙方卻仍未停火。進入1994年,亞方已控制了納卡大部分地區,但此時兩個小國因爲常年戰爭已筋疲力盡。在聯合國以及俄羅斯、土耳其等國的外交斡旋下,亞阿雙方達成全面停火協議。但納卡地區的問題卻並未得到解決,時至今日其仍是阻礙亞阿兩國關係,影響高加索-裏海地區和平的重要因素。近期,該問題再次誘發兩國激烈衝突,便是體現。(作者/王綏翊)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