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古代戰役 > 李世明以“6騎”嚇退突厥十萬兵的渭水之盟 爲何會被稱爲“渭水之恥”

李世明以“6騎”嚇退突厥十萬兵的渭水之盟 爲何會被稱爲“渭水之恥”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世民是有唐一代名君,於是,多少年來“唐粉”們爲了不讓李世民的一世英名受到損害,可以說是花了不少的功夫,就拿史書上明明記載的“渭水之恥”來說吧,硬是被美化李世民威風凜凜只率6騎,現身渭水便橋,嚇退突厥十萬精銳。從此,大唐人民爲他歡呼,這魄力,這膽識,霸主啊!可是事實果真是這樣嗎?這只是說故事而已,其實真像並不是這樣,據《舊唐史》記載,李世民面對突襲而來突厥大軍,採用的是緩兵之計。愚以爲,更值得稱道的是,李世民如春秋戰國時的勾踐一樣,臥心嘗膽,最後同樣是突襲戰,一舉滅了突厥,頡利可汗受首長安。

李世明以“6騎”嚇退突厥十萬兵的渭水之盟 爲何會被稱爲“渭水之恥”

隋朝未年,北方突厥部落強大起來,成爲中原北方、西方及東北方的主要勢力。當時中原的各個軍閥割據勢力發展的都不充分,劉武周、竇建德、薜舉、樑師都等爲了在軍閥混戰中增加自己的外圍實力,都與之有往來,並也臣服過突厥。連後被封爲唐高祖的李淵也曾向突厥稱臣引以爲援。

等到唐朝建立後,平定的中原及南方羣雄後,突厥依然屢屢寇邊,侵害百姓,成爲了大唐王朝最大的敵人。

武德六年,李世民剛剛登基,突厥頡利可汗突然率領十多萬突厥兵南下,竟長驅直入,抵達渭水北岸,此時,長安城內只有幾萬守軍,力量嚴重不足,各地支援的部隊一時也難到達。面對這種不利局面,李世民決定採用緩兵之計,他與房玄齡、高士廉等六騎出玄武門至渭水之上,與頡利可汗隔水相談,答應繼續向突厥進貢,李世民借的是他父親當年的牌子,李世民並沒有向突厥稱過臣,但此時,李世民拿他他父親李淵說事續個話題,頡利可汗見有利可圖,得到滿意的答覆後退兵而去,這就是史稱的“渭水之恥”。

李世明以“6騎”嚇退突厥十萬兵的渭水之盟 爲何會被稱爲“渭水之恥” 第2張

恥就是恥,不忘國恥纔是硬道理。這裏在突厥十多萬大兵的威脅下,哪來的“渭水之盟”,盟是雙方你情我願,兄弟之好,而從當時的情況看,就如同當年的勾踐一樣,隱忍一時,霸氣一世。

史書上載,邊患之重對李世民的刺激很大。從此之後,李世民親自訓練士兵,勵精圖治,計劃滅突厥,除毒瘤,一雪“渭水之恥”。

歷史有句名言,老天要叫誰滅絕,先讓他猖獗,頡利可汗由於驕恣荒淫,親小人,遠賢臣,早失去了民心,國勢漸落。至唐太宗貞觀三年,這年北方大雪,厚達數尺,突厥部落中由於不甘被頡利可汗壓迫的小部落如薜延陀等相繼叛亂,頡利可汗開始走下坡路了。

李世明以“6騎”嚇退突厥十萬兵的渭水之盟 爲何會被稱爲“渭水之恥” 第3張

而經過多年的修養生息,此時唐朝的國力已和建國初期不可同日而語,李世民決定乘大雪對突厥用兵,一雪前恥。十一月,唐朝五路大軍,從定襄、金河、營州、雲中、靈州出襲,由李靖爲統帥,共計十五萬大軍。

正在都城定襄的頡利可汗及其左右忽聞唐軍掩殺而至,大驚失色,聞報是以唐軍主帥爲李靖時,更是相顧失色,道“唐兵若不是傾國而來,靖何敢孤軍至此”。李靖夜襲定襄,大破突厥軍,頡利可汗敗逃到了鐵山。

此時,頡利可汗爲了避免唐軍的繼續攻擊,就派大將到長安面見李世民,表示願舉國歸附,他則願親自到長安向李世民請罪。

頡利如意算盤打的是,先緩兵拖延些時間,等春天大雪過去後,草青馬肥時再率突厥部衆逃至大漠深處去集聚力量,再起大事。

李世明以“6騎”嚇退突厥十萬兵的渭水之盟 爲何會被稱爲“渭水之恥” 第4張

此時李靖與李世堂住兵在白道,兩人商議,頡利雖敗,其衆不少,若逃走後,很難在追之,乘此時大唐詔使到了他們的大營中,必不防備,選精銳一萬騎,帶二十天的乾糧,突襲之,不戰可擒此人。於是,兩人不顧副總管張公瑾的阻攔,連夜出發。

等到頡利可汗發現唐軍時,唐軍已經在帳門口了,於是又是大敗,隻身狼狽逃走。投奔突厥小可汗蘇尼失。後蘇尼失怕唐軍來攻,在唐軍的威力下捉了頡利送到唐營。自己也舉衆投降。

至此,李世民不僅爲自己報了渭水之恥,同時也讓太上皇李淵報了稱臣之辱。史載,李淵說:當年,漢高祖困於白登,不能報仇,而今我兒子能滅突厥,報了我向突厥稱臣之辱,我託付之人,還有什麼可擔心的事情呢?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