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古代戰役 > 渾河之戰:明軍抗清的最佳表現

渾河之戰:明軍抗清的最佳表現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縱觀276年的明朝歷史,與八旗的戰鬥堪稱明軍最不堪回首的記憶。除了關內的遵永大捷之外,明軍可說是無一勝績。然而,明軍在關外同樣有發揮較好的戰役,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1621年的渾河之戰。

1621年,平靜的遼東邊陲突然戰雲密佈。一名從後金逃回關內的漢人奴隸帶來了一個令朝廷大爲驚訝的消息:後金首領努爾哈赤正在趕製雲梯、盾車等攻城器械,準備攻打瀋陽。

自古以來,瀋陽一直是遼東的核心城市,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後金如果想要稱霸遼東,那麼就必須拿下瀋陽。明朝也深知瀋陽的重要意義,於是加緊備戰,派出了兩支地方精銳——浙軍和川軍奔赴遼東前線。總兵賀世賢則統領一千親兵和數萬遼東軍固守瀋陽、等待增援。

從戰略角度出發,明朝方面的宏觀部署並無問題,但在細節上卻問題多多。守衛瀋陽的部隊成分混雜,雖然勇敢善戰,但是忠誠卻是問題。他們能在順風局乘勝追擊,也會在逆風局中一鬨而散。至於叛國投降,那更是毫無心理負擔。

渾河之戰:明軍抗清的最佳表現

總兵賀世賢同樣問題多多。他雖然武舉出身,作戰勇敢,卻是個地道的酒鬼莽夫。簡言之,此人有衝鋒陷陣之能,卻無統帥千軍之才。

朝廷派來的兩支援軍也同樣令人擔憂。以浙軍爲例,雖然戚金是名將戚繼光的侄子,但是戚繼光留下的精銳部隊根本不足以在北方邊境的高強度作戰中,取得優勢。由於軍餉不足,之前損失掉的部隊,根本難以全部補足。甚至連將領作爲私人精銳的家丁力量,都是在北方重新募集的。戚金本人也是臨時調往遼東統領浙軍,之前的經驗非常有限。此時的3000浙軍,已經是東南地區所能抽調的最強軍力。

相較而言,一萬人的川軍要比浙軍情況稍好,但他們依然良莠不齊。除了後來赫赫有名的女中豪傑秦良玉之外,領兵的將領中還有因劫掠土司家而被貶職的遊擊周敦吉。這樣兩支互不熟悉、從未配合作戰過的部隊被臨時湊在一起,在磨合階段自然會產生不少摩擦。

起初,兩軍之間只是口角之爭,隨後又迅速升級爲械鬥。在械鬥中,人數佔優還多使用大盾長矛的川軍,把浙軍血虐了一番。不服氣的浙軍就跑回營地,調來火炮助戰,射擊方陣。這場械鬥還殃及平民,兩軍駐地周圍的民房都被火炮轟塌了。最後,爲了平息朝廷的憤怒,秦良玉被迫上表謝罪,這纔算勉強平復了兩軍間的敵對情緒。但這無法改變雙方統帥各懷鬼胎,互不信任的局面。


當川軍和浙軍大打出手之時,後金軍已經對瀋陽發起了圍攻。在掃清了瀋陽周邊的堡壘後,清軍卻在瀋陽城下,停住了腳步。由於當地是明朝的軍事重鎮,因此修建了當時東亞數一數二的磚石城牆。雙層城牆高達8米,厚度也有10米左右。對於缺乏重型火器,也沒有拋石機的後金而言,要想攻破這樣的堅固防線,確實難度不小。

努爾哈赤到達瀋陽後,但他並未急於攻城,而是派出小股騎兵偵查城防。守將賀世賢見狀,率家丁主動出擊,斬殺了四名後金騎兵。努爾哈赤見狀,便下令繼續圍困瀋陽。

次日,後金軍派出一隊騎兵前往城下引誘賀世賢出戰。賀世賢果然中計,緊追不捨,不料正中後金軍埋伏,在後退回城的途中身中數箭而亡。眼見賀世賢中了埋伏,城內另一位總兵尤世功也率部出城試圖救援,卻同樣因爲戰鬥力拙計而不幸陣亡。

擅長騎射的滿洲騎兵

眼見明軍連損大將,後金軍趁機大舉進攻瀋陽城。失去總兵的明軍士氣大跌,相比已經殺紅眼的後金將士,顯得如弱雞一般,毫無抵抗力。更加糟糕的是,部分守軍在重壓之下,決定叛變。他們放下吊橋,大開城門,讓滿洲士兵徑直殺入。就這樣,後金軍迅速擊敗了肉搏能力低下的明軍,拿下了遼東重鎮瀋陽。

在得知瀋陽陷落的消息後,浙軍和川軍停止了扯皮與械鬥,一致同意撤退。但川軍遊擊周敦吉卻爲了讓自己將功贖罪,堅持請戰。畢竟在他看來,此時軍中尚有名將秦良玉坐鎮,全軍士氣正旺。如果現在不與後金軍交戰,將來想要再立功,就沒什麼機會了。於是明朝援軍改變撤退計劃,選擇在渾河與後金軍交戰。

渾河之戰:明軍抗清的最佳表現 第2張

雖然明軍統帥勇氣可嘉,但要想讓不久前還爭鬥不休的川軍和浙軍合兵一處作戰,並不現實。於是兩軍統帥決定分兵作戰,周敦吉和秦良玉的兄長秦邦屏帶着川軍駐守在橋北,浙軍則駐紮在橋南。

努爾哈赤得知明軍分兵的消息後,立刻下令右翼部隊對川軍發起攻擊。但後金的精銳部隊紅甲軍或許是認爲明軍不堪一擊,竟然連棉甲和盾車都不用,就與川軍展開戰鬥。等到與川軍交戰後才發現,這支明軍並不好對付。後者習慣使用白杆長矛,又有裝備大盾牌的刀盾手掩護,並不忌憚輕騎兵式的普通攻擊。在兩位統帥的指揮下,他們與後金軍作戰不落下風。在戰鬥中將上千名八旗騎兵擊落下馬,並且生擒了一名參將和兩名遊擊。

若浙軍在兩軍相持時加入戰鬥,明軍將能贏得優勢,迫使努爾哈赤暫時退卻。然而浙軍並未加入戰鬥,習慣了靜態防禦的他們,根本不敢離開自己的設防車營。眼見無法打破川軍防線的努爾哈赤,便下令更多八旗軍隊一擁而上。

後金軍憑藉數倍的兵力優勢,不斷策馬齊射方陣。一些滿洲步兵與投降的漢軍,也使用弓箭和火門槍射擊結陣的川軍。通過連續三次衝鋒,川軍終於開始崩潰。在激戰中,兩位統帥周敦吉和秦邦屏均被斬殺。

在川軍在橋北激戰的時候,浙軍已經在橋南佈置好了車營準備迎擊。雖然他們是戚繼光戰術思維下的明軍精銳,其實根本不能同真正的強者相提並論。他們所仰仗的不過是裝備更齊全些。這些浙軍戰車上,不僅有威力較大的佛朗機炮,士兵中也有不少擅長使用火繩槍射擊的部隊。正是靠着犀利的西洋火器,浙軍才暫時壓制住了後金軍的攻勢。但僅有3000人的浙軍,顯然難以保持對後金軍的壓制。更爲致命的是,他們隨身攜帶的火藥數量並不多,難以餵飽手裏的佛郎機炮和火繩槍。開打後不久,浙軍士兵們的火藥就漸漸不夠用了。

渾河之戰:明軍抗清的最佳表現 第3張

此時浙軍將士突然得到一個好消息:一支3萬人的援軍即將抵達戰場。得知援軍將至,他們便重新振奮精神,繼續與人數衆多的後金軍作戰。

然而,這支援軍卻辜負了浙軍將士們的期待。他們雖然人數衆多,但趕到戰場後並沒有立刻投入戰鬥。作爲遼東本地部隊的他們,習慣性的先駐足觀望,隨後派出千餘人的偵察隊去刺探情報。這支偵察隊在途中與後金將領雅鬆率領的小分隊相遇。雅鬆見明軍人多勢衆,便無心戀戰的逃回營地。

努爾哈赤看到後金陣中竟有如此懦夫,便將雅鬆怒斥一番,又改派兒子皇太極率部出擊。皇太極不負父親之命,僅率數百騎兵便成功擊退了尾隨的明軍本地追兵。未來的天聰汗,還帶着部下一路殺入明軍營中,衝破了明朝援軍的防線。

此後,代善、嶽託等後金將領也率部拍馬趕到,將這支3萬人的明軍徹底擊潰。原本趕來增援的援軍,現在被殺死3000餘人,頭也不回的奔出了戰場。隨着他們的潰敗,還在渾河南岸堅守的浙軍,已註定無力迴天。

此時天色已暗,努爾哈赤決心徹底消滅還在頑抗的浙軍,給他們喘息之機。於是車營外的後金軍繼續在夜裏發起猛攻。疲憊至極的浙軍已經耗盡了火藥儲量,只能與後金軍展開了慘烈的白刃戰。這些來自南方的大明精銳,在甲冑之外還披上了一層棉襖來防禦箭矢。在近身戰中,他們會使用竹槍和腰刀與後金軍血拼。依託車營防禦的他們。最終卻還是寡不敵衆。包括名將之後戚金在內的大多數浙軍指揮官,也在戰鬥中先後被殺。

渾河之戰:明軍抗清的最佳表現 第4張

明軍雖然在渾河之戰中戰敗,但他們奮勇作戰的英姿,仍然讓後金軍印象深刻。後金軍隊在人數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居然會與明軍打得如此艱苦,實在是極爲少見的事情。時人不禁感慨:以前明軍只要見了後金軍隊,立刻就轉身逃跑、不敢與之交戰。唯獨這次竟然以少敵多、殺敵數千,堪稱雖敗猶榮。

然而,明軍在渾河之戰中的勇敢,不過是行將就木前的迴光返照。這一戰不僅暴露出明軍在部隊協調和人才選拔方面的問題,也反映了明朝軍隊中真正的善戰者,數量稀少:

1 瀋陽守將賀世賢雖然英勇,但缺乏指揮才能,他的貿然出擊極大影響了守軍的士氣,需要對瀋陽淪陷負主要責任。

2 川、浙兩軍的指揮官和士兵雖然都素質可以,但都是臨時拼湊的部隊。來自千里之外的他們,缺乏默契,協同作戰能力極差。這一致命缺陷也導致了兩軍在出徵前自相殘殺,友軍危難之際又見死不救。

3 至於被皇太極一擊即潰的3萬援軍,表現則更加差勁。不僅連支援的任務都未能完成,還被後金軍陣斬3000人。

後金方面當然也存在失誤。比如膽小怯戰的雅鬆和自大貪功的紅甲兵,都一度令己方的攻勢停滯。但後金軍畢竟有努爾哈赤這樣的優秀統帥,又有皇太極、代善這樣的悍將。他們也及時調整,成功帶領後金軍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一個王朝的真實實力到底如何,往往可以通過一次大規模戰役的前因後果來窺探究竟。當一個帝國坐擁東亞大陸的全部土地,花名冊上塗鴉着規模世界第一的軍隊,卻連一支能夠獨立作戰的可靠部隊都拿不出。這個帝國無論還有多少人磕頭逢迎,有多少人歌功頌德,都已是行將就木。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