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揭祕:山海經是連山易而大荒經是歸藏易

揭祕:山海經是連山易而大荒經是歸藏易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山海經是連山易

大荒經是歸藏易

[1]我們的目的,是要把《山海經》說成是《連山易》,把《大荒經》說成是《歸藏易》。這有很大的難度。但我們不能因爲有難度就不去做。因爲《山海經》確實是《連山易》,《大荒經》確實是《歸藏易》,這需要揭示出來,應該揭示出來,必須揭示出來。因爲這是真實,是史實,是歷史的真實。這關係到我們的易學史,關係到我們的文化史,關係到我們的易學史應該怎麼寫,關係到我們的文化史應該怎麼寫,是不是還繼續維持傳統荒誕而錯誤的寫法,關係到易經到底是什麼,關係到我們的文化到底是什麼樣的文化。

自古相傳,易經有三種。一種叫做連山易,一種叫做歸藏易,一種叫做周易。說是在西周時期,這三種易經還同時存在。西周王朝占卜的時候,還三種易經同時使用。爲什麼占卜的時候要同時使用三種易經?歷史的記載說是爲了保證占卜時的準確性,才同時使用三種易經來占卜。同時使用三種易經占卜,是不是爲了保證占卜的準確性呢?我看不是。那麼是爲了什麼?是這三種易經,本來是一個整體。三種易經,纔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三種易經,纔是一部完整的易經,每一種易經,只是易經之一種,只是易經的一部分。

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周易》,它的作用,只在於占卜。而中國上古時期的占卜,不僅僅是占卜之後,知道吉凶之後就結束了,我們從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古代的商朝,在占卜之後,基本上每一次占卜之後,都有着一個重要的祭祀環節。占卜之後如何祭祀?祭祀誰?去什麼地兒祭祀?用什麼禮儀、禮數、禮品祭祀?這在我們今天還能夠看到的《周易》中是沒有的。《周易》中沒有明顯的祭祀內容,只有占卜內容。那麼,是不是《連山易》和《歸藏易》中,有關於祭祀部分的內容?史傳西周時期王朝占卜,《連山易》、《歸藏易》、《周易》三易同用,應該是因爲這個原因。

古人講,“《易》紀三皇,《書》敘唐虞。”(《風俗通義》)三皇、唐虞,指三皇五帝。三皇指天皇伏羲,人皇神農,地皇黃帝。對於三皇指的是哪三皇,指伏羲、神農、黃帝這三個中華民族的締造者,這沒有問題。問題在誰是天皇,誰是人皇,誰是地皇的劃分上。對於學者來講,三皇的天皇、人皇、地皇劃分,也許沒有意義。但是,對於學者來講沒有意義,不等於對於中華文化沒有意義。天皇、人皇、地皇的劃分,帶有民俗意味,在老百姓中講究,在道觀寺廟中講究。不僅僅在民俗中講究,在易經中也講究,在易學史上也講究。天皇,指的是發現易道、爲我們創造了易經的人物,指的是伏羲;人皇,指的是應用山川地理陰陽能量,應用易經方法,爲中華民族繁榮人口的人物,指的是將伏羲易經推演到《連山易》,爲中華民族確立龍文化的人物,指的是神農;地皇,指的是實行大地開發,農業開發的人物,指的是將伏羲易經推演到《歸藏易》,爲中華民族確立葬俗禮儀的人物,指的是黃帝。由此可知,天皇、人皇、地皇之稱,看似民俗,看似無關輕重,實際上蘊含了中華民族深刻的文化真諦。

揭祕:山海經是連山易而大荒經是歸藏易

“《書》敘唐虞”,這沒有問題。《書》指《尚書》,《尚書》的記事,是從夏朝開始的,是從唐虞開始的。《尚書》中沒有關於三皇的部分。有關於黃帝的一部分,就是唐虞,就是堯。堯是黃帝的後代,是黃帝部落最後一位統治者。這也符合《尚書》的敘史方式,敘說商代歷史,要從夏桀開始,敘說周代歷史,要從商紂開始。同時這也說明,《尚書》敘史,是完整地從夏代開始的,堯、舜、禹部分,只是敘史之前的交代。這是不是就顯得《尚書》的突然性?爲什麼缺少了夏代之前的歷史敘說,完全缺少了。傳統的說法是夏代之前還沒有文字,這正確嗎?是這樣嗎?“《易》紀三皇”給了我們另一個答案,黃帝部落,堯之前的歷史,記載於《易經》。

[2]

儒家典籍,有四書五經。自漢代以來,《易經》被尊稱爲五經之首。傳統理解,這個五經之首的首,是指《易經》的分量與重要性。擔當五經之首的《易經》,當然足夠重要,也足夠分量。但如果按照“《易》紀三皇,《書》敘唐虞”的說法,這個五經之首的首,就要做出糾正,就應該指的是《易經》是五經最前面的部分,開端部分。《易》爲五經之首,就不僅僅是指《易經》的重要性與分量,同時也指《易經》的歷史最早,是最早的歷史。

“《易》紀三皇,《書》敘唐虞。”《易經》有歷史成分嗎?比重足夠大嗎?能夠擔當三皇時期作爲記錄歷史的歷史典籍看待嗎?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周易》,肯定不行。儘管近代以來王國維、顧頡剛等人,已經從《周易》中讀出了一些上古時期的人物與歷史故事,儘管我們可以比王國維、顧頡剛他們從《周易》中讀出更多、更爲豐富的歷史故事,但遠遠不夠,況且,我們要注意的是,《周易》中的上古歷史人物與故事集中在夏代,集中在處於夏代歷史時期的商部落先公先王身上,屬於“《書》敘唐虞”中的部分,還不屬於“《易》紀三皇”的伏羲、神農、黃帝部分。

有沒有一部紀錄了三皇曆史的《易經》?這樣一部《易經》存在不存在?很久以來,已經形成了一個傳統性的認識,《連山易》、《歸藏易》早在周代就已經失傳,西周時期還是東周時期,都已經無法確定。春秋戰國時期,500年之間,沒有幾個人提到過《連山易》、《歸藏易》,孔子說他在宋國期間,曾經見到過《坤乾》。孔子見到過的《坤乾》是不是《歸藏易》?如果是,爲什麼名稱不一樣?如果是,《坤乾》紀錄的是三皇時期的歷史,述而不作,憑歷史說話,刪詩書的孔子,不可能不重視。

到了漢代,劉向拿出一部《山海經》來,進行改編整理之後,獻給皇帝,說是大舜、大禹時代的作品,說是大禹治理水患時期勘探地理山水的方國資料。到了晉代,在民間,有着地理風水祖師身份的郭璞,第一次爲《山海經》作註釋。敢爲一部作品作出註釋的人,一定是認爲自己已經讀懂了這部著作的人,這似乎是常理。敢爲《山海經》作註釋的人,當然會認爲自己是已經讀懂了《山海經》的人。然而,郭璞對於《山海經》,認爲記載的是古代方國、荒遠部落之中的稀奇古怪風俗、物類與事件。地理山水資料,奇聞異事紀錄,遠古神話傳說,基本上就成了中國古人對《山海經》內容的認定,也依然是我們今人對《山海經》一書的看法。

我們說,《連山易》、《歸藏易》從來就未曾失傳,幾乎是從古至今就一直襬放在人們面前,只是人們不知道他就是《連山易》,不知道他就是《歸藏易》,這就是《山海經》。孔子見到的《坤乾》,大約不會是《山海經》吧?如果《坤乾》是《山海經》,孔子就應該帶頭講怪力亂神,而不是不講怪力亂神那樣的結果。孔子沒見到《山海經》,不知道《山海經》的存在,不懂得《山海經》是《周易》之前的《連山易》,《大荒經》是《歸藏易》,怎麼敢於爲易經作傳?爲易經寫《易傳》?劉向在不懂得《山海經》是《連山易》,《大荒經》是《歸藏易》的情況下,怎麼整理、修改了《山海經》?郭璞不懂得《山海經》是《連山易》,《大荒經》是《歸藏易》,怎麼給《山海經》做的註釋?怎麼敢於寫作《葬經》?這玩笑實在是開的太大了,實在是開的太嚴重了,一個玩笑,開了幾千年,這實在是讓我們、讓中國、讓中國易學的歷史、讓中國的歷史、文化史,都無力承受的巨型玩笑,驚嚇出一身冷汗的一個玩笑。

揭祕:山海經是連山易而大荒經是歸藏易 第2張

“《易》紀三皇。”作爲易經體系之先河的《山海經》,是中國曆代典籍中,唯一有能力證明具有這一作用的經典。

[3]

《山海經》一書,分爲《山經》、《海經》、《大荒經》三個部分。這種分法是不對的。實際上,《山海經》只應該分爲兩部分:《山海經》爲一部分,《大荒經》爲一部分。《海經》屬於《山經》,與《山經》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大荒經》是獨立的一部分。更準確的講,《山海經》與《大荒經》分別是一部書,是兩部書,是兩部經典,是不應該合在一起的。《山海經》是單獨的一部書,叫《山海經》;《大荒經》是另外的一部書,叫《大荒經》。我們一定要把《大荒經》從《山海經》中分開來,單獨作爲一部書對待。

《山海經》與《大荒經》形成的時代不同。中間相差了至少近千年。《山海經》是神農時期的作品,《大荒經》是進入夏代以後的作品。《山海經》與《大荒經》兩部經典的文化背景不同。我們說,《山海經》是《連山易》,連山的意思,是山山相連,連綿不斷。神農氏又稱列山氏,列山的意思與連山的意思相近,是山脈成列的意思。《山海經》中關於山的描寫,關於山的分佈呈列的狀寫,關於山的位置、物產、神靈狀態的詳細講述等,都屬於列山行爲。列山,做動詞講,就是指神農氏有過的社會行動。因此說《山海經》是神農氏時期的作品,首先從《山海經》名稱上就可以得到印證。神農時期屬於山林文化時期。伏羲、女媧經歷洪荒,爲了避免洪水的侵害,人們躲避到高地、高山上去生存,對於山體林木鳥獸有了更多的接觸和更深的認識。相傳神農氏發明醫藥,與神農氏時期人們日日夜夜的山林生活,有着直接關係。神農氏的神,在《山海經》中得到充分的認定。在《山海經》中,神無處不在。在《山海經》中,神有兩種表述,神與屍。神與屍,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神像,神與像。神是指活着的人,是指山林統帥者、佔有者;屍是指神靈的偶像。今天的地名偃師,古稱屍鄉,就是上古神農文化的遺存。

今天,一些人認爲,中華民族是一個不產生宗教的民族,佛教產生與印度,基督教長生與西方,儒教雖然也稱爲教,是人文性的,不屬於正宗宗教,道教是由道家脫變而成,是模彷彿教而成立的後期宗教。這些認識是錯誤的。中國不是不誕生宗教,是誕生的過於早了,早在我們今天所說的原始社會的神農時期。神農時期,社會政治結構,是完全的政教合一結構,一切權力屬於神,一切地域屬於神,社會等級森嚴,差別巨大。社會等級模範自然中山有高低而構建,至高者無上,如高山如雲;至微者卑賤,如山中低谷。神在則敬神,神不在則敬屍,這是人們的日常生活規則,也是中國文化中突出的祭祀文化、禮文化的肇始。最高的統治者,也是最高的神,就是我們所說的人皇神農氏。這是神農氏時期的文化背景,也正是《山海經》中的文化背景。

《山海經》經典的名稱,由此而來。山指的是高山,海指低處的洪水。海不是指今天人們概念中的海洋。《山海經》之古老,從稱名上,還有另一重意義。《山海經》被稱作經,是哪一家的經典呢?《山海經》從來不屬於儒家經典,不會受到儒家的這種尊稱。《山海經》也不屬於道家和道教的經典,儘管道教神仙譜系中抄襲了《山海經》中不少神仙,但道教也從來沒有敢把搞不懂的《山海經》列爲自己的典籍。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也幾乎沒有哪一家把《山海經》列爲自己家的經典的。哪麼,《山海經》爲什麼被稱爲經,什麼時候被稱爲經典的,到底是哪一家要效法的經典?

《山海經》當然是經典,是伏羲之後,《連山易》、《歸藏易》、《周易》三易之首。是神農氏時期一次自覺的推演易經八卦行爲。高處稱山,低處稱海。伏羲、女媧經歷的那次洪荒中,沒有大禹治水那次洪荒中的大禹治水行爲,有女媧補天行爲,有女媧止**行爲,沒有治水行爲。洪荒之後,大地上到處形成汪洋。洪荒一詞,是後人用詞。伏羲、女媧時期,神農時期,《山海經》時期,洪水之後的遍地汪洋,叫做海。《山海經》經典的名稱,由此而來。山指的是高山,海指低處的積水。海不是指今天人們概念中的海洋。大地上到處佈滿汪洋,交通隔絕,人們的交往與行走,都是沿着山陵進行。陸地的面積被大量減少,甚至完全失去,世界上只剩下山了,只剩下水了,這就是《山海經》時代人們的生存環境。世界上人類活動面積被減少,於是人們沿着山陵、山脈擴展,尋找、勘察可供人們生存的新的山陵、山脈,這是《山海經》形成的歷史背景。自覺的推演易經八卦,則是《山海經》形成的文化背景。

揭祕:山海經是連山易而大荒經是歸藏易 第3張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